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從基隆奠濟宮前面兩側一直延伸下去,有一百多個小吃攤位日夜營業。入夜之後,燈火輝煌,人聲喧譁,熱鬧非凡。基隆廟口小吃,貨真價實、種類繁多、且風味獨特,因而聲名遠播,已成為基隆市的重要觀光據點。
基隆素有「雨港」之稱,一年有一半以上的時間,都下著濛濛細雨,使得港都夜色總帶著一絲涼意。尤其在秋、冬的晚上,更覺寒意逼人。
然而廟口的小吃街,一向都是熱鬧非常,絲毫不受影響。擁擠的人潮,幾乎到摩肩擦踵的地步。小吃攤上爭相冒著熱氣,迷濛遮掩著老闆油光滿面的笑臉,眼裏笑著,手上忙著。
食客一個個「聞香下馬」,坐在板凳上,雙手接過一碗熱騰騰的吃食,便大快朵頤起來,滿足的神情溢於言表。

圖2.3:基隆廟口的天婦羅名聞遐邇,圖為炸製的情形和成品。(鄭元慶)
就近取得新鮮海產
基隆三面環山,一面臨海,曾是有名的漁港。先民多由福建漳、泉兩州渡海來臺,以捕魚為業,至今漁產仍是基隆生產的大宗,也提供當地居民不少就業機會。
基隆先民靠海過活,為祈神明保佑平安、豐收,大小寺廟頗多,民間信仰活動蓬勃。
奠濟宮建於清同治十二年(一八七三年),為漳州來基移民所建。由於當地居民多屬漳州籍,此廟乃成為信仰中心,平日香客頗多,成為當地最熱鬧之處。加上廟址位於基隆市中心,交通便利,廟前的仁三路遂開始有小吃攤販,數目漸漸增多,而形成有名的廟口夜市。
多雨的氣候,使得廟口小吃攤多設在騎樓下,落雨時生意不致受到影響。雖名為夜市,其實有些攤子白天就開業了。
廟口小吃的興盛發展,是臺灣光復以後的事,光復前的局面,沒有今日的十分之一。當時廟口四周都是破落的竹棚矮屋,迎神賽會時才見隨著善男信女蜂湧而至的流動小攤。光復後,一棟棟樓房取代了矮屋,小吃攤也就沿著仁三路的騎樓「定居」下來。

圖2.3:基隆廟口的天婦羅名聞遐邇,圖為炸製的情形和成品。(鄭元慶)
攤位多,供應食品種類也多
小吃攤的生意發達起來,大約始於十年前,攤位由仁三路逐步延伸到愛四路。在這呈「L」形,長約三、四百公尺,寬僅容一輛汽車行駛的街道上,慢慢聚集了上百家小攤,販賣著三、四百種吃食,種類之多,號稱全臺之冠。
廟口小吃在基隆人心目中的地位,就像西門町對臺北人一般重要。閒來無事,基隆人總喜歡信步走到廟口,逛逛夜市攤,吃些點心,或當做正餐。無形中,此地已成為基隆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基隆靠近北海岸,這一帶風景區甚多,外來客在遊覽位於基隆的八斗子、和平島後,總不忘順道探訪廟口一帶的風貌。當然,另外也不乏專程慕名前來的饕餮客。
若有親友來訪,基隆人也多會請他們到廟口觀光、進食一番,所費不多,又能賓主盡歡。廟口小吃已成為基隆的重要標誌之一。
由於近海,基隆的吃食一向以海鮮為主流,其他小吃,多少也添加海鮮類作配料。此外,這裏還有一些稀奇獨特的小吃,在其他縣市很難看到;而且每個攤位有一種(或一種以上)招牌小吃,很少雷同。

