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節前,台灣傳出漢他病毒案例,一時之間風聲鶴唳,人人自危,可憐的小老鼠遭到無情的撲殺。其實自有人類以來,瘟疫、戰爭、飢荒、死亡就是人類的四大敵人,戰爭、飢荒、瘟疫經常伴隨而來,造成人類大量的死亡。
科學家從一千五百多年前,羅馬古墓的幼童骨骸DNA中,發現感染瘧疾的證據,推論第五世紀羅馬帝國的沒落與瘧疾有關。
如今交通發達、人類往來密切,世界宛若地球村,傳染病的預防更加困難,特別是人們尚陌生的新興傳染病及早已淡忘的再現傳染病。
近年來,世界各地接連發生的疫病,叫人怵目驚心。
一九九六年,大腸桿菌0157在日本大阪爆發大流行;一九九七年,香港出現禽流感病毒;一九九八年,腸病毒71型橫掃全台,造成萬餘人感染、四百多位重症病患、七十八人死亡;一九九九年,馬來西亞出現立百病毒,近百人因此喪命;同年,美國紐約市則發現從未在西半球出現過的西尼羅病毒感染病例……
恐慌症候群
一九九八年台灣腸病毒71型大流行,創下連續四個月登上頭版的紀錄;驚魂未定,今年一月花蓮兩名疑似感染漢他猝死病例,又讓台灣民眾陷入驚駭不安中。
「恐慌來自於不瞭解,」衛生署疾病管制局局長涂醒哲指出,台灣每年有兩百人死於愛滋病,死於結核病的更高達一千五百人,但民眾已「見怪不怪」,媒體也不會投注心力大幅報導。他認為,民眾對新興傳染病的恐慌主要來自不瞭解,再加上媒體報導產生的「媒體疫情」超越真正的疫情,導致恐慌。
國人感染漢他病毒並非頭一遭,為何花蓮的病例,會引發如此高度的重視?衛生署疾病管制局疫情組組長陳國東指出,漢他病毒由八十四年監測至今,感染者都是由境外移入,花蓮吳氏夫婦是首次發現的本土型病例。
過街老鼠與漢他病毒
事實上,漢他病毒存在台灣老鼠身上已久。四年前,衛生署檢疫總所與國防醫學院預防醫學研究所合作,在全台及離島抓了五千多隻老鼠進行調查,結果發現,國際港口有百分之二十的老鼠感染過漢他病毒,平地約百分之三.七。
參與調查的中研院生醫所副研究員沈志陽指出,台灣老鼠帶有漢他病毒的比例最高的是國際海港,其次依序是國內港、都市、山區。而台灣地區的漢他病毒主要是症狀輕微、致死率低的「漢城型」,只有在中正機場、南寮漁港和金門地區有症狀較嚴重的「漢灘型」漢他病毒存在。
漢他病毒屬於RNA型病毒,存在已久,是一種古老的病毒。一九三○年駐紮大陸東北的日本陸軍、一九五○年韓戰時的聯合國軍隊,及一九七○年駐紮韓國的聯軍,都曾遭遇過此病毒。至今中國大陸東北每年仍有十萬個報告案例。
漢他病毒分成漢城型、漢灘型、普瑪拉型、觀景山型……等等十三型。老鼠是漢他病毒的中間宿主,不同型的病毒仰賴不同種的老鼠。人類主要是接觸到帶有漢他病毒老鼠的排泄物或分泌物而感染致病。
漢他病毒主要在人體引起兩種疾病,一是漢他病毒肺症候群(目前僅發現於美洲地區),一是漢他病毒腎症候性出血熱。
與前三年台灣父母聞之色變的腸病毒一般,漢他病毒屬於新興傳染病。
所謂新興傳染病,是指近二十年來人類感染發生率增加的傳染病,例如:愛滋病、漢他病毒肺症候群、伊波拉病毒等。
除了此起彼落的新興怪病外,一些過去已被明顯控制的傳染病,如今又有「老病新生」再度增加的趨勢,例如:肺結核、登革熱、瘧疾,即所謂的「再現傳染病」。八○年代中期「白色瘟疫」結核病開始死灰復燃;九六年夏曾肆虐台灣的本土性登革熱,更已跨越濁水溪遍佈全台。
人工助長
新興傳染病浮現與再現傳染病復活的原因,都與人類的活動脫離不了關係。衛生署疾病管制局新興傳染病召集人陳豪勇指出,交通日益頻繁,使得傳染病無國界;全球人口激增、鄉村都市化,加速病原散佈;過度開發、伐林,改變了病原蟲媒的棲息地。
以「克里米亞剛果熱」為例,由於財源困頓,蘇聯大舉砍伐西伯利亞的森林出售,於是將病毒慢慢擴散出來。前些時候南投進口蘇聯的木材,著實讓陳豪勇緊張了好一陣子。
