台灣找茶
台灣茶的產量原就稀少,再加上近十餘年來冷冽清幽的「高山茶」當道,茶區往高山發展,平地茶區逐漸縮減,因而整體茶樹的種植面積和產量都逐年降低。以2009年來說,栽植面積約1萬5,322公頃(每公頃產量約1,128公斤),年產量只有1萬6,780噸,其中產自海拔1,000公尺以上的正統高山茶更只有寥寥6,000噸。(見後頁表)就全球茶葉年產量350萬噸(紅茶、綠茶合計)來看,台灣茶只是九牛一毛,數量微乎其微,根本難與中國、印度、肯亞、錫蘭、印尼、越南等主要茶產區抗衡。
此外,過去30年來,國人的「人均茶葉消耗量」從0.2公斤成長為1.8公斤,一年總計消耗4萬1,400噸;而2009年台灣茶年產1萬6,780噸,再扣除出口9,556噸(日本、歐美、中國),「差額」高達約3萬4,000噸,根本不夠喝,還得靠進口來補不足。
台灣區製茶工業同業公會根據海關進口資料統計,2009年台灣進口茶葉2萬7,734噸,其中多數為製作茶包、瓶裝茶飲的紅茶、綠茶等大宗茶(2萬2,000噸),烏龍、普洱等「特色茶」只占極少數(3,000噸)。在進口茶大軍壓境下,要買到「正港」台灣茶,不僅要有熟人,還要碰運氣,特別是這幾年獨占鼇頭的台灣高山茶,更是沒有門路的「圈外人」難以「染指」的。
對台灣「假茶」氾濫向來感到痛心的玥飲軒感官新茶藝老闆藍振天指出,以中部山區為主的高山茶來說,每年春、冬兩季區區6,000噸產量,光是就近銷往台中一地就不夠,何況還要外銷或透過小三通、茶商攜帶出境等管道外流,以高價賣往大陸?
物以稀為貴,「搶茶」日趨白熱化,有錢還不一定買得到。
藍振天舉例,海拔2,500公尺、有台灣「高山茶王」之稱的大禹嶺高山烏龍,現在一台斤(600克)1萬2,000元都搶不到,去年為了搶茶還鬧到開槍打死人,由此可見台灣高山烏龍「有行有市卻無茶可賣」的窘境。

雖然海拔高度追不上,名間鄉茶農另闢蹊徑,以自然生態栽植提高茶葉的品質和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