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如果二十一世紀還有神話,那定是發生在馬祖!
「馬祖」地名就是來自於女神「媽祖」的傳說:約一千年前的宋太祖年間,通天地玄機的林默娘投海尋父,罹難肉身飄至此地,於是當地沿用「媽祖」之名,日後才改其諧音「馬祖」。
雖因媽祖得名,馬祖卻一直是以漁業維生的貧窮小島,直到民國三十八年國民政府退守,將金門、馬祖兩地當作反共的最前哨後,她再度染上政治傳奇色彩,大量駐軍的龐大消費力也為當地居民帶來豐富商機。
千禧年,生態紀錄片導演梁皆得在馬祖拍攝燕鷗生態影片時,意外發現生態史上只有過五筆記錄、素有「神話之鳥」稱呼的黑嘴端鳳頭燕鷗。馬祖躍上國際保育舞台,在生態版圖上畫上重要座標。
今年元月,國際政壇關注的兩岸小三通首航,馬祖因為特殊機緣,取代金門,成為兩岸直航的先發。
因著種種的幸運,相對於金門人對小三通商機的躍躍欲試,馬祖更顯得安步當車,不見鄉親積極冒進。馬祖以其特殊的幸運一再引起世人的注目,然而風光的神話背後、多變的時代當口,她能否真成為兩岸和平的橋樑,並再次成為新世紀神話?
今年三月底,一支由馬祖鄉親組成的商業經貿參訪團從小三通定點港口福澳港出發,直航福建馬尾,預備與中共方面洽談五月份在福州舉行的「招商會」參與事宜。
這是小三通開放後第三批由馬祖直航的民間訪問團。
商團出發的隔天傍晚,馬祖駐軍舉行「萬平操演」對空防衛射擊演練。天際晚霞如帶,照明彈先在北竿方向升起,南竿的槍砲震響射擊,在天際劃出如霓虹的光束。若非嚴陣以待的國軍英氣逼人,還會錯覺這是向前日啟程商團招手的煙火。
兩岸的時代走到了和平的當口,在昔日枕戈待旦的馬祖前線更能體會到戰爭與和平交替的擦肩而過。馬祖防衛司令部政戰主任張鵬初就表示,到了天氣晴朗的六月,司令部將首度招待馬祖鄉親參觀軍事演習,一方面凸顯馬祖軍事禁區的時代已經過去,一方面也讓鄉親了解,小三通初期的安全仍有國軍撐著,大可奮力向前。

牛角村華燈初上,暖暖地彷彿歡迎遠客回家。
小三通由馬祖以媽祖進香的宗教直航方式拔得頭籌,元月二日的鑼鼓震天,似乎商機、交流在望。但小三通試辦三個月後,卻不見千帆雲集、舟楫往來的盛況。往街頭商家詢問,讓人驚訝地得到的答案幾乎都是:「小三通,通三小(通什麼)?」
很明顯地,官方熱、民間冷。
站在小三通業務第一線的水警吳先生有近距離的觀察。
「海關、檢疫等複雜的貨物進口事宜讓民眾卻步,所以小額貿易(走私)的情形並沒有比小三通之前減少,只是現在小額貿易水警抓得兇,民眾冒的風險更大。而交通方面,因為沒有固定合法交通船,民眾無船可搭也只好繼續『偷渡』。」吳先生說,至三月底止,除專案組團的部分外,全馬祖地區就只有六件前往大陸的合法申請個案,違法偷渡的倒抓到一件。
吳先生分析,這裡的民眾赴大陸地區不外是做買賣,或已在當地置產、討老婆,必須定期往返,但現在交通尚無正式管道,水警又加強巡邏,居民反而怨聲載道。

