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塑集團擬投資一千萬美元,赴越南興建化纖專業區、新世紀公司有意在北越投資水泥廠……,大企業前進越南的消息不斷,而在全球一片不景氣中,越南自谷底向上攀升地將今年成長目標訂為百分之七.一,然而,在媒體一窩蜂的西進報導熱中,鮮少有人注意東南亞投資的後起之秀──越南,所提供給台商的一片沃土。
如今,南向十年,帶您走訪當地幾家具有代表性的不同台資企業,看看他們如何掌握商機,在三十年前的東方巴黎創下一個又一個的「台灣+越南奇蹟」。
一九九○年代,前經濟部長江丙坤推動南向政策時曾說:「世界的經濟重心逐漸轉移到亞洲,而亞洲經濟成長最快速的地區,一為東協,一為中國,將來則是越南。」
反觀台商在東南亞各國的投資情況,因受到中國大陸開放外資的影響,如馬來西亞、菲律賓、泰國、印尼等地,從九十年代起都有逐漸減少的趨勢。台商在東南亞各國投資中,唯一呈增加趨勢、能與大陸相較的國家,只有越南。
台灣駐越南經貿代表處處長吳建國指出,目前為止,向越南駐台北代表處申請半年多次出入的人數約兩萬七千人,估算在越南約有二、三萬名台商、一千多家企業。他保守估計,台商在越南聘僱了六十萬名勞工,對提升越南的工業水準、創造就業率,貢獻頗大。
根據越南政府統計,到去年底為止,台商在越南的投資金額為五十三億美金,僅次於新加坡的六十七億,在外資中排名第二。但吳建國指出,很多台商用第三國名義投資,根據非官方的統計,台商投資金額應在八十到一百億美金之間,排名應屬第一位。

西貢江畔,當地居民遠眺台商味丹企業的大型廣告看板,顯示著西貢這個城市正在復甦中。
東方小巴黎
難以想像,在一九六○年代,越南最繁華的大城西貢號稱「東方小巴黎」,比台灣還要進步。然而,經過長達三十年的解放戰爭,耗盡了越南的一切,一九七五年全越統一,又經歷了十年的封閉期。
一九八六年,越南開始採取經濟革新政策,一九八七年開放外資,一九九六年更制定「外人投資法」吸引外資。一九九一年三月,台灣在河內、胡志明市分別設立辦事處,同年九月,經濟部次長江丙坤率領經貿訪問團到越南訪問。
根據中研院近史所研究員許文堂的調查研究,台灣對越南無論在投資項目、案件、金額等方面都居第一位,自一九九一年起便成為越南最大外資國。
為服務越南台商,一九九七年九月,胡志明市(西貢)成立「台北學校」,目前該校有兩百七十七位學生,九成是台商子弟,是東南亞六所台北學校中,學生人數最多的。
不過,初期台商在越南投資卻經常處處碰壁。亞洲金融風暴前,越南政府傾向歡迎大型企業前來越南投資,對於中小企業型態的投資並不十分熱中。歷經金融風暴後,越南政府發現大型企業的因應能力不見得好,反倒是台灣中小企業的經營型態較靈活,因而開始改弦更張,採取無論大中小型企業一律歡迎的態度。
為了吸引外資,越南政府也大幅修改投資辦法和策略。越南中央政府將投資額在一千萬美元以下的投資案,下放給胡志明市審核,五百萬美元以下的投資案,由各省級投資計畫廳審核即可。此外,基於過去中資與越南當地或國營企業合資聯營公司,人事管理及紛爭不斷,因此鼓勵外人百分之百的獨營。

經過長年戰亂、封閉的越南,正積極地吸引外商投資。南越第一大城──胡志明市,是台商最多的地方。
大企業的快樂天堂
在早年越南歡迎大型企業前往投資設廠的政策下,味丹企業和寶成鞋業是最早登上越南的大型台資要商。
味丹越南廠是全東南亞最大的味精製造廠,之所以選擇在越南投資,主要是基於原料和市場兩大因素。
味丹總經理王肇樹指出,由於台灣缺乏製造味精的主要原料糖蜜和澱粉,為了增加競爭力,味丹不得不向外尋求適當地點投資設廠。一九八九年,味丹看遍了東南亞各國,甚至在中國大陸上海埔東還只是紙上計畫時,就簽訂了意向書。經過最後的審慎評估,味丹選擇在越南落腳。
「越南味精的使用量很大,味丹在越南原本就有市場,」王肇樹還說了個傳聞,據說,味精是越南軍隊的必備口糧,一則部隊野戰時用來調味,一則受傷時可以敷傷口止血。除了越南本地市場外,越南的地理位置在東南亞國協十個國家的中心點,等於涵蓋了該區域四億人口的市場,此外,外銷歐洲也十分方便。