4:熱騰騰的湯鍋,內有大腸、油豆腐、豆腐皮、甜不辣……,香氣四溢。(鄭元慶)
不少吃食特具地方風味
仁三路的小吃攤,歷史較久,有的從日據時代即存在。最能代表基隆小吃的海鮮攤,多集中在此。其餘攤位出售的吃食,較具特色的還有:天婦羅、豆簽羹、鼎邊趖、魯肉飯、海鮮羹、麵線羹……等。
夜市攤的海鮮都露天擺在冷凍玻璃櫥裡,由顧客自己挑選,蒸、煮、炒、炸,悉聽尊意。由於是產地,新鮮便宜是這堛滲S色,種類也很齊全,從較便宜的蚵、螺、象魚,到昂貴的海瓜子、紅蟳、加納、九孔,應有盡有。
海鮮攤上常可看到師傅手持炒鍋,用大火快炒的情形。烹製海鮮多半要噴灑些米酒,會使得火X延燒到鍋內,把師傅的臉映得通紅。只見他從容不迫地繼續翻炒,在鍋剷的碰撞聲中,一盤盤海鮮很快就能上桌。名海海產攤老闆洪銘恭說:「海鮮要快炒,才能保持鮮嫩。」
大約在六、七年前,仁一路、仁二路交會處的一條巷子內,開了幾家海鮮店。這些店家裝潢講究,能遮風擋雨、有冷暖氣調節,比露天小吃攤舒適得多;而且菜式多、較精緻,消費額卻和小攤差不多,搶了不少廟口海鮮攤的生意。
海鮮攤備受威脅之餘,正力圖振作,除增加進貨的種類,也在攤位附近找店面,並增加新菜式,改進烹調方法,希望能留住顧客的腳步。

圖5:烤制食品,有肉串、雞捲、雞翅膀、雞腳。(鄭元慶)
天婦羅是「招牌菜」
天婦羅又名甜不辣,是廟口最膾炙人口的招牌小吃,名聞遐邇。
天婦羅是用魚漿、麵粉、太白粉、鹽、糖做成的一種日本料理,名稱也是由日本話音譯而來的,原意指「炸的東西」。
廟口天婦羅是全省第一家賣天婦羅的攤子,老闆是五十三歲的王德。
王德十四歲即到一家日本料理店當學徒。婚後,他想自己創業,也開了一家日本料理店,但因不懂得經營方法,一直賠錢。在不堪賠累之下,只好另謀出路,便在廟口租下攤位做生意。
王德初期賣的東西種類較多,但多半是魚漿類食物。後來發現圓扁狀的天婦羅最受歡迎,便專門做這種小吃。
王德說:「擺攤子本來只為糊口,沒想到生意會愈做愈好。」有回他到臺北辦事,在街上遇到一位剛回國的留學生,居然認得他就是廟口賣天婦羅的老闆,並且再三誇讚他的天婦羅滋味好,教人念念難忘,令他有受寵若驚之感。

圖6:基隆廟口的「廟」,指的是這座奠濟宮,至今已有百年歷史。(鄭元慶)
貨真價實,生意歷久不衰
王德的天婦羅採用新鮮的鯊魚和海鰻絞成魚漿製成,從不偷工減料,絕不會用不新鮮、廉價的魚,也不會添加過多的麵粉或太白粉。而且用手工而不用機器捏製,原因是用手捏的天婦羅較有韌性。
廟口天婦羅都是現做、現炸。捏製天婦羅的師傅,站在油鍋和魚漿桶間,飛快地抓起一團魚漿,用手壓成中薄邊厚的小扁圓形,迅速放入沸騰的油鍋中。不一會兒,天婦羅便呈現出金黃的色彩,由另一位師傅撈出,切成條狀,加上調味醬和香菜、小黃瓜,顧客即趁熱食用。
調味醬的滋味,是甜、鹹、辣混合,這也是天婦羅好吃與否的關鍵。王德攤位調製的醬料十分可口,其他賣天婦羅的攤位都比不上。
廟口的小吃攤,一個緊挨著一個,許多顧客總喜歡吃著這攤,再從別攤叫點東西過來搭配著吃。天婦羅是油炸食物,吃來感覺有點乾渴,有些顧客就從隔壁的攤位叫碗麵線羹,一乾一湯,格外有味。

圖1:海鮮攤切好的魷魚,準備作魷魚羹用。(鄭元慶)
麵線羹膾炙人口
黃澄澄、香軟可口的糊狀麵線,摻些大腸、花枝,再撒上幾抹香菜,隨個人喜愛,加點辣醬、甜醬或胡椒粉,一大碗才賣十二元,真是物美價廉。
賣麵線羹的老闆娘說,許多上船實習的基隆海專學生,在海上很想念這裡的麵線羹,船一靠岸便迫不及待地到廟口來,用船上的鋁製大水桶買個上百碗,讓全船人享用。
麵線羹攤邊的獨一豆簽羹,也是全臺「獨」此「一」家、別無分號的小吃。