民國八十九年首位在立法院「離島建設條例」中提議列入小三通方案的馬祖籍立委曹爾忠感嘆,馬祖不像金門,這裡地方小、人口少,當地居民與旅台同鄉又多為公務員,民間能以商業投資方式幫助馬祖推動小三通的力量十分有限,能做到小三通的揭竿與首航已不容易,「我們是靠自己一步一步來,」他說。
曹爾忠表示,目前馬祖民意代表所推動小三通最大的成果在於與對岸民間團體「福州馬尾經濟文化交流合作中心」所簽訂的「兩馬協議」。
「中央政府對小三通只訂辦法,卻沒有積極的作為及與對岸協議的動作,這樣想『通』,根本就通不起來。我們只好自己來,與對岸達成默契,解決細節問題,」曹爾忠說,中共從拒絕、不排斥、到配合,現在馬祖代表就與中共達成了靠泊碼頭、人員、證件程序等細節的協商,已突破中共原先所堅持的「船進船出、團進團出」等問題。
中央政府因為整體的考量,故態度謹慎,但小三通對金馬前線可以說是百年難逢的發展契機,又可能在兩岸加入WTO後成為僅有幾年的榮景,所以難怪民間必須爭取主動。

國軍是馬祖的一處風光,圖為兩棲部隊清晨例行的跑步。
雖然對於民意代表「偷跑」的做法持保留態度,但剛剛去歡迎赴大陸商團返回的連江縣長劉立群卻也不諱言,因為民代的主動,小三通是「倒吃甘蔗,漸入佳境」。
「馬祖不像金門那麼站在風頭上,我們也了解自己人口不多、經濟力不足、以及交通不便的侷限,所以寧願將小三通的思考回歸到『建設離島』的方向,走更長遠的路,」劉立群說,如果一時間真要以馬祖為兩岸貨物、人員轉運站,恐怕也負荷不了。但馬祖可以成為台商的後勤基地,在此處成立台商子弟學校,讓福州、馬尾地區一萬多個台商無後顧之憂,也可因此繁榮馬祖的教育文化事業。
至於與對岸的貿易,劉立群說,馬祖不必當「SOGO」大百貨,只要能做「7-11便利超商」就已足夠。「減免關稅、營業稅的優勢,兩岸居民未來可以在此地進行小額的貨物交易,使馬祖成為兩岸自由貿易區,對此地經濟就已經有很好的補貼,」他說,如此也不至於在正式三通後受到太大的衝擊而導致經濟萎縮。
小三通雖不是地方長遠發展的萬靈丹,但幸運仍是跟隨馬祖人。去年立法院通過的「離島建設條例」中,每一年三十多億建設離島的經費,在三大離島中,地方最小、人口最少的馬祖就分到三分之一強。雖說馬祖與金門、澎湖相較,建設也落後許多,但在小三通、博奕條款(離島設置賭場)等利多之下,馬祖可以掌握的籌碼就更多。
「改善交通、發展精緻觀光幾乎已是馬祖人對未來的共識,」連江縣議員曹以雄說,現在各界都將焦點放在馬祖身上,他們乾脆「以近利築長遠的路」。
填平山谷建機場
交通問題一直是馬祖人心中的最痛,也是發展小三通與觀光業最大的阻礙。
目前馬祖對外交通是以飛機與輪船為主。但因馬祖地區山勢險峻,北竿機場跑道僅八百九十公尺,無法安裝儀降系統,仍屬於目測的小型機場,國內也只有立榮航空的一架DASH-8-200型三十七人座飛機可以飛行。只要遭逢霧季或下大雨能見度低時,機場就得關閉,過去更曾經發生過兩起空難。
海上交通方面,雖然有容納五百多人次的台馬輪,但因船身老舊,風浪大時就得停開。船期不確定的情況下,乘客搭船當天還得事先打電話到船公司詢問開航與否,非常不便。
「連客運都是問題了,更遑論特產的外銷,」專製餅食名產「馬祖酥」的「寶利軒」老闆高明中說,這也是許多馬祖名產遲遲無法打開知名度的主因。
地方政府也將交通視為現階段最迫切的任務。縣長劉立群表示,新船舶尚在規劃中,新機場也還在整建,小三通剛開始的這半年確實是馬祖的瓶頸期,但他保證半年內,交通問題可望一一解決。
北竿機場正進行跑道東移的工程,今年七月可以完工,屆時跑道加長到一千多公尺,將可飛航DASH-8-300型50多人座客機。目前國內多家航空公司都有這樣的客機可供飛行。另外,南竿新機場採整個山谷填平的方式,將有一千多公尺的跑道,預定明年三月完工啟用。

