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馬偕醫院是一所現代化的大型宗教醫院。醫院的功能,在解除人們身體病痛;宗教的意義,則在平靜與充實心靈。馬偕醫院兼具雙重特質,重視身心合一的整體治療,因此院內的工作人員都具備豐富的愛心,盡量使病人心情愉快,俾有助病體復元。他們還將這份愛心擴大,協助病患支付醫藥費,提供多種義診服務,為社會憑添許多溫馨。
馬偕紀念醫院是一所現代化的大型宗教醫院,成立宗旨明定為:發揮基督教的博愛精神,為病患服務。它也是國內歷史最久的大醫院,創立迄今已有一○二年。
很多計程車司機在運載車禍、自殺、意外事故的傷患時,都會直覺地把他們送往馬偕醫院急救,這一方面固然是馬偕醫院位於臺灣北市中心地帶,交通方便;但另一個更重要的理由是,馬偕外科最有名,且立院一百年來,從未拒收過病人。大家都知道,傷患只要送達馬偕,定能得到妥善照顧。
除從不拒收病人外,馬偕醫院還主動提供各項義診,例如:組織山地巡迴醫療隊,為山胞服務;設特別皮膚科,醫治麻瘋病患;成立小兒麻痺重建中心,協助小兒麻痺患者復健;去年四月,又組成蘭嶼服務隊,各科醫師輪流駐在蘭嶼,為當地居民服務。
醫療的目的在解除人們身體病痛,宗教的意義則在平靜與充實心靈,馬偕醫院具教會與醫院雙重特質,希望提供病患「完整醫療」——除治癒身上的疾病,還為之輔導心理,協助建立樂觀、進取的人生觀。為了達到這個目的,醫護人員除須具備更多愛心與耐心外,院內還有神職及社工人員,「多管齊下」為病患舒解心靈糾結。
在各大醫院中,馬偕醫院規模不算最大,設備也不是最齊全,但它以愛心為出發點,提供了高品質的醫療服務。

馬偕淡水分院外觀。(曉陽/李影/馬偕醫院提供)
馬偕博士來臺灣傳道行醫
馬偕醫院的創立,是以愛心為出發點。
十九世紀末,歐美基督教會積極派宣教士赴海外傳播福音,馬偕博士為加拿大教會派出的第一個宣教士。他立志前往福音未傳的地方傳教,幾經選擇,於一八七二年抵臺灣,由臺灣北縣淡水鎮登陸。
馬偕便從淡水開始他的傳道及行醫生涯。他原是神學院學生,但一向對醫學有興趣,且頗有研究。開始時,保守的居民視他為異端,到處有人向他丟石頭、扔泥巴、吐唾沫,他則以寬容的心情和冷靜的態度,面對一切不友善。久而久之,大家對他的疑懼消失,逐漸接納他。於是,他開始為居民治病,藉此建立友誼。
當時,居民深為瘧疾和牙疼所苦,馬偕免費供應奎寧藥丸,並為他們拔蛀牙。據說,馬偕隨身攜帶醫藥箱,每到一個村莊,都有許多村民排隊等他拔牙,他一生所拔的牙有數萬顆之多。當時居民不一定信他所傳的上帝,但信任他的醫術。
馬偕又以過人的熱情與精力,走遍北臺灣灣傳道和行醫。他在臺灣共創辦六十個教會,集中許多受過正規醫師訓練的西洋宣教士,及有良好護理經驗的女傳道士,提供醫療服務,救人無數。一八八○年,他回到淡水,創立了「偕醫館」,就是馬偕醫院的前身。