越南除有豐富的糖蜜、澱粉等製造味精的原料,生活習慣、風土民情、文化思想也與台灣十分接近,「越南人過中秋節、農曆年,初一、十五拜拜等習慣跟台灣一模一樣,」王肇樹指出,基於全球市場、生產原料、風俗民情、地理優勢等因素的考量,越南對味丹而言是很好的投資地點。
一九九一年正式拿到執照,味丹這幾年陸續在越南投下三億八千七百多萬美金,目前已成為全東南亞最大的味精製造廠,佔地一百二十九公頃的廠區,各項設備齊全,有如一個小型工業區。味丹越南廠自己設有氣電共生廠,電量除了自給自足外,還有剩餘的電賣給越南的國家電網。
味丹還有自己的專屬碼頭──味丹福泰港專屬碼頭,用來進出材料及成品,海關人員直接到碼頭驗貨。味丹福泰港目前可以行駛五、六千噸的船隻,王肇樹指出,未來經過疏濬,一萬兩千噸的船隻也可以直接靠岸。
如此龐大的投資牽涉甚廣,味丹設廠過程總共與商業部、重工業部、交通部、能源部、輕工業部、農業部、計畫投資委員會、科學工業環保部、文化部、外交部等九個部會打過交道,「一切按部就班,絕不投機,」王肇樹說。
味丹越南廠目前有五十個台籍幹部、一千六百名當地員工,採三班制,餐廳一天得供應六餐,員工吃、住免費,一小時車程內提供免費交通車。除生產味精外,還有三十多種修飾澱粉(化工澱粉)、離胺酸、糖漿等,去年營業額達一億六千多萬美金。

(右)中央貿開與胡志明市公營企業合資,聯手打造的「南西貢新都心」計畫,已完成許多住宅、休閒設施,雛形已具,推出後極受當地居民歡迎,非常搶手。
台灣茶王
越南的鞋廠則是台商與韓商的天下。目前在越南投資鞋廠的台商以寶成鞋業規模最大。寶成在平政郡及邊和郡兩個地區建了寶元和寶成越南廠,投資金額與味丹相去不遠,達三億三千萬美金。
由於製鞋屬勞力密集產業,寶元及寶成共有三萬名員工,是目前台商在越南設廠員工人數最多的。董事長特別助理石小萍表示,寶元目前仍在擴建廠房,一旦全部完工後,員工人數會擴充到八萬人。
石小萍指出,一九九四年在越南設廠前,寶成公司已經在大陸、印尼、美國都有工廠。一來是應客戶需求,必須跟著客戶跑,二來是為了分散風險。
除了勞力密集的加工出口業外,越南的農業也非常具有潛力,目前它已是全世界咖啡、米的第二大出口國;而僅在南越林同省保祿市,便有十幾名台商在這裡種茶。
越南大小茶廠大約有一千家以上,規模最大的當屬新南北茶葉公司。父母來自中國大陸的董事總經理吳活明,在越南出生,移居高棉十五年,高棉內戰後又轉往台灣,十三年前「被騙」到越南種茶。
「最早來越南種茶的是我,最後種的也是我,」吳活明說,當年越南朋友邀他來看茶園。一開始他們找到當地一個國營公司合作,合作一年後朋友不做了,留下吳活明和國營公司合作。約一百甲的茶園,合作初期生意不錯,利潤也很高,後來吳活明從台灣引進茶苗,種了三、四年可以採收時,國營公司提出拆夥的要求,吳活明只好另起爐灶。
吳活明花了六百多萬台幣另外買下一百甲原是雜草一片的山坡,從整地、開路、拉電一切都自己來。一九九七年底,他種下第一批茶苗,如今已是滿山翠綠。除了一般的紅茶、綠茶、日本煎茶,還種台灣的烏龍系列:金宣、翠玉、四季春等等。
新南北茶葉公司管理方式完全電腦化,什麼時候種、每一行種多少棵、產量多少、何時施肥、什麼時候噴藥,都有詳盡的紀錄。此外,新南北完全採用有機堆肥、架空噴藥等設施,也是當地茶農望塵莫及的。
因氣候的關係,此地種茶一年可收六次,而且品質穩定,比起台灣一年收四次、夏茶苦澀,收益好得太多。新南北平均一年出口一千多噸的茶葉,其中台灣也是個很大的市場。由於生意一直往前進,不能稍有停頓,上個月吳活明去了一趟上海,準備在上海設點賣茶。
兆茗茶葉公司董事長簡文賢則採「小本經營」模式,「校長兼撞鐘」,技術、管理樣樣自己來,成本低、利潤紮實。他來越南種茶七、八年了,種了十三甲地,所有的茶回銷台灣,去年賣了四萬斤,今年產量大約有五萬斤。「茶王」吳活明笑稱,像簡文賢這樣的經營模式,才是真正「賺錢沒人知」。