此外,抗生素濫用再加上不好好使用,「為德不卒」的結果,導致細菌產生多重抗藥性,台大公共衛生學院院長陳建仁指出,「人工篩選」的結果,「金剛戰士細菌」於焉誕生,目前台灣的傷寒桿菌、葡萄球菌已經有三到四種抗藥性。
台大醫院小兒部主治醫師李秉穎也指出,台灣的肺炎雙球菌已經有八成以上有抗藥性了,「過去肺炎用第一線抗生素盤尼西林治療,百分之百有效,現在大多要用最後一道防線的萬古黴素了。」
防不勝防加上原因不明,使得新興再現傳染病成為危害人類生命的恐怖殺手,引發各國高度的重視。
涂醒哲指出,美國國會曾撥款二十三億美金作為新興傳染病的調查、研究經費。不可諱言地,美國之所以如此緊張,也有戰略的成分在其中,因為生物戰技號稱是「窮人的原子彈」,威力之驚人,比真正的原子彈有過之而無不及。
症候群示警
面對這些「無以名之」、「無法治之」的新敵人,傳統的傳染病監測系統也無法讓它們現形,成了傳染病防治上的一大盲點。
為了監測新興與再現傳染病,去年七月,疾病管制局開始在台大、成大、慈濟、台北榮總、中國醫藥學院等五家醫學中心試辦「兩階段傳染病通報」,今年七月起更擬擴大到所有教學醫院。
所謂兩階段通報,除了先前規定必須通報的三十八種傳染病外,另外增加過去沒有的「症候群監測」,凡有「急性神經症候群」、「急性呼吸窘迫症候群」、「急性出血熱症候群」、「急性黃疸症候群」等症狀病例,醫師必須立即通報,此即所謂的第一階段通報,第二階段則待實驗室檢驗結果確認後再通報。
疫情組長陳國東指出,疾病管制局在接獲第一階段通報後,如發現異狀,在檢驗結果尚未確定前,就會立即著手展開調查。
為了有效防治不明原因疾病,疾病管制局也在民國八十九年成立「疴難疫病調查中心」,集合國內公共衛生、流行病學、感染科學、病理學、病媒昆蟲學、毒物學等專家,共同防治疫病。
涂醒哲以這次漢他疫情為例,一月十四日十二點四十分疾病管制局接獲花蓮縣衛生局通報,當天下午三點十五分,「疴難疫病調查小組已在花蓮開會。隨即朝病毒性感染、毒物感染、環境因素等三方面著手調查。
第一線防疫
然而,新興及再現傳染病防治上另一個亟待克服的盲點,是如何增廣醫生對新興傳染病的「見聞」。陳建仁指出,目前醫師傾向作症狀、症候診斷,不採血片、不做病因診斷和可能傳染來源的探討,在傳染病的發現和防治上仍有很大的漏洞。
他以前些日子發生在台北市的一個瘧疾案例說明,病人間歇性發燒達一個半月,四處求診都沒有好轉,最後住進教學醫院,在打顯影劑做電腦斷層掃瞄時,不巧突然斷電,造成病人血液回流,於是在他後面打顯影劑的人都遭到感染,無端造成四人感染瘧疾死亡。
這樣的案例過去也曾耳聞,令人遺憾的是,從開業醫師到醫學中心,竟沒有一個醫師診斷得出來,也沒有醫師從病人由奈及利亞回國可能感染瘧疾的方向去思考。
中研院生醫所研究員何美鄉指出,必須把重要的新興傳染病納入臨床醫學教育及再教育課程中,以提升臨床醫學界對新興傳染病的警覺性。
從公共衛生著手
從醫療糾紛、感冒、碲中毒,到漢他病毒,這次花蓮的案例也讓許多人有「霧裡看花」的感覺。
陳建仁指出,疫病發生時,防疫或醫學專家會做各種假設,不同專業領域者都似瞎子摸象般,摸到其中一部份,最後必須經過專家會議做最後確認。因此,未做最後判定前,受委託的檢驗單位不宜自行對外發佈疫情。
然而,比較腸病毒與漢他病毒疫情的處理方式,除了病毒特性和感染方式不同外,陳國東認為處理疫情明快方面已有很大的進步。「腸病毒發生時太著重於學術的爭論,直到已經有三、四十個兒童過世,才開始採取公共衛生措施,太慢了!」陳國東指出,這次漢他病毒在病因未釐清以前,可能的防治措施,像環境空氣樣本監測、毒物、輻射調查、捕捉老鼠檢驗、訪視親友及鄰居等都已著手進行。
防疫工作雖然已暫告一段落,但腸病毒71型或漢他病毒案例,都留下許多疑點待釐清。
台大小兒部感染科醫師李秉穎指出,花蓮的病例出現「嗜血症候群」,在過去的漢他病毒感染病例中,很少出現這種情形。此外,病例出現呼吸窘迫症候群症狀,不同於亞洲地區常見的出血熱與腎症候群,比較類似美洲的漢他病毒肺症候群。
