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宮博物院所藏玉器很多,其中有一種,無論形制或花紋,都與一般玉器不同。它的特別處,在於「薄」與「鑲花」。這種玉器多被琢磨得細薄如紙、晶瑩剔透,器物上也常描金嵌寶,鑲出美麗的花紋。
按說中國人偏愛玉的晶瑩溫潤,中國玉工很少作這樣花俏的處理。細加端詳,這類玉器上有的還貼著小黃簽,上面寫著「痕都斯坦玉盤」或「痕都斯坦玉罐」之類的字樣。
什麼是痕都斯坦呢?玉器專家那志良說,痕都斯坦是Hindustan的譯音,這是印度北方的一個地名,當地的人精於治玉,所產玉石有時也被簡稱為「印度玉」。
由於痕都斯坦玉的製作風格與中國玉大不相同,入貢清廷後,很受乾隆皇帝喜愛。除大批由印度運來外,宮中造辦處還成立「西番作」,專門仿製痕都斯坦玉。因此清宮所藏數量極多,據說紫禁城中端凝殿的北小庫,就專門收藏這種精緻的玉器。
雖然宮中收藏極豐,外間卻絕少流傳。即使重臣權貴,也難得一見,因此一旦偶獲賞賜,無不視為珍寶,鍾愛有加。
清代名臣紀曉嵐就在他的「閱微草堂筆記」中,盛讚「今琢玉之巧,以痕都斯坦玉為第一」。由於這種玉器琢磨精細,他還認為「其地制玉一定別有奇藥能軟玉」,因此才能「細入毫芒、曲折如意」。紀曉嵐並在文中舉他所見的「梅花」和「缽」二個玉器為例,驚嘆其技之巧。
那志良指出,這種手藝,中國的玉工早在宋代以前就能製作,並不足奇。痕都斯坦玉所以受到這樣的禮讚,主要因為乾隆皇帝對新鮮奇巧之物興趣極大,而朝臣因君之所愛而愛之,於是視為珍寶,風尚一時。事實上,對大多數的中國人而言,仍然偏愛中國玉工之作的溫潤純淨。
也正因兩者風格截然不同,如果我們到故宮博物院去參觀玉器,很容易就可分辨出何者為中國玉器,何者是痕都斯坦玉。像圖中這隻長16.6cm、高4.4cm的「碧玉瓜瓣杯」,器邊極薄,底面雕花,器首還鑲了一顆搶眼的紅寶石,是典型的痕都斯坦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