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九九九年十二月十九日澳門主權移交前夕,台灣的中國時報對台灣民眾對澳門回歸中共的看法做了問卷調查:結果發現,有三成一的台灣民眾並不知道澳門要在十二月底回歸中共。回歸後對澳門的未來發展是利還是弊?有五成三的人回答不知道。但對於能不能接受和港澳一樣,以「一國兩制」解決台灣問題,則有二成七的民眾表示「不知道」,五成九的民眾表示「不能接受」。
問卷的結果清楚指向一個事實,台澳兩地人們雖有往來,但台灣人對澳門的理解仍然陌生,對於澳門朝野呼應中共解決台灣問題「一國兩制」的方案,超過半數的台灣民眾也毫不留情地給予否定。

葡萄牙國旗降下,中共五星旗、特區旗緩緩昇起,澳門的新時代對台澳關係會有什麼影響?(張嘉明攝)(張嘉明攝)
交流便利的兩地
澳門與台灣,飛機的航程僅有一個半小時,是澳門大學教授黃漢強口中「早上起來坐第一班飛機到澳門後在威斯京酒店喝咖啡談公務,下午到澳門離島打一場高爾夫球,逛逛本島鬧區,晚上搭最後一班飛機離去,一天之內就可往返」的交流便利之地,但數十年來,兩地之間的關係忽隱若現,在一九九九年十二月澳門主權移交之後,台澳關係會跨進怎樣的進程?
踏進澳門政府行政暨公職司辦公大樓,放眼望去盡是年在三、四十歲左右的青壯族群,現任行政暨公職司人力資源廳聘任及甄選處處長譚惠珠帶著訪客參觀公職司,每走幾個廳處,就要介紹一位「他也是在台灣唸過書」的同事。譚惠珠一九八五年從台灣師大教育心理系畢業,八七年進入澳門政府教育司,後又轉入行政公職司,才十一年的時間,已晉升為處長。
譚惠珠僅是澳門政府留台大專校友的例子之一。儘管澳門政府行政暨公職司表示,現在澳門政府中僅兩百人有台灣學歷;但根據我駐外單位估計,目前澳門政府至少有一千名留台校友。
在澳門政府一萬七千名公務員中,這樣的比例看似不高,但這一千名公務員中不少均任主管、高級技術員等職位,比起完全沒有台灣留台校友的香港特區政府,澳門特區政府顯然更有「台灣味」。目前澳門留台校友職務最高的是幾個月前為澳門特首何厚鏵委任為五位政務司長之一的運輸暨工務司司長區文龍,他畢業於台大機械工程系。
在高舉「一國兩制」的回歸大旗下,澳門政府裡的「台灣關係」非常敏感地不怎麼被談論。極其明顯的例子是台灣媒體處心積慮要採訪的區文龍司長,所有媒體均被告知「區司長太忙」而拒絕。但令人氣結的是在香港鳳凰台的專訪裡,區司長卻侃侃而談澳門發展。本刊依照澳門政府規定辦理澳門移交大典的採訪證,最後也以「保安司未通過審核」為由未發證。回歸前夕,「駐澳門台北貿易旅遊辦事處」的招牌更被私下警告主權移轉北京後,不得再掛,導致厲威廉處長以處理招牌懸掛問題失當,可能遭到陸委會懲處……種種事例在香港九七時皆未見,由此更可見澳門特區政府的小心之處。
許多司處長級官員在談及自己的出身時,台灣的學歷之外,也不忘加個「本土的」澳門大學或是葡國的里斯本或大陸學歷,「這叫漂白,」在澳門出生長大,以〈澳門主權問題始末〉為博士論文的中國時報駐港澳主筆譚志強開玩笑地說。
少了點「人不親土親」的親切感,一談起台灣讀書的經歷,階層越高的澳門政府公務員越顯得防衛。「在哪裡唸書,從哪兒畢業並不重要,」澳門政府新聞司高級技術員陳明瑛表示,澳門政府用人看的是能力及專業。一位留台大專校友更明白表示,在台灣唸書就只有四年,很難說台灣對他有什麼影響。
話雖如此,但從一九五五年至今,澳門每年都有同學來台唸書,從未間斷。據僑委會的統計,近十年來澳門同學累計已有六千人左右來台念書。而澳門大學澳門研究中心黃漢強教授也指出,百分之三十的澳門中學畢業生曾參加過台灣在澳門所設的僑生甄試。單今年報名人數便七百人,有六百人上榜,以每年來台四、五百人計,一年就有一千六到二千個澳門學生在台灣念大學。

