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天的金門仍然是台海安全的最前線。假日的新市里街上,放假的阿兵哥依然摩肩接踵,但做阿兵哥生意的商店老闆卻正討論著如何在小三通後創造更好的商機;海岸邊,林投樹叢中的碉堡裡駐軍仍隨時荷槍實彈提高警覺,不讓好奇的觀光客靠近拍照,但不遠處的外海,來自大陸的點點漁船正等候著漲潮,以便上岸進行小額貿易(走私)。
中華民國福建省委員陳滄江站在他位於金城鎮的大樓頂層辦公室,指著一水之隔的廈門說:「從以前到現在,那裡都是我們的懷抱,只是從前是對故國山河的鄉愁,現在我們則將它當作金門商業發展的契機。」從這裡遠眺廈門市,就像從關渡望向台北般,一樣地咫尺、清晰。
時光已矣,牆上的愛國標語,是金門尚褪不去軍事外衣的斑駁遺痕,然而世事變遷已經到了握手言和、共創雙贏的時刻,金門人躍躍欲試。
金門前線的風光是兩岸關係的放大,而它所面臨的期待與衝突性就更為明顯。

內政部在金門成立國內第一個以文化為主題的國家公園,試圖營造新「文化金門」。圖為該地的特殊造型電話亭。(薛繼光)
文化學者、佛光大學校長龔鵬程曾如此形容金門的歷史與人文風情:「這個孤懸於廈門外海的小島,曾有海盜往來,但也有大儒駐足;土地荒瘠,耕稼不易,卻又文風鼎盛;僻處南方,而竟遍地高粱,宛若北邊;迭經戰亂,反造就了一座海上公園的迷人風光。矛盾的形象,錯綜交疊,展現金門特殊的魅力。」
金門人似乎早就習慣了同時扮演和平與衝突的兩種角色,身段也同時既堅毅又柔軟。
在作為戰地前線的五十年後,今年初立法院審查「離島建設條例」時,金門與另外兩個離島馬祖與澎湖便積極運作,將小三通議題列入條例中,為未來小三通的實行鋪路,離島將可以在兩岸全面三通之前就先與大陸直接通商、通航。阿扁總統也不負眾望,在全國一致企求兩岸和平的氣氛下,提出小三通儘早執行的主張,更使得在所有離島中因鄰近廈門港而佔小三通地利優勢的金門商人心情high到極點,金門縣政府甚至積極爭取大甲鎮瀾宮提出的宗教直航以金門為入口站。
雖然小三通在陸委會主委蔡英文探訪金門了解實際狀況,提出六個月規劃期後暫時打住,但熱潮卻高燒不退。民間團體「金門觀光協會」就計劃在今年八二三當天進行一趟「破冰之旅」,比政府先行,到大陸洽談日後觀光合作的事宜。
到底是什麼樣的利基,讓金門人如此迫不及待?

(右)金門駐軍近年大幅縮編、觀光熱潮退燒,金門縣政府常舉辦民俗活動,以吸引遊客,挽救觀光業。圖為今年金城鎮城隍廟做醮遶境活動。(薛繼光)
金門在戒嚴時期,一直維持著超過十萬多員額的駐軍,是當地居民的兩倍。軍人無所不在,金門籍歌手阿德就說,他幾乎是和阿兵哥一起生活長大的。這麼龐大的軍隊,日常的消費就成了當地居民的主要經濟來源,娛樂、雜貨、洗衣等等,甚至特產貢糖、菜刀、高粱酒,都是軍人返台的紀念品。
金門解嚴、開放觀光後,驟然掀起的神秘面紗,也曾經讓觀光客趨之若鶩,加上許多台灣居民到金門探望當兵的子弟,飯店如雨後春筍般蓋起來,金門市況非常風光。在夏興村經營民宿「夏興客棧」的謝玉真就說,當時旅館容納不下這麼多的觀光客,旅行社甚至會整團帶來住在民宿,「一整年座無虛席,」她說。然而觀光熱潮很快就退了,國軍也因為「精實案」,目前金門地區只剩一萬多員額的軍隊駐守,該地頓時百業蕭條,旅館紛紛關門。
「軍人大幅減少,觀光業不振,讓國民平均所得本來就只有台灣三分之二的金門人,生計更為困難,」金門縣長陳水在說。
然而金門的產業所受的衝擊不僅僅來自於這些檯面可見的因素,大量大陸的走私貨品也影響當地農漁業的正常生產。
「古寧頭、瓊林……能靠岸的地方就有大陸漁船前來進行『小額貿易』,漲潮時的海邊,米、魚、菜、花生等等,什麼都賣,甚至金門漁民出海捕魚都會受大陸漁船騷擾,只准他們買魚,不准捕魚。在漁民覺得這也划算的情形下,走私早就進行好幾年了,」民進黨金門縣黨部主委翁明志說,抓不勝抓,如果小三通真的實現,至少可先將走私合法化,以法規管理,政府更能掌握狀況。

金門特產是當地主要的傳統產業,街上處處可見貢糖與風獅爺的商店招牌,但近年觀光業低迷,買氣不振,特產業亦大受影響。(薛繼光)
