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事長十幾年前就一再呼籲垃圾應該好好分類,不要全部拿去焚化掩埋,」台朔環保公司總經理施重德指出,台朔公司投入廚餘堆肥事業,純粹是基於一份回饋社會的動機,生性勤儉的董事長王永慶看到台灣垃圾污染嚴重及資源再生的需要,「政府沒有好好做,台朔只好跳進來做。」
施重德表示,民國八十八年成立的台朔環保公司,原先計畫設立離島養豬專業區,以養豬來消化廚餘,再以豬隻排泄物來製作堆肥,後來因為養豬業反彈而改弦易轍,發展堆肥。
民國八十九年,台朔在雲林縣麥寮鄉六輕工業區興建堆肥實驗廠,九十年初開始運作。「剛開始時我們用卡車自行收取廚餘,每天定時回收一次,偏遠地區就在定點放置桶子,」施重德回憶麥寮推動的經驗,初期民眾多半當笑話看,但半年以後,回收量逐漸增多,因為居民體會到回收廚餘的種種好處,到了九十二年回收成績已經不錯,就交還給麥寮鄉清潔隊處理。
施重德強調,台朔堆肥廠為室內密閉廠房,臭味不會外溢;技術採用固態好氧發酵法,廚餘及木屑送進發酵槽後,首先調整碳氮比例為四十比一,第一週溫度上升到攝氏六十五度,微生物開始進行分解;第八到二十一天上升到八十度高溫時,進一步分解,大腸桿菌、口蹄疫等有害菌種都會消滅,第二十一到二十五天回到常溫的穩定狀態,這期間每天並進行機械翻堆,二十五天後有機質充份腐熟,即是可使用的土壤改良劑;進一步加工則成為有機肥料,可施用於農作物種植。目前每天在麥寮消化三十公噸廚餘,產出堆肥約一•八公噸。
三年有成
「目前做出來的堆肥還沒有正式上市,多半提供企業內和員工試用,」施重德說,經過近年試驗,效果不錯,台塑林口工商廠區花圃使用後花美葉肥,有些花朵經納莉颱風摧殘依然挺立;林口實驗農場不用化肥、農藥,包心芥菜四十天就收成;此外也提供農民使用台朔再精製的有機肥,台南縣後壁鄉稻農陳春龍使用台朔肥料後,參加農會稻米比賽並且獲獎。
施重德表示,經過三年試驗,台朔廚餘堆肥技術已到成熟階段,目前積極尋找堆肥廠用地,第一階段預計在全台設立八座堆肥廠,目前桃園楊梅和雲林東勢鄉的設廠計畫已經送行政院審核,待通過後將立即興建,以因應基隆市、台北市、嘉義市、雲林縣委託該公司處理的廚餘,預計每座堆肥廠一天可消化一百五十噸廚餘。而未來量產後的堆肥和有機肥,將透過台塑集團的通路行銷。
在這一波台北市政府與台朔簽約的行動中,有學者認為台朔堆肥廠還沒興建,就簽八年合約,有圖利財團之嫌。市政府表示,由於曾積極洽詢民間堆肥廠合作免費處理北市廚餘,並公開徵求,都無廠商有意願承作,而台朔將免費處理台北市廚餘及有機廢棄物,市府只要負責運費,核算起來,比送進焚化爐、掩埋場,每年將可節省五、六千萬元經費。在台朔建廠前的過渡時期,則以付費方式發包給其他堆肥廠處理。
拋開圖利之爭,環保署廢棄物管理處處長陳雄文表示,回收制度要落實,有賴回收產業的建立,目前國內許多小規模回收系統的隱憂在於不符經濟效益,需靠政府補助,一旦補助停止,回收就將中斷。因此對台朔企業以集團實力投入,抱持樂觀其成的態度。
監督機制
相對於環保主管單位的支持,不少環保團體、學者卻對台朔廚餘堆肥的品質頗有疑義。推廣自然堆肥法多年的戴炎輝基金會執行長周美惠指出,台朔堆肥以速成方式發酵,只適用於樹木園藝,若用於農產品將十分不利。中興大學、台灣大學研究廚餘堆肥多年的幾位學者也對台朔堆肥持保留態度。
針對環保人士的疑慮,台北市政府邀請主婦聯盟、綠色公民行動聯盟、里長代表及學者專家等,成立了廚餘回收的技術諮詢及監督委員會,將監督包括回收系統上、中、下游的整體運作環節。主婦聯盟董事長陳曼麗指出,台灣傳統企業集團過去以經濟掛帥、忽略環保的經營文化,的確讓人憂心,但是透過監督、檢驗的機制,還是可以將成份、品質問題減到最低,這也是許多環保團體未來將努力的方向。
即便砲聲隆隆,台朔十分強調不在意外界怎麼講,他們的投入既然是基於惜物與環保意識,就要努力把廚餘事業做好,礙於堆肥市場行情,台朔未來堆肥量產後將是賠錢銷售,不會以賺錢為目的。「我們努力的方向在減少虧損,」施重德說,甚至未來若無其他企業加入,台朔還考慮將全台灣的廚餘都吸收下來,而與縣市政府的合作,也都會比照現在四個縣市「免費處理」的模式。
「台朔的加入,證明廚餘不是垃圾,而是一項有商機的事業,」陳曼麗表示,站在環保的角度,有企業投入總是好事,希望能刺激其他企業跟進,帶動回收產業的勃興。畢竟,廚餘回收是一個立意良善的政策,期待能有更多人加入,才能促始回收體系運作順暢,政策落實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