一九七四年葡國自澳門撤軍後,澳門久已不見軍人蹤跡。十二月二十日中午中共解放軍從珠海開入,澳門居民夾道歡迎,期望解放軍的進駐能嚇阻澳門幫派作亂,改善治安。(邱瑞金)
「半解放區」的留台校友
有大量留台校友卻感覺不出親台,或許要追溯歷史,探一探淵源。
一九六六年,澳門曾因當地民眾與葡國警方的衝突,引發群眾流血被殺的「一二三事件」,與中共有深厚淵源的澳門左派勢力藉此剷除國民黨在澳勢力,國民黨駐澳機構被封館、主要工作人員被驅離,澳門從此被台灣相關人士稱為「半解放區」。
半解放區的親共勢力強大,為何會有這麼多澳門同學來台唸書?「這也有歷史的原因,」上屆澳門留台大專校友會理事長、也是澳門特別行政區第一屆推選委員、籌備委員的區金蓉表示,在一九八○年代以前,澳門並未有大專院校的設立,中學生若要繼續升學,必須負笈海外。而在一九八○年代中期以前,大陸大專院校並未開放對外招收學生,香港大學少又難進,積極向海外招生的台灣各大學自然成為許多澳門同學的選擇。
「從投資報酬率來說,到台灣唸書很上算,」澳門市政廳清潔暨環保處代處長、台南成大土木工程系畢業的汪雲說,台灣的大學師資好、設備也不錯,澳門的同學在台灣可以學到不少東西,對將來的工作很有幫助。
與香港殖民政府不同,澳葡政府承認台灣各大學的學歷,八○年代中期,香港澳門轉移時間抵定,澳門才開始為特區政府「澳人治澳」鋪路。澳門政府「公務員本地化」的政策一開,許多在社會上已經奮鬥多年的留台校友,從民間轉入政府,成為政府中堅份子。
「海中若無魚,小蝦變大魚,」一九七三年於台大企管系畢業的梁金泉開玩笑地說,比起八○年代中期以後才到大陸唸書的許多澳門同學,留台校友因為回來得早,進入政府機構也較早,看起來晉升的也比較快。「不能否認台灣大學的訓練把我們教得不錯,」留台大專校友會秘書梁鴻細笑說。
除了政府部門,不少在民間發展的留台校友早已是澳門社會的中堅。像梁金泉,不僅是澳門首批會計師之一,曾被推選為立法會議員,現在也是澳門特區的推選委員。而畢業於成大土木系的本屆留台大專校友會理事長梁文耀是澳門著名的土木工程師,承接過海事博物館周邊景觀、移交大典場管總監等相關工程。
比起隔鄰的香港,澳門九九治權轉移不見澳門民眾反彈,也沒有大量移民潮離去,看來十分平順,但是國際或澳門社會卻仍擔心回歸後特區政府團隊能否妥善處理葡澳政權遺留下來經濟、治安不佳等難題。
「文官本地化、法律本地化、官方語言中文化」的「三化」問題是社會討論焦點,許多人擔心,將要負起重任的文官團隊接棒太晚,政府團隊太過年輕──根據公職司的統計,澳門政府官員百分之六十五的比例在四十歲以下──做事或行政經驗稍嫌不足,無法妥善處理澳門政權轉移後的政務。
「香港從一九七○年代中期就開始培育本地人才,九九年澳門回歸則遲至八○年代中期才展開培訓本土人才,準備的工作整整晚香港十年,」梁金泉說。
許多難題像「法律本地化」,目前已經露出端倪。澳門中華拉丁基金會執委會主席魏美昌指出,一方面因為澳葡政府統治澳門四百年來,從未正視培養華人葡國語言能力,長期以來精通葡文的中國人很少,懂法律又懂葡文的人更少。當葡國政權轉移後,大量殖民地時期留下的葡文法律要修改重建,要「本地化」為中文,碰到很多困難。
澳門司法人才嚴重不足,「法律本地化」必須要仰賴內地──大陸來的法律專家重建,「但內地習慣的社會主義法與已經資本主義化的澳門法律,不管在觀念或精神上都格格不入,」魏美昌認為,相較之下,觀念較接近的留台法律專家在「法律本地化」的過程中扮演重要角色。

澳門古建築處處充滿南歐風情。這是議事亭前地廣場,鵝卵石鋪成的路面是典型的葡萄牙式樣。(邱瑞金)
溝通橋樑好說話
就台灣立場來說,這群留台校友究竟能為「台澳關係」提供什麼幫助?一位大專校友就明白表示,這種事情不用明講,有人脈關係,溝通的角色自然存在。區金蓉就不諱言,前新華社香港分社台灣事務部副部長樂美真曾鼓勵大專校友「多做橋樑工作」。而在四月間,行政院陸委會也曾邀訪澳門大專校友會成員回來台灣看看,「聽聽我們對台澳關係的意見,」梁鴻細坦承。
澳門大學澳門研究中心副主任黃漢強認為,澳門社會有這些留台校友在,「台灣人辦起事來比較方便,」他認為這是台灣在澳門發展的利基之一。台北經濟文化中心主任厲威廉也正面肯定留台校友的功能。「如果不是在政府部門擔任太高的職位,平時中心跟他們打打電話、提供資料、聚餐聯誼等都不是問題,」他說。
但是本身也是澳門留台校友的譚志強卻也提醒,吃飯聚餐是一回事,但若要「劃邊」,在澳門「親中」的大環境下,這些留台校友沒有人願意被劃作「親台派」。「台灣與大陸那個近?」譚志強反問。