馬偕醫院的護士都受過嚴格的養成教育,對病患尤其有愛心及耐心,常陪著病患在草地上散步、聊天。(曉陽/李影/馬偕醫院提供)
逐漸發展成現代化大醫院
馬偕博士於一九○二年逝世,吳威廉牧師、宋雅各醫師先後接掌偕醫館業務。一九一二年,宋雅各醫師將醫院遷至中山北路現址,並更名「馬偕紀念醫院」,以紀念馬偕博士在臺灣傳道與醫療的貢獻。
宋雅各之後,馬偕醫院歷經戴仁壽、李約翰、李達莊、呂革命、江鳳欉、夏禮文、羅慧夫及現任吳再成院長,規模日大,業務愈來愈發展。尤其在民國四十九年至六十五年,羅慧夫主持院務期間,施行許多創舉,使馬偕醫院逐步發展成現代化的大醫院。
羅慧夫是美國歸正教會的宣教士,身兼醫師和傳道者雙重角色,他提倡「完整醫療」,成立國內第一個「自殺防治中心」及「身心內科」。
他還積極擴大醫院規模及提高醫療水準:成立淡水分院(規模較本院小,設有一般門診,主要為當地居民服務,但設備不若本院齊全,重症病人仍須轉送本院治療)、增派醫師出國進修、引進整型外科技術、設立馬偕護校、購置新設備、成立遠東第一個「燙傷無菌病房」及「加護病房」、引進現代化醫院管理方法,使馬偕成為國內第一個採用專業人員與技術經營的醫院。
臺灣塑企業董事長王永慶,看中羅慧夫的管理長才,成立長庚醫院時,網羅他擔任院長。現代化的管理,也已成為長庚醫院的一大特色。

馬偕醫院的護士都受過嚴格的養成教育,對病患尤其有愛心及耐心,常陪著病患在草地上散步、聊天。(曉陽/李影/馬偕醫院提供)
不僅要增加醫院收入,也要減少病人負擔
醫院管理與現代企業管理有何不同?曾由羅前院長派到美國、專門研習醫院管理的現任馬偕醫院副院長黃佳經說:「這兩者的原則相同,都希望降低成本,增加利潤;但性質不同,例如:其他企業常藉刺激消費,來增加收入;醫院則不行,因此許多做法就不同。馬偕是個私立醫院,沒有公費補助或財團支持,收費要反映成本;但它又是個教會醫院,以服務為宗旨,不願加重患者負擔。因此擬定各項措施時,常要同時站在院方及病患立場考慮。」
舉例來說,為提供病人更好的服務,馬偕醫院不斷更新設備,而這些儀器的費用,難免要轉嫁到病人身上。為降低病人負擔,院方積極提高工作效率,如病人各種檢查及診療時間安排緊湊,檢查結果盡快揭曉等,縮短病人住院時間。所以從表面看來,每一單項收費似都較公立醫院為高,但整體來說反而便宜,病人也得到最好的治療。
一般說來,病人入院的前幾天,須做檢驗較多,院方最「有利可圖」。如能提高醫院工作效率,縮短病人住院時間,可增加病人的流動率,對院方和病人是「兩利」。目前,一般公立醫院病人住院時間平均約廿天,馬偕醫院則僅九.八天。
在進步的經營管理下,馬偕醫院營運狀況相當良好,累積不少盈餘。吳院長說:「追求盈餘,並不違背我們救人助人的宗旨。因為唯有自己先『站起來』,才有能力擴充設備,提高醫療水準,為病患提供更好的服務;也才有餘力幫助需要幫助的人。」