沈志陽指出,花蓮地區的老鼠四分之一有漢他病毒感染,但全是致病率低的「漢城型」。漢城型症狀像感冒,非常輕微,「漢灘型」雖較嚴重,但也不會引起肺臟病變。
病毒究竟從哪裡來?漢城型漢他病毒為何會引發肺症候群?宿主何在?這些疑點都有待疾病管制局繼續追蹤、調查。
而三年前發生的腸病毒71型致死案例,目前也仍持續研究調查中。疾病管制局新興傳染病召集人陳豪勇指出,腸病毒連續幾年發生是史無前例的,目前已知致死案例是病毒跑到腦部所致,而病毒為什麼會跑到腦部?初步懷疑與退燒藥有關。他指出,退燒藥中的某種成分會損傷血液中的內皮細胞,讓病毒有機會跑到腦部,目前疾病管制局正在著手研究小兒科、內科醫師所使用的退燒藥。
疾病管制局局長涂醒哲指出,針對新興及再現傳染病的研究,疾病管制局正努力建構「血清及樣本庫」,以及「微生物基因種庫」,以提升檢驗的能力。另外,疾病管制局委託中研院研發的腸病毒疫苗也已經有初步的成果。
永無止境的戰爭
新興傳染病雖然常常原因不明,但仍不影響防治工作的進行,「只要切斷可能的成因就有效,」陳建仁說。
以愛滋病為例,二十年前稱為「後天免疫不全症候群」,研究人員發現這種病毒在海地人及同性戀者身上比例相當高,懷疑傳染方式與輸血有關,於是下令海地人及同性戀者不能輸血,成功地阻止九成的輸血感染愛滋病。
涂醒哲指出,如今已不是鎖國時代,每年有七百萬民眾出國旅遊,貨品進出口頻仍,傳染病不可能不發生,只能努力讓它不要繼續蔓延、擴散。
民眾對於世界各地的傳染病認知,也必須跟著同步成長,這方面有賴政府加強教育和宣導。
「健康是你的權利,防疫是大家的責任,」涂醒哲指出,「手是要自己洗的!」民眾如果對傳染病有起碼的常識,時時提高警覺,做好個人衛生工作,只要盡了人事,就不用過度擔憂,自己嚇自己。
p.36
都是漢他惹的禍?!昔日的寶貝寵物鼠,如今流落動物收養中心。
p.37
漢他病毒呈圓形或卵圓形,屬於RNA型病毒,對熱不穩定,用消毒水或酒精就可以使之不活化。(美國疾病管制中心提供)
p.37
使用免疫化學染色法使細胞產生抗原,圖中紅色部分即感染漢他病毒的標記。(美國疾病管制中心提供)
p.38
新興與再現傳染病的種類與入侵途徑:
p.40
「健康是你的權利,防疫是大家的工作。」維護居家環境清潔,做好個人衛生工作,是預防傳染病的根本方法。
p.41
漢他病毒藉由老鼠的排泄、分泌物傳染,因此只要杜絕鼠患,就不怕漢他來襲。
新興與再現傳染病的種類與入侵途徑: (衛生署疾病管制局提供) | ||
疾病類別 | 疾病名稱 | 傳染途徑 |
病毒性疾病 | 狂犬病 | 被帶有病毒的動物抓咬 |
伊波拉病毒 | 直接接觸被感染者血液、分泌物、器官或精液 | |
漢他病毒肺症候群 | 接觸帶病毒鼠類之尿、糞、唾液 | |
愛滋病 | 性接觸、血液傳染、母子垂直感染 | |
馬堡病 | 直接接觸被感染者血液、分泌物、器官或精液 | |
細菌性疾病 | 退伍軍人症 | 飛沫傳染 |
0139型霍亂 | 糞口傳染 | |
毒性休克症候群 | 由產毒性金黃色葡萄球菌引起,發生個案一般 是婦女於月經期使用衛生棉,或使用體內避孕 器、生產、流產 | |
貓爪病 | 感染者均有與貓接觸的經驗,實際傳染途徑不 確定 | |
病媒及昆蟲性疾病 | 登革熱 | 被帶病毒之病媒蚊叮吮(台灣重要病媒為埃及 斑蚊及白線斑蚊) |
黃熱病 | 被帶病毒之病媒蚊叮吮 | |
西尼羅熱 | 被帶病毒之病媒蚊叮吮 | |
RIFT山谷熱 | 被帶病毒之病媒蚊叮吮 | |
寄生蟲性疾病 | 隱孢子蟲病 | 糞口傳染 |
環孢子蟲病 | 糞口傳染 | |
瘧疾 | 被帶瘧原蟲孢子之病媒蚊叮吮 | |
寄生蟲性疾病 | 隱孢子蟲病 | 糞口傳染 |
環孢子蟲病 | 糞口傳染 | |
瘧疾 | 被帶瘧原蟲孢子之病媒蚊叮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