澳門越夜越豔麗,著名地標葡京酒店是澳門最大賭場。澳門政府預算一半以上靠賭博業的稅收,葡京酒店的經營者「澳門賭王」何鴻燊也認為這「很不健康」。(邱瑞金)
左中右派大和解
但話說回來,總面積二十三平方公里(相當於台北南港區大)、人口四十三萬的澳門,「還保有著農業社會的味道,」梁金泉說,人與人之間的關係沒那麼緊張,左中右派的分界也不像香港這麼明顯。他認為,澳門社會的華人圈碰來碰去就是這些人,若老要分派別,是跟自己過不去。「不像香港人,澳門人不喜歡談政治,較重視經濟,」他說,像他就是「民生務實派」。
在澳門,雖說「親中」勢力強大,但過去澳葡政府或許也因為基於民生的理由,在發展台澳關係上,並不怎麼理會中共的壓力。
例如台胞在澳門免簽證這事,「澳門對四十多個有領事關係的國家免簽證,台灣是唯一沒有外交關係而有簽證的地區,」黃漢強說。又如比起香港,台灣的官員可在澳門來去自如,不會引起太大的注意,像經建會主委江丙坤回歸前夕就曾訪問澳門,其他如中國大陸的民運人士吾爾開希想取道澳門進入大陸,大陸當然是拒絕了,但是澳門還是讓他入境。
旅居澳門的台商也常被歸為只管「民生」的一群,澳門台灣總商會會長陳忠勇就是一例。
陳忠勇十年前來到澳門,在澳門機場未開航前,作的是小飛機空中旅遊的生意,澳門飛機開航後轉為投資賣酒。他每次去大陸拿的是「澳門居民證」,回台灣則拿中華民國護照。為了吸引台資來澳門做生意,他為統一集團總裁高清愿當嚮導,為了與中方拉攏關係,他幫澳門新華社裝衛星電視。但當他看到在澳門唸小學的孫子滿口廣東話,又擔心小孩忘了母語,趕緊送他回台受教育。
「不能以意識型態來論是非」是澳門台灣相關人士的共識之一,另一個共識則是:台灣與澳門的發展在過去並未好好營造,澳門治權移交之後,隨著時空氣氛的轉移,台澳關係的發展當不僅於此。
陳忠勇就認為,澳門房租比香港低四分之一,而且可以藉助澳門與歐盟的關係享受免稅及低稅待遇、優渥的配額。「這些好處台商都沒看到,大家只看到幫派經常打架,以為這兒治安不好,」他說。依據陳忠勇對澳門治安的解讀,這些都是賭場因利益不均,導致幫派火拼,並不會殃及一般老百姓,他希望大家儘管來投資,不用怕。

澳門學生赴台唸書歷史久遠,留台校友許多已是澳門社會中堅。右為今年澳門留台大專校友理事長梁文耀,也是澳門著名的土木工程師。左為嶺南中學校長區金蓉,曾任特區政府第一屆籌委。(邱瑞金)
經濟微型,文化宏觀
但是也有人認為陳忠勇的想法太過樂觀,在東莞的台商陳明致就認為,澳門工資不低,腹地面積過小、又缺乏深水港,也沒什麼自然資源,比起大陸,廠商到這兒來投資的意願不高。「澳門能做的是借助澳門免簽證、來往方便,資訊開放的特點,提供一個服務的基地。以台灣為研發中心,珠海為製造基地,澳門為對外貿易的窗口,強化對歐盟的出口,」黃漢強的分析中肯實在。
黃漢強的說法也點明澳門在兩岸之間的中介角色,這也是一直以來台澳關係的重點。「澳門幅員太小,又坐落在中國大陸旁邊,經濟上是典型的『浮游型態』,受外在的牽制很大,」會計師梁金泉也認為,金融風暴一波及香港,澳門經濟應聲而倒,失業率高達百分之七。而台商對澳門的揖助,坦白說,還不如在珠海投資的港商。
經濟之外,台澳是否還可能有其他的互動?
從十六世紀葡萄牙航行到澳門以來,澳門就是東西文化交流之地。魏美昌表示,澳門的開放歷史比香港早了三百多年,在明清海禁時代,澳門是西達南亞、非洲和歐洲,東達日本、東南亞和南美「海上絲綢之路」的重要據點。
「耶穌會在這兒建立了遠東第一所西式大學,清代西學學者如洪秀全、林則徐、梁啟超、康有為、鄭觀應,也都在澳門汲取養分,」魏美昌說,澳門未受二次大戰戰火波及,許多原始的葡文檔案完整地保存著,對研究東西文化、宗教交流史的人們是一大寶庫。他認為,近年來同樣關心中西文化交流及海洋文化對島嶼影響的台灣學者,到澳門來應會有更多感受。
更進一步,澳門甚且可成開啟學術文化界進入「拉丁語系」世界的鑰匙。魏美昌認為,澳門由於歷史的淵源,保留許多葡文古籍,澳門大學也有許多葡文老師,一萬多名土生葡人在回歸後多半會留下,還有一些文化團體專事葡萄牙文學的譯介、葡國文化的保存,「要學葡萄牙文,台灣的人不一定要跑到歐洲,來澳門就可以了,」他說。彈丸之地的澳門擁有十二個美術、博物館,比香港還多。「作為一個經濟體,澳門或許微型,作為一個文化腹地,澳門十分巨大,不要小看了澳門,」他說。