除了醫治身體的疾病,馬偕也注意病患的心理問題,神職人員常到病房探望、慰問患者,有時也討論信仰問題。(曉陽/李影/馬偕醫院提供)
鼓勵醫師進修,保持醫療水準
去年馬偕醫院經衛生署評鑑為「準一級教學醫院」(因為沒有醫學院,不能為正式教學醫院),醫療水準獲得肯定。一般說來,教學醫院中,醫師兼任教授,有教學壓力,較會潛心研究、改善技術,整個醫院的醫療水準也就提高了。馬偕沒有醫學院,如何保持醫療水準不墜?
吳院長說:「我們與臺灣北醫學院、中國醫藥學院、高雄醫學院等校訂有合約,很多醫師到校兼課;這些學校的五、六年級學生也到院受訓,院內醫生因此有了教學壓力,可刺激他們求進步。」
馬偕醫院還有完善的醫師進修制度。吳院長說:「我們很鼓勵醫師出國進修或參加國際醫療會議,以瞭解國際醫療技術的新發展,吸收最新知識。院方與很多國外醫院及醫學院有聯繫,每年都有十幾名醫生出國進修。進修期間,費用全由院方支付,且薪水照領。主治級以上醫師,每兩年可申請出國參加醫療會議一次,費用亦由院方負擔。」
這套進修制度,極受年輕醫師歡迎,因此很多剛由醫學院畢業的醫師喜歡到馬偕工作。馬偕醫院的醫師來自國內各醫學院,其中以臺灣北醫學院最多。院方甄選醫師,全以醫術高下為準,不論是否為基督徒。目前全院約二百個醫師中,基督徒僅佔五分之一。

馬偕因是教會醫院,故設有祈禱室。(曉陽/李影/馬偕醫院提供)
留住好醫師
「有了好醫師,還要留得住他們。」吳院長說。因此馬偕醫院實施「醫生任用制度」,醫師除薪水外,還有指定醫師津貼。受病患歡迎、工作量多的醫師,所得就高,相當公平合理。馬偕醫院醫師待遇頗高,總住院醫師月人約七、八萬元,主任級醫師則有廿萬元左右。
醫師的流動率很低,每年難得有一、兩位離職,這一方面是進修及高待遇制度實施得當;另一個重要原因,是工作環境優良。
馬偕是教會醫院,宗教氣氛濃厚,極注重心靈溝通。每天早上七點,各科室有禱告會,每週二全院聚在一起舉行「綜合禮拜」,雖然不強迫參加,但大多數員工都樂意參加。「這是溝通的好機會。平時大家都很忙,同事間難得交談,藉著做禮拜的機會,彼此多接觸、瞭解,何樂不為?」一位非基督徒醫師說。
馬偕醫院也重視患者的心理狀況,認為身心整體的醫療服務方對病患康復有益。要使患者心情平靜、開朗,除了須有良好的醫術進行診療外,還得有充滿愛心和耐心的護理人員,隨時為病患服務,給予安慰,替他們打氣。因此馬偕醫院特別加強護理部門,設有馬偕護校,進行護士養成教育。

馬偕醫院設有「健兒中心」,有醫師為寶寶做身體檢查,護士亦為母親解除育兒上的疑惑。(曉陽/李影/馬偕醫院提供)
「心中有愛」的護理人員
馬偕醫院現約有八百位護士,平均每位護士照顧一.二九位病人。院內護理人員幾乎都是馬偕護校畢業生,彼此具有師生或學姊妹關係,因此氣氛和諧,且不失紀律。馬偕醫院護理部的組織規模(依病床比率計算)與水準,均堪稱全國第一。
馬偕醫院護理部主任兼護校校長蔡秀玉說:「人在病中,往往會產生『自憐』的情緒,對別人的舉動也特別敏感,常會『說者無心,聽者有意』。例如:護士這天臉上沒有笑容,談及他的病情,又態度冷淡、語意含糊……,病人就會聯想到可能是自己病情不妙。故護理人員言行舉止須相當謹慎。」
因此,馬偕護校特別著重生活教育,規定學生全部住校,隨時提醒她們言行合節。即使同學間開玩笑,也不要出現兇惡或輕佻的語氣,以免養成習慣,不經意就在病人面前流露出來。蔡主任說:「聽來好像很難辦到,其實『萬變不離其宗』,只要心中有愛,自然就能體貼病人的心情,耐心為他們服務,任何情況都不會露出不耐煩的神情。」