「雲台樂府」集合了馬祖各方精英,整理戲曲、歌謠,期待重建文化原鄉。
馬祖前線駐軍數目自戰地政務解除後,由原先的數萬人減至今日的幾千人。「經濟支柱」阿兵哥銳減,馬祖人期待觀光業能為該地帶來長遠的生計。雖然這半年是瓶頸,馬祖人卻化阻力為助力,將這半年當作準備期。
對於馬祖人的篤定,來自台灣的觀光局馬祖國家風景區管理處處長廖源隆有深刻的觀察。
「馬祖觀光資源的豐富有目共睹,自然生態的植被、林相都未受破壞,又有『神話之鳥』黑嘴端鳳頭燕鷗的發現而話題正熱。另外,擁有比韓國板門店更密集的軍事設施、迥異於台、澎、金三地風光的閩東漁村特色、媽祖宗教信仰重鎮、完整的傳統聚落保存等等,都是馬祖發展觀光業的賣點,」廖源隆說,馬祖的過人之處尚不在這些,而是鄉親禁得起等待、不躁進的心態,使得馬祖觀光業可以按部就班、逐步開發。
廖源隆舉金門和綠島的例子表示,這兩個地方剛開放觀光時都曾引起瘋狂的觀光潮,商人大力炒作,一時間旅館、餐館林立。而急劇開發、瘋狂追求近利的結果,造成設施供過於求,觀光秩序大亂,如今進退兩難。
「馬祖眼見前車之鑑,縣政府要求事前規劃得周延,觀光業者亦多所配合,這樣的穩扎穩打著實令人佩服,」廖源隆說。

馬祖人勤儉務實,連縣政府前廣場都規劃成蔬菜公園,地盡其力。圖為縣長與農家閒聊收成。
馬祖人安步當車的成果還更直接反映在聚落保存的生根發展上。
經歷數十年的戰地政務,馬祖地區得以保存完整的聚落風貌,其中尤以南竿島的牛角村、北竿的芹壁村、莒光的福熙村最具特色。這些聚落是標準的閩東特色,由於台灣其他地區皆為閩南文化,大陸閩東地區也因近年過度開發,傳統建築幾乎毀損殆盡,馬祖地區的閩東聚落可以說是世界碩果僅存的了。
「我們的聚落保存是從兩、三年前才開始,初期雖然民眾難免疑慮,但縣政府成立『城鄉工作室』,以總體營造的方式進行聚落保存,灌輸民眾『保存聚落就是發展地方』的觀念,效果居然出奇地好,」縣議員曹以雄說,馬祖人口外流率高,有人幫忙照顧祖厝再好不過,現在鄉親都爭相與縣政府簽約進行屋舍、步道整建。
雖然觀光業、小三通前景看好,許多馬祖鄉親還是擔心,單純的經濟發展與聚落保存會不會使馬祖成為徒有亮麗外表的「空殼子」。有鑑於此,縣議員曹以雄與陳貴忠曾發起藝術家進駐傳統聚落的活動,讓居民感受到藝術在生活中生根的可能性。
馬祖縣立文化中心主任邱金寶也表示,馬祖年輕人口外流嚴重,加上現在小孩多已不太能說方言福州話,傳統的傳承也十分迫切。
針對這樣的疑慮,包括學校老師、公家機關任職的四十幾位馬祖鄉親就組成「雲台樂府」社團,開始整理、甚至創作馬祖當地的戲曲、歌謠,至各離島巡迴表演,並請學校教唱由雲台樂府整理出來的地方戲曲。