除了解決走私,金門人認為小三通也是解決商機枯竭問題最有效的起死回生妙方。
新黨金門籍立委李炷烽形容小三通是金門百年難得的發展契機,如果能從大陸引進商機與廉價的原料,將使金門脫離落後,向上提昇。從事營造業、熟悉兩岸投資環境的福建省委員陳滄江也分析,自由經濟下,商人的豐富創造力與民主制度的保障,是金門優於廈門的條件,今天廈門都能夠經營得有聲有色,金門就可能比之更好。
「如果不想得那麼遠,至少小三通後,若能開放大陸居民前來觀光,勢必能使觀光業回春,」陳水在說,而在大三通之前,台灣商人、旅客以金門為出入大陸的門戶,兩岸貨輪以此地當轉運站,也會帶動當地的榮景。
「小三通事關金門子弟的前程,但也不只是金門一地的利益而已,」李炷烽分析,小三通可以為目前低迷的兩岸氣氛提供上談判桌的機會,也可以作為正式三通前的試金石,由小做起,提供經驗。另外,兩岸目前都正積極運作加入WTO,但WTO有會員國必須直接通商的規定,兩岸在入會後三通問題若無法於短時間內談成,小三通也可以作為權宜的因應。
然而陸委會卻不這麼思考,陸委會副主委鄧振中就強調,小三通與三通不必然要放在同一個架構下,三通關係兩岸互動,要視兩岸的關係決定進程,而小三通只是根據「離島建設條例」,為提昇離島建設而進行的配套政策,最需要考慮的是軍事安全的問題。

金門鄉親期待小三通能為該地再造榮景,縣政府也積極從事各項硬體建設以因應未來的交通需求。圖為動工擴建中的料羅港。(薛繼光)
的確,儘管金門人對小三通充滿期待,金門的軍事前線角色如何在小三通之後繼續維持,是各界關注的焦點。金門國家公園管理處副處長林志銘就說,金門最近一直耳語著,陸委會突然在小三通議題上踩煞車,與主委蔡英文探訪金門時聽過金門軍區司令部的報告有關。
就在金門對岸,廈門海邊幾十年來亦是重重軍事建物,時至今日,外海還常傳出中共軍事演習的消息,現在要金門一下子就在軍事防衛的同時,也擔負起通商的角色,確實令人有些不放心。長期居住戰地並以此為攝影題材的攝影家林保寶就形容,現在金門仍讓人感覺像是蹲在睡獅旁的小白兔,睡獅什麼時候會醒來,實在不得而知。
曾經軍旅生涯數十載,縣長任內也常與軍區接觸的陳水在卻表示,他當過軍官,當然知道軍事安全的重要,但大家必須認清今日金門的角色已經從保衛者轉換成溝通者,軍方心態有必要跟著調整,以配合小三通的實行,「國防部的軍事安全考量,是金門小三通能否順利進行的最大關鍵,」他說。
李炷烽贊成如此的說法,他表示,軍隊的意義在於宣示主權與保衛國家安全,今天金門駐軍只剩一萬多人,連走私都杜絕不了,在保安的意義上已經不再如以前重要,而且現代高科技戰爭的型態已經沒有前方與後方之分,對海的廈門比金門繁榮,中共勢必考慮金門的報復能力,所以真要作戰,根本不必冒險打金門,大可以飛彈直取台灣本島,一九九六年的台海飛彈危機就是此思考方向的明證。
然而陸委會副主委鄧振中表示,金門擔任軍事要地五十餘年,要開放小三通,一定得讓國防部有充足的時間調整因應,「我們尊重國防部的專業,」他說,況且軍事考量並不是陸委會提出六個月規劃期的唯一原因,一旦開放小三通,商船旗幟、海關檢疫、大陸來訪人員是否要有限額等等,都得事先規劃。
「我知道大家心裡很急,但我們寧願準備得更周延,而不是驟然開放,問題才一一浮現,」鄧振中說,而且地方政府也需要一段時間為小三通的交通、行政機關配置等預做籌備。
「操之在我」但陳水在充滿信心。他表示,這十幾年來縣政府已陸續完成部分海、陸、空的基礎交通建設。空運方面,金門機場可以承載每年一百五十萬人次的運量;海運方面,料羅港已有三十一艘商船定期往返台金二地,五千萬噸以下的商船停泊不是問題,而目前港口正在趕工,倉儲設施、碼頭調度等都可以在小三通實施前完成,相關的檢疫、通關功能也正在規劃中。「加上離島建設條例中明定的十年內三百億元建設基金,金門要在短期內建設完成不是問題,」他強調。
李炷烽也指出,小三通並不是要金門一下子就對大陸全面通商,像走私除罪化與某些可以不必與中共協商就可進行的「操之在我」部分,都可以先做。他說,對岸為了與我國通商,早在幾年前就制定「中國大陸對台小額貿易管理辦法」與「福建省台灣船舶停泊點管理法」,我方只要將目前牴觸「國家安全法」及「兩岸人民關係條例」的離島「小額貿易」立法除罪,並且制定與中共對應的船舶管理等法規,就可直接通航,不需經過協商。