馬偕醫院設有「健兒中心」,有醫師為寶寶做身體檢查,護士亦為母親解除育兒上的疑惑。(曉陽/李影/馬偕醫院提供)
以宗教信仰為病人建立信心
除了護士外,每天定時訪問病房的還有傳道人員。馬偕醫院設有院牧部,內有廿幾名工作人員,各有固定「教區」——依區域分,每人約負責八十床病人。神職人員每天探訪自己「教區」內的病人,看他們是否覺得好點了?有沒有什麼困難需要協助?同時也傳一點福音。若病人也是教徒,他們還一起唱聖詩,一起讀聖經。這也是馬偕醫院「整體醫療」的一環。
院牧部卓牧師說:「人在病中,感情特別脆弱,最需要信仰的力量支持。很多人在院內決志信主,並且產生意想不到的醫療效果。」
以去年發生的一個實例來說:三月間,許秀卿女士不慎自三樓摔下,摔傷脊椎,住進馬偕醫院。醫師為她動手術,取出受傷的胰臟、子宮等器官,雖保住了性命,卻從此下半身癱瘓。醫師鼓勵她試著站起來,她試了幾次,都覺得雙腿不聽指揮。逐漸地她絕望了,不肯再嘗試站立,很多人都以為她的後半輩子將在輪椅上渡過。

馬偕醫院成立時,院中天井種滿花樹,十分美麗。現在由於病患太多,這片小花園已建為門診部。(曉陽/李影/馬偕醫院提供)
助人最樂,患者也能相互扶持
神職人員每天來探望她,許女士本非教徒,但覺得「有人關心、安慰總是好事,又何必拒人於千里之外呢?」神職人員帶她一起禱告,為她按摩腳部,鼓勵她再做嘗試。許女士不忍拂逆他們的好意,也不願他們失望,於是勉為其難地練習。有一次她發現腳部有了知覺,能稍做移動,信心大增,再加緊練習,後來不但能站起來,還能自由步行。
許女士出院後,神職人員繼續到她家拜訪,以誠摯的關心,雙方保持聯絡。去年十一月,許女士不幸又遭燙傷,再度住進馬偕醫院。燙傷傷口很疼,有時連打止痛針都無效,這時傳道人員又帶她禱告,許女士說:「禱告時,我的心靈平靜,並感覺另有股力量撫慰我、支持我,因此能忍受身上的痛楚,就不覺得疼了。」
傷勢漸愈之際,許女士「行有餘力」,也和院牧人員一樣,到其他病房探訪,為別的病人打氣。有位師範大學黃教授,中風半身不遂,意志消沉。許女士把自己的經驗告訴他,要他每天早上按摩腳部,做好暖身運動,然後練習站起來。黃教授後來果真站起來了,且能走動。許女士說:「生病、受傷原是很痛苦的,但我現在覺得很快樂,因為我能幫助別人。」她已成為虔誠的基督徒。

馬偕醫院新建的九層醫療大樓。(曉陽/李影/馬偕醫院提供)
為自殺病人解開心結
院牧部下設「協談中心」,又細分為「自殺防治中心」、「平安線」與「家庭協談」三個部分。輔導員都是各大學社會系畢業生,以專業知識與技術輔導病患,也開放為社會大眾服務。
「自殺防治中心」成立於民國五十八年。馬偕醫院急診室常接到自殺病人,急救後,好不容易挽回一條寶貴的生命,但有些當事者卻在不久之後再度自殺,又送來醫院。因此,羅前院長認為,僅為患者解除身體上的創傷並不夠,應協助他解開「心結」,使他能重拾生命的意義,這才算完整的治療,遂成立「自殺防治中心」。凡在馬偕醫院獲救的自殺者,都有輔導員與他協談,找出自殺的原因,並加以疏解,引導他走向充實、積極的人生。