圖2.豆簽是用米豆研磨成粉加工製成的。
豆簽羹是福建安溪小吃
豆簽是福建安溪的名產,用米豆(豆類的一種,狀似黃豆,上有黑斑點,臺灣南部有產)研磨後,加工製成,據說有治感冒、降血壓的功效。豆簽外形酷似麵條,但較短較薄,燒煮後的豆簽條吃來香軟潤口,還有微微的豆香。加上蚵仔、大腸、蝦仁等作料煮成羹狀後,更為好吃。
獨一豆簽羹的老闆林高升,是福建安溪人,在臺灣光復後來到基隆,原賣排骨羹,但生意不好,便改到臺北一家安溪同鄉開的餐廳幫忙。在與同鄉閒聊時,談起老家的特產豆簽很好吃,在臺灣還沒聽說有人做成小吃賣的。恰巧有位朋友在做豆簽批發生意,可以很方便取得,便回到基隆,在廟口賣起豆簽羹來。
「出奇制勝」,也做出局面來了。林高升這個攤位目前大部份時間都由兩個兒子照顧,他只在生意太忙時才來幫忙。

圖3:基隆三面環山,一面臨海,是天然海港。(鄭元慶)
各式海鮮羹滋味甘美
獨一豆簽羹的隔壁,賣的是蝦仁肉羹。廟口的海鮮,除了現煮、現炒外,多被製成海鮮羹出售,例如花枝羹、魷魚羹、蝦仁肉羹、紅燒鰻羹。其中蝦仁肉羹和紅燒鰻羹是比較特殊的口味,別的地方較難吃到。
蝦仁肉羹和蝦仁羹不同之處是,蝦仁羹的主料是蝦仁、蛋花,而蝦仁肉羹則是蝦仁、豬肉。肉可去點蝦仁的腥味,蝦仁則可增添肉羹的鮮味,兩者「相輔相成」,而有著鮮美、獨特的風味。

圖4:油炸的紅燒鰻魚,香酥可口。
排骨羹料好味美
由前所述,可知廟口有許多「羹」類小吃,所謂羹,是指用太白粉勾芡的濃湯,排骨羹是另一例。廟口賣排骨羹的小攤很多,其中以位於奠濟宮左側的攤子生意最好。
炸得酥黃的排骨,堆積在攤位上,叫人看了不禁饑腸轆轆。此攤主人取上等黑毛豬的小排骨肉,挑筋去骨後,沾上一層薄薄的地瓜粉,炸成排骨酥,再放入勾芡的羹湯中煮。不帶骨的排骨吃在嘴裡,不怕咬到骨頭,可以大口咀嚼,滋味更佳。

圖5:花枝羹清爽可口。(鄭元慶)
鼎邊趖小生意賺大錢
奠濟宮前方右側的攤位,也只賣一種小吃——鼎邊趖。
鼎邊趖,是以蓬萊米研磨成粉,加水調勻後,在抹了一層薄油的熱鍋上,燙成薄皮,切條後再與湯料同煮。湯料包括:蝦仁、豬肉、金針、魷魚絲、木耳、筍絲等。
賣鼎邊羹的老闆娘笑咪咪地說:「別小看這個攤子,一家八口的溫飽都能靠它呢。」

圖6:肉羹加筍絲,吃來腴而不膩。(鄭元慶)
「肉羹順仔」是百年老店
在鼎邊趖附近,有家賣魯肉飯和肉羹的攤子,三代相傳,資歷最深。當地人稱老闆為「肉羹順仔」。
這家的魯肉飯特別好吃,用餐時間,攤上總是客滿,還有些人在旁邊站著等候。它的魯肉飯特殊之處在於肉燥,是用上肉絞碎,和土製豆腐乳,再三熬鹵而成,味道鮮美。配飯用的筍絲,採用精選冬筍乾,為了去酸味,先以水浸泡,再三燙煮,然後滷制而成,吃起來滑溜脆嫩。
肉羹也是採用上等里脊肉,切成條狀後裹上魚漿,和新鮮筍絲同煮,兩者搭配,有腴而不膩的效果。這攤肉羹的特色,在於真材實料,豬肉多而魚漿少,因此吃來很有韌性,肉味十足。