「第一個來越南種茶的是我,最後一個種的也是我!」新南北茶葉公司董事總經理吳活明的越南投資經驗,由苦澀轉為甘甜。
富美興越南造鎮
另一個在越南處女地寫下輝煌開拓史的,則是中央貿易開發關聯企業。
一九八九年成立的中央貿易開發關聯企業,花了兩年的時間尋求海外投資市場,最後選定在越南投資,總投資額達六億五千萬美金。
中央貿開國際行銷處處長陳嘉發指出,除了高品質、低廉的人力;越南地理位置優越、居東南亞國協中心,相當具有潛力外,三百萬的越僑每年帶回十億美金以上的資金及技術,相當誘人。
由中央貿開出資百分之七十,與胡志明市所屬的新順發展工業公司共同投資的「富美興」聯營公司,成立於一九九二年,投資開發項目包括:新順加工出口區、協孚電力事業及南西貢新都心計畫。
新順加工出口區面積三百公頃,是越南第一個加工出口區,開發七年多來,已有一百五十二家廠商進駐,其中四成是台商,四成是日商。新順加工出口區除了獲得越南政府肯定與獎勵外,一九九九年八月,還獲得英國雜誌「Corporate Location」評選為亞太地區加工出口區、工業區第一名。
協孚發電廠的發電量佔南越總發電量的百分之二十二,目前該電廠電量除供應新順加工出口區外,剩餘的電量則賣給越南國家電網,月收入超過千萬美金。
南西貢新都心計畫,包括會議中心、辦公大樓、住宅區、商業中心、旅館、俱樂部、醫療院所、學校、高爾夫球場等運動設施。陳嘉發說,新都心計畫的目標是將南西貢建設規劃成全東南亞「最漂亮的土地」。
陳嘉發指出,中央貿開的本業原是開發土地而非蓋房子,一九九八年以「度小月」的心情推出預售屋,剛巧越南經濟開始成長,越南人又不敢把錢存銀行,因而銷售成績不錯。二○○一年五月推出的新個案,更在當時建設圖推出一個月內就銷售一空。
此外,區內還有南西貢國際學校、胡志明市日本學校、南西貢民立學校、韓國學校等,成立已三年的台北學校,也在去年九月遷到新都心市中心。陳嘉發分析,胡志明市目前有七百萬人居住,十年內將發展成千萬人口,屆時必定會往南發展,潛力無限。
投資處女地
根據中研院近史所研究員許文堂的調查,台商在越南投資回收相當快,一般而言在三到五年間就開始賺錢。
不過,失敗的例子也時有耳聞。例如景文集團在胡志明市中心標到的一大片土地,就因荒廢而雜草叢生。另一位台商租下像台北縣一般大的地,請人種香蕉,接著又在西貢胡志明市堤岸蓋了一排房子出售,最後卻因資金出問題,跑路收場。
同樣是共產國家,許文堂比較中國大陸和越南的投資環境時指出,就投資成本而言,越南的勞工薪資、土地成本比中國大陸低。更重要的是,台商在越南受「外人投資法」規範,地位和所有的外商相同,台、越雙方在一九九三年也簽訂了「投資保障協定」。中國大陸雖在一九九四年公布「中華人民共和國台灣同胞投資保護法」,但屬於國內法,一旦發生糾紛,台商未必能得到保障,尤其中國一向採取「以商圍政」策略,台商的投資很可能在一朝政治角力後陷入困境。
然而,在越南投資也有一些待突破、解決的困境及陷阱。越南政府非常保護勞工,在「勞動法」中對資方有諸多限制,例如勞工每日上班八小時、每週工時最多四十八小時、全年加班時數不得超過兩百小時。女性員工產假四個月(過去是六個月),復工後每天有一小時餵奶時間。
除非員工連續曠職七天以上,或對公司有損害行為,否則勞方不得無故解聘員工。近日一家日商電腦公司因不景氣要裁五百名員工,還得先幫員工另謀工作才行。
由於勞、資雙方在管理方式或加班問題上的看法有差距,越南偶有勞資糾紛發生。但越南缺乏高階管理人才,才更令台商頭痛,味丹總經理王肇樹指出,越南員工在技術操作方面很容易訓練,但管理經營方面的訓練較難,而且會有「越南人不服越南人」的現象。
如何突破困境,避免落入陷阱,善加利用越南的優勢創造利潤,是台商前進越南前要仔細評估與思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