我駐澳單位之外,澳門國父紀念館是唯一可看到掛著青天白日旗的地方。館前遠眺的是已退休的館員張榮,在澳門的龐大的親中勢力下,仍堅持在中華民國的雙十國慶向國父遺照獻花行禮。(邱瑞金)
媽祖搭起台澳之橋
從歷史的面向來看,澳門福建同鄉總會會長顏延齡認為,澳門、台灣、閩南的三角形關係,從過去到今天從未斷過。現在台灣人到澳門來遊覽,在蓮峰廟及關閘望廈村都可以看到福建人的史蹟,事實上幾百年前是福建人先來這兒捕魚,興建起媽祖廟「媽閣」(Macau),澳門才定名的。
澳門福建總商會常務副會長吳在權認為,八十年代以來,有十萬大陸人進入澳門,幾乎都來自福建,現在每年有三萬澳門人在台打工,很多都屬依親的福建人,「談媽祖,談同鄉情誼,台澳之間並不難找到話題,」顏延齡說。「學術上談孫中山先生、殖民地經驗,台澳之間也有很多共通點,」澳門基金會管理委員會委員吳志良也說。
在政治上,澳門也可以當作「兩岸關係的潤滑及催化之地,」黃漢強說。澳門機場「一機到底」的通航模式,回歸後對台灣民眾持續免簽證等處理,或是許多台灣官方人物在澳門進出並不受阻都可以看出澳門的柔軟處。「對兩岸關係,澳門將有促進作用,」黃漢強說。
但是譚志強也提醒,澳門的中國人有四分之一是近十年才從內地過來。與港英政府不同,澳葡政府對中國大陸政權,向來也是衝突的少,妥協、溝通的多,因此,有別於香港九七治權移交時民主派激動等氣氛,澳門的華人絕不「反中國」。「台灣人在面對澳門『親中』的感覺時,千萬要以同理心對待,」他說。

澳門「媽閣」是澳門最古老的廟宇。四百年前,葡人抵達澳門,於廟對面之海岬登岸,因詢廟名,居民答稱「媽閣」,葡人以其音譯為「Macau」,成為澳門葡文名稱。(邱瑞金)
打破藩籬
而其實澳門人的回歸心情,並非表面上一逕地歡欣鼓舞、古井無波,四百年來葡人統治留下的也不僅是葡式洋房、葡國菜、教堂而已。近年來,澳門大學開設「回歸工作坊」,將澳門回歸當作單一的研究課題,十分叫座。澳門政府、民間也出版一系列專書,探討澳門過去歷史的根和定位,澳門人也在試著找認同。
澳門與台灣的關係,因著中國大陸而近,卻也礙著中國大陸而遠。
在全世界媒體的聚焦下,風光華麗的澳門移交大典已然過去,閒步走在澳門繁華鬧區,標明台灣小吃的「鼎泰豐」包子店、「快可立」奶茶,近年在台港聞名、幾乎已成台人對澳門印象的瑪嘉烈蛋撻店往來人聲沸騰,看來生意都很不錯,種種台澳之間的杆格,生意人眼中顯然並不存在。
政權的轉移看似盛大,但轉瞬即過,老百姓的生活看似平凡,但終歸長遠。人類社會中刻意築起的界線與杆格,是人為加上去的,最後也終需人們將它打破。

興建於十六世紀的玫瑰堂是澳門著名的天主堂遺跡,供奉的是葡人最崇拜的聖母花地瑪。當年天主教東來的傳教士在進入天朝中國之前,常落腳澳門。(邱瑞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