「此外,讓金馬人民可以在急病時就近赴廈門醫治、引進水電以降低成本等,也可以先做,在雙方逐漸取得默契後,再協議航空、海運等航權問題,」李炷烽說。
沒人穿鞋VS.人人需買鞋陳水在估計,金門目前有百分之八十以上的人支持小三通,但仍有少數人存有疑慮。長期從事金門當地產業調查的高雄技術學院工商管理科主任李能慧就質疑,如果沒有研擬相關輔導方案就與大陸小三通,可能會對金門傳統產業造成衝擊。她指出,金門幾乎所有的產業都是傳統產業,包括農、漁、工等行業在內,勢必在小三通後受到大陸廉價商品的衝擊。
然而從事傳統產業的金門特產金合利鋼刀負責人吳增棟卻持樂觀看法。他說,金門大部分的產業都是「特產」的性質,小三通反而因大陸的廣大腹地,有助產業再起飛。而金門地區地力貧瘠,本來就不適於農業發展,加上大量走私由來已久,漁民也早就以向廈門地區漁民購魚為主,「經營轉口貿易,農、漁民是走在金門最前頭的,」他說,其實金門人真正擔心的是,小三通比全面三通如果只早個一年半載,很可能像當年金門開放觀光業般帶來曇花一現的榮景,這才是在談小三通時必須特別注意的。
「金門要真正看見牛肉在哪裡,而不是立法與行政部門的虛應故事,」陳水在說,他十分期待陸委會和立法院在規劃小三通相關法案時,能將金門的未來做長遠規劃。
對於這樣的期待,鄧振中表示,商機必須由中央與地方一起尋找,況且商人動腦筋一定比公務員快,「如何賺錢是商人的事,提供法規諮詢則是公務員的事,」但他也直言不諱,如果金門地方政府與商人只將自己定位成兩岸的轉口站,絕對受不了全面三通後的衝擊而成為短暫利多,金門必須有更實際與長程的規劃。
經貿自由區針對金門的長程規劃,翁明志說,民進黨早在幾年前就研擬出一項「金馬經濟政策白皮書」,規劃金門以酒類及觀光業為主力,為目前金門的產業尋找新市場。
「在白皮書的討論過程中,與會人士普遍提出將金門的未來設定成與廈門一體的經貿自由區的構想。像香港一樣的特區,應該可以在大陸沿海地區普遍設置,金門有台灣的經貿實力做後盾,加上廈門的廣大腹地,假以時日一定不比香港差,」翁明志說,將金門與廈門視為一體,金門的未來才有想像空間。
經貿特區構想引人,但也需得到中共的共識。鄧振中表示,並不是執政黨不願意兌現承諾,但成立經貿自由區已經不只是小三通的議題了,而是兩岸未來經貿交流與合作議題,現在連溝通管道都還付之闕如,談這些言之過早。
至於在討論小三通與三通時最常被提及的WTO入會勢必影響三通一事,陸委會依然較為謹慎,鄧振中暗示,即使加入WTO,也可能以「排除條款」或「間接通商」的方式解決WTO對會員國間直接通商的要求。不過依規定,排除條款必須在提出入會申請時先提聲明,以目前我方外交處境,除非中共也同意,否則很難說服一百三十七個會員國中的三分之二同意這種做法,這也是金門人對小三通充滿期待的原因之一。儘管陸委會表示六個月規劃期是合理的,但急切西進的金門人並不耐多等,李炷烽說:「能早一天通,我們就早一天有機會。」
兩岸和平區然而在思考小三通議題時,也不必全然以經濟的觀點出發,金門籍的台大社會系教授薛承泰便指出,小三通不應該只談「物」,還得關注「人」。他說,在歷史上,金門曾是大陸移民台澎地區的中繼站,與台灣跟廈門同時有著文化上的臍帶關係,儘管今天兩岸對峙,使得台灣和金門成了同一個生命共同體,但擺在中間的金門人不能只是被當成兩岸角力中的一顆棋子,在談小三通時,也得關注金門人民實地的生活與心理層面的需求。
換句話說,小三通若只是「物」,對台灣來說不過節省購買大陸貨的時間成本,卻改不了大陸的老大心態,也不能令其放棄武力犯台的想法;「如果能藉小三通使金門成為教育文化的和平區,做為兩岸的和平橋樑,或者有朝一日,連『一個中國』都可以不是一個原則或議題,」薛承泰說。
金門人以柔軟的身段與開闊的心胸,讓金門從碉堡到橋樑,始終站在中華民國的第一線。小三通的意義早已超越了經濟與軍事,象徵兩岸「和則雙贏」的思考。
金門將是兩岸重啟溝通的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