馬偕醫院創始人馬偕博士生前照片,他來台傳教行醫廿九年,對台灣現代化醫學的引進,有很大的貢獻。(曉陽/李影/馬偕醫院提供)
首創電話協談
「自殺防治中心」的自殺癒後輔導工作頗有成效,很多自殺未遂的人都能重新面對現實,好好生活。工作人員更進一步想到,何不在病患萌發自殺意念前,即有效協助解決困難,使不發生自殺事件?國內第一個電話協談機構——馬偕生命線,就在這種目標下成立。
「馬偕生命線」成立後,各方反應很好,無論交友、婚姻、事業、人際關係……有困難,都有人來電求助;兩支專線電話鎮日忙碌,總有許多需要幫助的電話打不進去。為了讓它發揮更大的功能,遂擴大規模,成立財團法人組織,就是現在的「生命線」。
生命線獨立後,馬偕醫院仍不斷接到求助電話,而且院方認為,目前社會上電話協談機構仍嫌不夠,有必要再增加,遂又成立「平安線」。
有鑑於社會變遷,倫理關係改變,現在家庭問題特別多,協談中心特別成立「家庭協談」部門。有任何家庭問題,如夫妻不諧、婆媳不和、親子疏離等,皆可到該中心請求輔導,每次僅象徵性收費五十元。

馬偕醫院吳再成院長說:「我們醫院以服務大眾為宗旨,特別提供其他醫院不願做、或不能做的醫療服務。」。(曉陽/李影/馬偕醫院提供)
家庭協談以婚姻問題居多
在「家庭協談」的求助個案中,絕大多數都是婚姻不諧。協談中心主任陳顯明說:「工商社會裡,生活步調快速,人們多緊張、忙碌、工作壓力大,容易變得焦慮、脾氣暴燥。在外人面前,又要保持禮貌與風度,只能向自己最親密的人渲洩。因此夫妻間很容易為小事衝突。所謂『相罵無好言」,爭吵時許多尖刻的指責都會脫口而出,即使事後夫妻『和好』,也難以『如初』,傷害性的話語已深留對方心中。很多怨偶,都是由這種爭吵累積形成。所以如果在外面受到什麼挫折、委屈,最好一回家先告訴對方:『我今天心情不好』;讓對方有個心理準備,彼此體諒一下,很多衝突就可避免。」
陳主任還積極鼓勵婦女「自我成長」,如吸收新知、不斷充實自己;擴大社交範圍,參與各類活動;為自己培養一份興趣與嗜好;或擁有一份自己喜歡的工作等。他說:「我並不是鼓勵婦女不要以家庭為重,而是要有自己的生活天地。而且生活面較廣的婦女,往往常識較豐富,衣著較入時,神采飛揚,與先生也有較多話題,反而更能確保婚姻幸福。」
萬一婚姻不幸「亮起紅燈」,怎麼辦呢?陳主任說:「可到協談中心請求輔導與協助。協談員是最好的傾訴對象,求助者將心裡鬱積的痛苦、憤怒與悲傷渲洩出來後,就會覺得好過些。接著,協談員會與求助者一起分析、研究、討論各種辦法的利弊得失,協助選擇一條最適合的解決之路。」

黃佳經副院長認為,提高醫院工作效率,對院方和病人都有利,是醫院管理的重點。(曉陽/李影/馬偕醫院提供)
協助家境清寒的病患付醫藥費
院牧部協助病患解開心結,社會服務部則為病患提供經濟援助。馬偕醫院每年約花新臺灣幣六千萬元,進行社會服務工作。主要服務項目為舉辦各種義診,如山地醫療隊、蘭嶼服務站、特別皮膚科等,及協助家境清寒的病患付醫藥費,而以後者所費最多。
社服部有許多「眼線」——醫師、護士及神職人員,他們每天與病人接觸,若發現病人可能有經濟上的困難,例如明明過幾天就可以完全康復,卻堅持要出院,便轉請社服部處理;也有病患主動到社服部請求幫助。
接到要幫助的個案後,社服部就去拜訪病人,進行家庭訪視,以瞭解他的經濟狀況,據以決定幫助的程度。一般說來,社服部代為支付50%醫藥費的情形最常見。
社服部經費主要是院方由盈餘中撥給,也有部分為社會善心人士捐助。捐助者大部分為經濟能力較佳,有餘力助人;但也有家境清寒,卻節衣縮食,將錢省下來捐給馬偕醫院的,雷明惠就是一個例子。
雷明惠今年廿九歲,自小家貧,感冒時沒有妥善照顧,導致支氣管擴張,每到空氣污染較嚴重或氣壓較低之處,就會呼吸道出血,而且無法根治。

