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九九六年在不知不覺中已漸進尾聲,又到了回顧與展望的時刻。在國發會甫將落幕,朝野各界的檢討聲浪中,重要結論將逐漸由體制內的政策落實執行,引領國家邁向下一個年度之際,也是我們回頭相驗一年來所留下足跡的時刻。
一九九六的台灣,可以說是在驚濤駭浪中揚帆而行,從海峽危機籠罩下的第一次中國人全民直選總統,到遭副總統兼任閣揆爭議、總統責成六個月驗收改革成績的新內閣,到黑金問題泛濫、神棍詐財曝光、政府展開強力掃黑掃白及宗教大掃除行動,再到桃園縣長劉邦友公館發生的駭人血案、南非總統曼德拉突如其來的斷交「預告」、一波又一波的失業浪潮和關廠警訊、四汴頭弊案屏東縣長被判無期徒刑,到為尋求國人共識的國發會之召開,種種擠滿報紙頭條、關係社稷安危、全民生活、國家前途的重大事件,有的令人興奮、有的令人憂心、更有的令人恐懼。在回顧這讓人喘不過氣的一年時,直覺五味雜陳,我們到底該怎麼想?又該抱著什麼樣的心境和希望,來期待新的一年?
首先,我們必須肯定所處的時代和國家行進的方向。翻開一部台灣史,正如這一期「台灣活字典」、開創台灣古蹟考察風氣的史學巨擘林衡道一文所述,藉著林老豐厚的中國傳統淵源、又親身經歷日治到光復以至於今日的一生,可觀看台灣人近百年來所歷經的悠悠歲月,和其中的坎坷與矛頓;再經由林教授本人口述、趣味橫溢的「台灣簡史」講古一文,生動地描繪出三百多年前漢人來台的移墾史,兩相對照,一部完整的台灣社會史便呼之欲出。
撫古思今,我們在增進了對這塊土地與先人的了解之際,也較能宏觀地來看今天台灣的各種不同聲音,其實是源自各個家族先後來台時間不同、所處階層有異、教育有別等等怳嬰蛣M而形成的多元影響,今天全民所共創出的經濟榮景與民主大局,確實是台灣數百年來、甚至是中國數千年以來最為安和樂利的時代,市場的繁榮、教育的普及、社會福利的進展,以至於各種批判、反省聲音的豐沛,在在都給我們充分的信心。
然而,這不是說我們就該自我陶醉於已有的成就,而漠視社會的病徵與亂象,尤其是深入地方政壇的黑金共生、類似結構性的重大貪污案件層出,顯示地方自治的腐化和政府執法的疏怠;製造業關廠、服務業縮編,中年失業人口的大幅上升以及企業無力合理資遣員工的現象,預伏下經濟蕭條、社會動亂的隱憂;而月前民進黨婦女發展部主任彭婉如的遇害至今尚未能破案,更是令人痛心疾首,全國婦女幾至人人自危,不知何時才能夠有「免於恐懼」的自由,得到起碼的安全保障?政府的黑金掃蕩雖已略見成績,但離全面「淨化」的理想還是怳擊遙楚A絕不能稍懈腳步;勞資糾紛的解決和企業環境的改善也亟待專業人士對症下藥和政府的魄力改革,婦女和兒童的人身安全法律的制定與確實執行更是刻不容緩。民主社會有自我調節的能力,會自我制衡以追求社會公義與價值取向,但無庸置疑地,它也有凡事都需諮商、爭論、判事執法缺乏效率的缺失,尤其在我們還在民主小學的現階段,更得拿出寬容的胸襟和學習的精神,審視資訊、聆聽異議,求取大我的實踐和小我的空間。
與中國人社會中大我和小我的地位息息相關的,是我們這一期的封面主題──中國人的愛情觀。記得文稿主編張靜茹在提出這個大哉議題時,大家都興奮萬分,每個人都有一籮筐的「情」話要說。在崇尚禮義、講究倫理,魏晉之後更是門第森嚴的古老中國,愛情究竟以何等面貌出現?
愛情是發乎至情至性之物,自有人類以來便自然存在,然而不懂禁忌、無法自限於禮教框架之中的青年男女之愛,在社會規範超越個人自由百倍的古代中國,是否註定要成為悲劇?從古詩十九首中描寫牛郎織女終日隔銀河相望──「盈盈一水間,脈脈不得語」,到「孔雀東南飛」、「釵頭鳳」不得婆母歡心而致生生離散的恩愛夫妻,再到「梁山伯與祝英台」中的殉情羽化成蝶的知識青年,難怪古人要說「天若有情天亦老」!這些相思情切、終至一死明志,抗議禮教逐漸僵化為無情怪獸的悲悽故事,真的就是中華兒女的一部千秋情史?
其實不然,我們透過作者細膩的爬梳古籍和與現代社會的愛情解讀名家訪談,發現浪漫之愛和古典之情從古代中國到今日台灣,其實一脈相承、環環相扣,也許社會的開放使得自我的空間放大許多,但舊人類與新人類在愛情的心路歷程上,其實進化不多──「人生自是有情癡,此恨不關風與月」──希望在一年之始,中國歷代愛情故事給我們一些兒浪漫、一點點省思,讓我們能用更柔軟的心來迎接一九九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