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年,台灣的國語流行歌曲百分之九十以上都是延續上海時期,同時接收香港的流行歌曲,本身創作的歌曲相當少。直到一九六七年,國內培養的作曲家大量出籠,寫出一首首叫座的流行歌曲,不僅打響國內市場,甚至反攻到香港,佔得一席之地。不僅如此,新加坡、馬來西亞、印尼儼然成了台灣流行歌曲的天下,台灣歌手到當地獻藝,受到皇帝般的接待。
在這些作曲家中,劉家昌是相當引人注意的一位;他不僅創作了許多傳唱一時的流行歌曲,同時捧紅無數藝人,他自己也會唱,這首「梅蘭梅蘭我愛你」就是林煌坤填詞,劉家昌譜曲兼演唱。劉家昌唱紅的歌曲不少,像「我家在哪裡」、「街燈下」、「在雨中」、「梅花」,都是歌迷耳熟能詳的。
劉家昌,一九四一年生,山東人,自小僑居韓國,中學時輟學從事職業演唱,曾灌錄韓語唱片。一九六二年以僑生身分來台,就讀於政治大學政治系,兩年後再次輟學,在台灣的夜總會演唱西洋歌曲,中視開播時,曾主持《每日一星》歌唱節目。
早年,台灣國語歌壇的作曲人才十分缺乏,整個唱片市場充斥著老歌及翻唱自美、日等國的歌曲,本土創作的歌曲乏善可陳,歌迷也見怪不怪。音樂感十足的劉家昌就是在這個時候來到台灣發展,他的音樂長才也在此時得以盡情發揮,繼而為台灣的流行音樂開闢一個嶄新的局面,成了國語流行歌壇數一數二的大師級人物。
一九六八年,劉家昌以一首瓊瑤的電影主題曲──「月滿西樓」打響了作曲名號,當時他因為與國聯公司旗下紅星江青結婚,頗有名氣,「月滿西樓」走紅後,聲名更為響亮,邀請他作曲或為電影配樂的人士,絡繹不絕,劉家昌總是來者不拒。最讓人稱道的是,他不但歌曲寫得動聽,而且手腳極快,往往一天能創作出好幾首叫好又叫座的曲子,因此有「鬼才」之稱。「月滿西樓」是他僅僅花了十五分鐘即完成的作品。
劉家昌還有一項長處,就是不斷發掘歌唱人才,用心為當事人量身打造歌曲,像尤雅的「往事只能回味」、黃鶯鶯的「雲河」、甄妮的「誓言」、「天真活潑又美麗」,鳳飛飛的「溫暖在秋天」、「有真情有活力」、「雪花片片」、歐陽菲菲的「嚮往」、劉文正的「諾言」、翁倩玉的「海鷗」、江蕾的「煙雨斜陽」、王海玲的「在雨中」、千百惠的「小雨絲絲」、費玉清的「晚安曲」、「中華民國頌」、揚帆的「揚帆」等等,都出自劉家昌的手筆。可以說,許多歌手都是因為演唱劉家昌的歌曲而成名,對劉家昌自有一份感激。
劉家昌共創作了三千多首國語歌曲,是國語歌壇少見的多產作曲家。另外,他還以作曲家及歌手的身分打進影壇;當時正是他一生最窮困的時候,窮到要拿皮鞋去當,在這種情況下,他居然能夠排除萬難,自組公司拍片。這種克難的精神,在世界各地影壇都見不到。劉家昌的長相給人玩世不恭的感覺,但他的勇氣和不服輸、不氣餒、奮鬥到底的堅韌性格,令人不得不佩服。
一九六九年,劉家昌憑著為兩部電影作曲,寫過一個劇本和演出一部電影的些許經驗,就大膽地以超低成本、超速完成方式,強闖銀河當導演。三天就拍完一部電影,結果第一部影片劇情接不起來、第二部片子被禁映,第三、第四部電影,沒有戲院肯上映。這些都沒有嚇倒劉家昌。後來他想到一個辦法:自己包租戲院,自己發行、貼海報,自己發傳單。影片上映前一周,親自上電台打歌,甚至隨片登台,終於為自己開創一片天地。
一九七三年,劉家昌自資導演的《晚秋》,正碰到武俠片大行其道的時候,全台北市只有這部文藝片上演,但是卻大爆冷門,叫好又叫座。第三周該片聲勢轉弱,達到下片標準,戲院決定換片,劉家昌寧可包底,硬拖過一個星期,結果票房居然回升,歪打正著。原來估計只賣二百萬的電影,竟突破三百多萬,超過成本二十多倍,跌破大家的眼鏡,從此打下「劉派電影」的江山。
七、八○年代,劉家昌是炙手可熱的作曲家兼導演,他雖然導了許多賣座電影,像《雲飄飄》、《梅花》、《黃埔軍魂》、《雲河》等,都是當年十大賣座國片之一,但是也有很多人批評他的電影,特別是知識份子,幾乎不看他的影片,形成兩極化。但是無可否認,劉家昌確實有才氣,他的「鬼才」之名,絕非浪得虛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