馬偕醫院急診室的規模大、設備全,重傷患可隨到隨動手術。(曉陽/李影/馬偕醫院提供)
院中充滿溫馨
十六歲那年,雷明惠病發,住進馬偕醫院。一個年紀輕輕的女孩,罹患無法根治的疾病,家堣S窮,醫藥費還沒著落,雷明惠不免為自己的境遇暗自傷心與不平。這時,神職人員常到病房探訪她、安慰她,告訴她世上還有許多境遇比她更差的人,並透過社服部協助她支付醫藥費,讓她安心養病。雷明惠感受到人間溫暖,不再自怨自嘆,並暗暗決定,以後也要盡力幫助別人。
十七歲那年,她進入公路局當工友,雖然待遇微薄,但每個月都捐給馬偕醫院一定數額的錢,十二年來從無間斷。
社會服務的預算很難控制,如果同時有許多人需要幫助,經費便顯得短絀。這時社服部就向院方反應,請院方加撥款協助,院方對這類請求從未拒絕過。
這也正是馬偕醫院難得之處。吳院長說:「可以說我們是賺有錢人的錢,來幫助需要幫助的人。其他盈餘,就不斷擴充設備,提高醫療水準,為大眾提供更好的服務。」
醫療方面,馬偕最突出的是整型外科、小兒科及身心內科,分別介紹於下:

馬偕的整型外科歷史久、口碑好,圖為兔唇病童經過精細整型後,與常人無異。(曉陽/李影/馬偕醫院提供)
整型外科最負盛名
馬偕醫院外科素來有名,也一向是全院規模最大的醫療部門,其中分工細密,有一般外科、整型外科、心臟外科……等,尤以整型外科最負盛名,現有八位專門醫師,是國內歷史最久、規模最大的整型外科。
整型外科是醫學發展的新境界,不僅講求治癒病人身上病痛,還要將影響外觀的贅疣或疤痕美化,讓患者不致因而產生心理障礙。診療範圍包括:重創後的重建、灼燙傷的回復、頭頸部腫瘤的診療、先天性畸型的矯治,及各類美容手術。它與一般外科基本上的不同在於:一般外科負責把傷處、腫瘤等割除治療,整型外科則要把人體上所有不平整、不美觀、有缺陷……之處,作一巧奪天工的修補。
因此,整型外科大夫心要特別細,手要特別巧。他們施行「顯微手術」,可以把斷掉的微血管(直徑僅○.一八公分)及神經接合。因此經接合的斷指,能活動自如;移植的肌肉,也可以有感覺。
整型外科主任劉國欽說:「隨著醫學的進步,人們對醫療效果的期望,已從消除病痛進展到要求完美,所以整型外科愈來愈受重視。」
但他不主張隨便動美容手術。他說:「其實自然就是美。自己的容貌、軀體,平時看慣了,遽作改變,一定會不習慣,因此很多人美容後又後悔了。所以如果功能正常,不會嚴重影響生活,實不必動手術美容。」

馬偕的整型外科歷史久、口碑好,圖為兔唇病童經過精細整型後,與常人無異。
小兒科醫師為急診病童出診
小兒科診療對象是十五歲以下的兒童。目前馬偕醫院小兒科醫師有卅六位,是全省各醫院中最多的。
黃富源主任談起做為小兒科醫師的甘苦:「小孩子抵抗力弱,病情變化快,診斷不能有絲毫錯誤;因此小兒科大夫必須非常謹慎,心理壓力很大。但小孩的新生能力較強,如果診斷正確、治療得法,復原程度高,速度也較成人患者快。人說『小兒無假病』,看到小病人恢復活蹦亂跳,又露出天真無邪的笑容,那就是我們工作的樂趣。」
這位被護士小姐稱為「最有幹勁的主任」,每天早上七點就到醫院,晚上也常加班。在他領導下,馬偕小兒科生氣蓬勃。他們還主動開發病患,與許多婦產科、小兒科診所合作,凡婦產科接生到有問題的初生嬰兒,或小兒科有無法克服的病症,都可轉送馬偕醫院;若病況危急,只要一通電話,醫護人員馬上坐救護車出診。
小兒科還設有「健兒中心」,診療對象是健康的寶寶。由醫護人員為其檢查身體、接種疫苗,並為母親解釋小孩成長的種種現象,解除她的疑慮。每回只收掛號費新臺灣幣一百元,而可得到「預防勝於治療」的效果。