一炷清香,表達了善男信女的心意。馬祖人在小三通開動之際也為馬港天后宮換新裝,神像先暫居地下室裡庇祐縣民。
「雲台樂府在民國八十三年成立,初期只是將流傳於馬祖的福州話民謠整理、練習,後來還有團員為只有唸詞的童謠板歌『月光光』創作譜曲,由團員練習樂器、教唱,」理事長潘建國說,八十八年夏天,他們更整團前往福州「取經」,在戲曲學校學了《拾玉鐲》、《珍珠塔》等福州折子戲,回來後加上自己的一些想像,還有台灣歌仔戲老師的身段教學,逐漸摸索出一條文化保存的路。
同是雲台樂府成員的馬祖酒廠廠長劉潤南也表示,福州戲本來就是很開放的戲曲形式,在馬祖已失傳半世紀,如今由馬祖鄉親再創作,「保存傳統精神與地方語言是雲台樂府最大的用意,如果社團有幸在我們的下一代發展成熟,變成一種新的劇種,哪一天走進國家劇院也不是不可能的事,」他樂觀地說。
馬祖人口不多,地方不大,但從小三通、發展觀光業、到文化保存,他們有一套完整的思維。
媽祖肉身發現地的馬港天后宮正拆掉重建中,不遠處著名的兩棲部隊駐守地「鐵堡」成為觀光據點後,海風吹拂下曾陣亡此地的國軍英靈似乎仍徘徊未去,但後面山頭故總統蔣經國前線督戰的坑道辦公室頂上卻已攀上綠藤,串串四季豆垂掛門檻。剛放學的孩童「月光光,月十五,月老姐,做媳婦……」唱著學校教唱的童謠,邊打鬧著回家。家裡母親用對岸小三通來的福州香菇燉雞湯,正等著餵他快快長大。
馬祖是時代神話的組合,馬祖人何其有幸,在時代轉進的每個關鍵點扮演獨特的角色!二十一世紀的開始,小三通、離島建設的關鍵時刻,講起福州話委婉含蓄,與閩南人風情大大不同的馬祖人,一如她過去背負的神話圖騰,默默而篤定地走在一條通往未來神話的路上。

四月初,馬祖商業經貿參訪團剛從福建馬尾洽談招商會參與事宜返航,連江縣長劉立群(圖右)前往福澳碼頭迎接。
◎面積:二八.五二平方公里
◎人口:戶籍人口近七千人,但平日長住馬祖的大約只有一半。
◎島嶼分布:
馬祖分為四鄉五島,其中南竿鄉為政經文化中心,大部分的觀光景點、特產、小吃也都分布於此。然而北竿、莒光、東引卻各有特色。
北竿的芹壁聚落、魚麵;莒光的漁村風情、二級古蹟東莒燈塔;東引的奇岩異石、馬祖酒廠東引分廠等等,都值得一遊。
◎交通狀況:
從台北有立榮航空飛機,一天五班,因常客滿,必須及早訂位。四、五月霧季班機延誤狀況嚴重。另有從基隆出發的台馬輪,到馬祖約八小時,船期不定,須與船公司聯繫。若已在當地,可參閱縣政府發行的「馬祖日報」。
離島航線部分,從南竿到北竿搭船只要十幾分鐘,到莒光是一小時,到東引則為兩小時。值得注意的是,渡船常因風浪太大而停開,欲前往離島,最好先向船公司洽詢船期,以免旅程延誤。另有直昇機前往離島,不受天候影響,但一天只有一個班次。
需要更多旅遊資訊,請參閱觀光局馬祖國家風景區管理處網站:www.matzu-nsa.gov.tw未來神話的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