圖7:麵線羹內有麵線、花枝、大腸,是一種大眾化的小吃。(鄭元慶)
三明治與潤餅捲,中西風味不同
走到仁三路的盡頭,左手邊可看到賣三明治與什錦春捲的攤位「比鄰而居」,一中一西,相映成趣。兩攤的特色都是現做現賣,沒有設座位,顧客只能買回去吃。
在三明治攤子後方,可以看到白白胖胖的一個個麵團——橢圓形的,上面裹有麵包粉——整齊地排列在餅箱上,一層層餅箱疊得老高,然後師傅由上依次取下,把麵團放到大油鍋裡炸。麵團在油鍋裡載沉載浮,很快就轉成金黃色。撈起現炸的麵包,用剪刀從中剪開,塗層沙拉醬,夾入黃瓜、火腿、滷蛋和蕃茄即成。
什錦春捲又叫潤餅捲,薄薄的春捲皮,包著紅糟肉、蘿蔔絲、干絲、蛋絲、蘿卜干、豆芽菜、高麗菜、香菜,塗抹上紅紅的甜辣醬,再撒上花生粉,非常豐富又好吃。這些材料都用盤子分別盛放,擺在攤面上,五顏六色,在暈黃的燈光映照下,十分漂亮,真叫人垂涎欲滴。
什錦春捲攤子旁邊賣著以古法製作的綠豆糕、鳳片糕、麻粩、米粩、花生糕等,雖是老式的點心,依舊有不少顧客。

圖1:基隆廟口的紀字號,賣的是與眾不同的「白」豬腳和蹄,全台有名。
此地有各類臺灣小吃
此外,仁三路還匯集了各類琳琅滿目的臺灣小吃,像油粿、芋粿、肉丸、芋丸、魚丸、米苔目、油飯、蚵仔煎、餛飩麵、大面炒……。
賣冷飲、刨冰的攤子,則為熱騰騰、油煙四起的廟口街帶來清涼。這些攤子多集中在仁三路、愛四路的交口處,較著名的有:愛玉冰、泡泡冰、桂花烏梅蜜、杭州菊花茶……等。
由仁三路左轉至愛四路,是新興的小吃街,白天交通繁忙,到了晚上則禁止車輛通行。這裡的攤子以「紀」字號豬腳、八寶冬粉、紅燒鰻魚羹等最具特色。
在中國人的觀念中,吃豬腳有添壽、壓驚等意義。不過一般做豬腳的方式,都是和醬油、香料一起滷,或配以當歸、麵線等佐料,很少聽說只用清湯燉煮的。愛四路的紀字號豬腳,可說是小吃界的首創了。

圖2:紀字號老闆,正熟練地為顧客舀熱騰騰的豬腳。
紀老闆擅烹白豬腳
紀豬腳的老闆紀文良,長得富富態態,喜歡穿鮮豔的服裝。他說:「賣豬腳,是因為自己愛吃豬腳,做起來比較有興趣。」這種「白」豬腳的做法,據他說也是四處吃出來的心得。
每天一大早,紀老闆必到市場選購新鮮、上等的黑毛豬腳,親自監督師傅把毛拔得十分乾淨,再加上煮、燙、炸、滾多重處理,使豬腳不致太油膩。和其他攤位不同的是,紀字豬腳不以「碗」,而以「兩」來計算售價。
當顧客選中某塊豬腳後,紀老闆即俐落地撈起,往秤盤上一秤,再用極熟稔的刀功去骨,連皮帶肉地剁成一碗,再舀些燉豬腳的濃湯,加點鹽、白醬油和蒜泥調味,即端給顧客食用。
紀字豬腳也賣空心菜,因為紀老闆認為,豬腳較油,需要加點蔬菜調和,而空心菜和豬腳一起吃味道最合適。為了取空心菜的清淡,不用油炒,而用豬腳湯燙。