馬偕的整型外科歷史久、口碑好,圖為兔唇病童經過精細整型後,與常人無異。(曉陽/李影/馬偕醫院提供)
正視愈來愈多的心因性疾病
身心內科是神經精神科的一環。一方面由於國人對精神科多有排斥感,再則也因精神科絕大多數病人都屬於身心內科範疇,馬偕醫院遂將神經精神科「正名」為身心內科。
身心內科診治「心因性疾病」——由於心理障礙,引起的身體疾病。據估計,內科病人中,約有半數屬於心因性疾病。
心因性疾病可分為兩類:一類是有病徵,但身體檢查結果一切正常,找不出病因,常見的症狀有頭痛、腹痛、消化系統疾病(如腹瀉、便秘);另一類則是已構成身體上的疾病,經診治康復後,因致病的心理因素沒有去除,很容易再犯,最常見的是胃潰瘍。
身心內科主任劉瑞騰說:「造成這兩類心因性疾病的主要原因,是緊張、焦慮。例如:有的學生害怕考試,一到考試期間,便開始頭痛;有的人工作壓力很大,一緊張就胃痛,久而久之就得了胃病。」
身心內科門診時,醫師要花較長時間和病人交談,找出他的病因,然後雙管齊下——一面以藥物治療他身體上的病症,同時進行心理輔導,以去除病根。劉主任說:「現代社會人們生活愈來愈緊張,心因性疾病也愈來愈多。如果有脾氣暴躁、易怒、失眠等現象,就是身體已處在緊張狀態,要盡量放鬆心情,一切看開點,以避免心因性疾病。」

馬偕的整型外科歷史久、口碑好,圖為兔唇病童經過精細整型後,與常人無異。(曉陽/李影/馬偕醫院提供)
期望能「拋磚引玉」
馬偕醫院近年來不斷大興土木、建築房舍、增設病房、添購最新醫療器材,使每個部門規模更大、設備更齊全。目前正積極引進電腦,將全面實施自動化管理,進一步提高工作效率。此外,還計畫在宜蘭、花蓮一帶設立分院,以提高東部的醫療水準,並預備在淡水分院成立「長期病中心」。
前面說過,病人入院第一周須做的檢驗、診療最多,院方最「有利可圖」,故長期住院病人素來不受一般醫院歡迎;他們在病勢穩定後,如長期住在設備齊全的大醫院裡,對自己、對醫院都是一種浪費。因此馬偕計畫成立「長期病中心」,醫護人員較少、收費也較低,供長期病人住院,這在國內將是一個創舉。
立院以來,馬偕醫院有過很多創舉,如山地醫療服務隊、電話協談等,都是開風氣之先,而後有其他機構或醫院跟進。吳院長說:「凡社會有需要,而其他醫院不願做、或沒有能力做的,馬偕醫院都願意當『先鋒部隊』,希望引發大眾重視這些問題,達到『拋磚引玉』的效果。」

馬偕平安線是生命線的前身,圖為社工人員正在接聽求助電話。(曉陽/李影/馬偕醫院提供)

馬偕的護士經常提著「護士籃」,內放護理用具、藥品與病歷等。(曉陽/李影/馬偕醫院提供)

馬偕設有協談中心,輔導各種心理問題,圖為陳顯明主任正與工作人員研究個案。(曉陽/李影/馬偕醫院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