圖3:仁三路的蚵仔煎,色香味俱全。(鄭元慶)
八寶冬粉漂亮又好吃
八寶冬粉的攤位,在紀字豬腳的右側。「八寶」是指木耳、蝦仁、花枝、肉絲、筍絲、韭菜、芹菜、蒜頭,內容涵蓋肉類、海鮮和蔬菜三大類。加在透明的冬粉中,美觀、可口且營養。
八寶冬粉的正對面是賣紅燒鰻魚羹的,作法是:先將鰻魚去骨刺、頭,切成塊狀,加醬油及香料紅燒,瀝乾後,再裹上一層太白粉,用大火炸成酥脆,顏色紅澄澄的,十分誘人。然後再放入湯羹中,以文火慢燉,味道甘美香醇,一碗只賣廿元。至於魚頭部分,則煮成當歸鰻魚頭湯,十分滋補。

圖4:米粉炒用豬油和紅蔥頭炒成,香味四溢。
各色燉品滋補養身
愛四路賣的刈包,也很有名。刈包是發酵麵食的一種,外觀呈扁平的橢圓形,對折後,夾著扣肉、酸菜、肉末和蒜末,再塗點甜辣醬,撒上花生粉即成。此攤的扣肉滷得極入味,而且肥瘦恰到好處,是其獨到之處。
在愛四路中點,有一攤專門賣以中藥熬燉的各類補品,像當歸羊肉、枸杞兔肉、人參燉雞、烏棗豬腳尾、麻油雞、龍骨骼等……,不下廿種,都事先用有蓋的小碗燉好。因為種類太多,不同的燉品,用不同的盅碗盛裝,以資識別。攤子傳出陣陣的中藥香,頗富「古色古香」的趣味。
吃了鹹食後,有人喜歡換個口味,吃碗甜食。愛四路有一家專賣酒釀湯圓的,攤名叫「全家福」。
甜酒釀是糯米發酵製成,帶有酒味,下鍋後,放點糖,打個蛋,美味滋補。加上湯圓後,吃來更是可口、紮實。一般說來,這兩種食品冬天比較風行,但這兒四季皆賣。天熱時,應顧客要求,也賣冰元宵。

圖5:基隆著名的古蹟——海門天險。(鄭元慶)
廟口小吃讓你不虛基隆之行
廟口小吃的特點在種類繁多,貨真價實,而且風味獨特,成為基隆特殊的人文景觀。到基隆的人,總要到廟口逛逛,遍嘗各色可口小吃,才算不虛此行。

圖6:邊趖,以調好的米漿下鍋一抹,再切成條狀,與其他作料同煮,內容豐富。(鄭元慶)

圖7:芋粿。(鄭元慶)

圖8:包紅糟肉、筍絲的基隆肉丸。(鄭元慶)

圖1.2:廟口的潤餅捲,材料豐富,有紅糟肉、干絲、豆芽、紅蘿蔔、白菜、韭黃、花生粉等。(鄭元慶)

圖3:油蔥粿。(鄭元慶)

圖4:現炸的三明治,夾滷蛋、蕃茄、黃瓜、火腿、沙拉,香酥可口。(鄭元慶)

圖6:賣壽司的攤子也賣味噌湯,吸引許多酷愛日本料理的食客。(鄭元慶)

圖1.2:廟口的潤餅捲,材料豐富,有紅糟肉、干絲、豆芽、紅蘿蔔、白菜、韭黃、花生粉等。(鄭元慶)

(鄭元慶)

圖7:海鮮攤上附賣的三色蛋、雞捲、豬血糕,五顏六色,十分引人。(鄭元慶)

圖1:油飯。(鄭元慶)

圖2:筒仔米糕配上一盅熱騰騰的枸杞當歸雞,可口又滋補。(鄭元慶)

圖3:物美價廉的咖哩飯,一份才廿元。(鄭元慶)

圖4:海鮮攤的螃蟹,紅豔誘人。(鄭元慶)

圖5:愛四路夜市裡的鵝肉擔,也賣海鮮。(鄭元慶)

圖6:海鮮攤上的鮮蝦。(鄭元慶)

圖7:這位顧客剝著蝦子,正準備大快朵頤。(鄭元慶)

圖8:冰塊上的魷魚和豆腐,燙過後蘸著醬油膏吃,簡單又可口。(鄭元慶)

左上:廟口唯一的酒釀湯圓攤,生意頗佳。(鄭元慶)

右上:老式甜點——鳳片糕、綠豆糕、麻、米,仍然頗受歡迎。(鄭元慶)

下圖:廟口的冰攤,為熱騰騰的夜市帶來清涼。(鄭元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