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頭戴瓜皮帽、腳紮燈籠褲、身穿長衫、小馬褂、一出場就讓人發出會心微笑的「老夫子」,四十年來,不知風靡多少台灣、香港、東南亞、北美洲的華人,至今聲名不輟。暑假第一檔,大導演徐克第七度將「老夫子」搬上電影,找來當紅的藝人張柏芝、謝霆鋒,加上 3 D動畫演出。不僅如此,「老夫子」漫畫創始人王家禧的大公子王澤 今年更成立了「王澤股份有公司」,積極地推廣老夫子漫畫的出版、圖像、卡通、電影、商標等智慧權的授權工作,希望把「老夫子」國際化、讓幽默詼諧的「老夫子」,不受時空、不受文化背景的限制,帶給更多老、中、青、少的中外人士歡樂。
「老夫子」漫畫開筆於一九六二年,兩年後出版單行本,至今發行四百期,總共畫了一萬八千則。初期以四格漫畫為主,之後,為了適合各報不同版面的需求,開始有六格、八格,最多十二格的格式,但其中最多、讀者最熟悉的還是六格漫畫。
台灣在多年前即引進老夫子,一九九八年,又由上硯出版社取得版權,重新出版,前後發行了一百期。在日本漫畫強勢壓境下,「老夫子」每期平均可售出兩萬本,這樣的成績著實令人欣羨。
小搗蛋
在進入「老夫子」漫畫前,讓我們先來看看作者王家禧(以長子王澤為筆名發表作品)的成長背景。王家禧在抗戰結束後,考進輔仁大學美術系西畫組,可惜讀了不到兩年,因大陸變色被迫輟學,但這兩年的西畫訓練,成了他日後在香港以漫畫維生的最大本錢。從小畫筆不停手的王家禧,未料到長大後,會因畫頑皮逗趣的「老夫子」,在華人社會揚名立萬。
就像許多喜歡塗鴉的孩子一樣,王家禧童年時常因上課不專心,在課本上畫小人兒、畫飛機被老師懲罰。面對牆壁罰站的小孩,仍不肯老實受過,趁老師不注意,竟然在牆上畫了起來。老師一氣之下,罰他手放在背後,嘴巴銜筆,跪下!
王家禧仍不改過,跪在地上照樣有辦法找樂子。他利用口舌的勁道操著畫筆,當起口足小畫家,在地上又寫又畫,樂得很,沒有把處罰當一回事。這樣的頑皮、這樣地癡迷,不正是漫畫中「老夫子」的縮影嗎?
大陸失守後,王家禧來到香港,在香港法屬天主教會負責聖經繪畫,並在教會的「樂鋒報」刊物擔任編繪工作,工作之餘,從事漫畫創作。「老夫子」最初刊登在星島日報,時間是一九六二年,一周兩次。當時王家禧只想為自己的漫畫留個紀念,不想拿它當職業。未料,無心插柳柳成蔭,「老夫子」的詼諧、幽默,給那個嚴肅、少歡樂的時代,憑添許多色彩。
一砲而紅,洛陽紙貴
一九六四年,吳興記書報社出版首集「老夫子」漫畫單行本,六千本在兩天內銷售一空,向隅者紛紛催促書報社補貨。從此,「老夫子」漫畫期期盤踞在排行榜上,王家禧想停筆都辦不到,最後他決定轉行,做一個全職的漫畫家。
很多人好奇,「老夫子」為何可以連載數十年?它的題材是從哪裡構思來的?
王家禧說,它的創作題材全部是從日常生活中擷取出來的,包括看報紙、電視、電影、與人聊天、逛街,隨時隨地都在找題材。找到後立刻用筆記記載在本子上,回去馬上在紙上打好草稿。時時觀察,天天記錄,然後,把它畫出來,就是作者一貫的作畫精神。
許多讀者雖未見過王家禧本人,對他卻不陌生,主要原因是他偶爾會出現在「老夫子」漫畫中,如在「自我陶醉」篇裡,漫畫家騎了一輛大型摩拖車,但是因為腿短,遇到紅燈時,必須墊著腳,才能站穩腳步。別人笑他不自量力,小人騎大車,他卻不以為忤,還說,他是學芭蕾舞的,要常常找機會練習舞姿。
陳小姐原是枕邊人
漫畫裡令老夫子神魂顛倒的「陳小姐」,是王家禧現實生活中的老伴,王太太本名陳玲玲,十九歲嫁給王家禧,雖然年輕卻極能幹。因為現實生活裡,漫畫、釣魚、玩陶,就是王家禧生活的全部,家裡的柴、米、油、鹽、醬、醋、茶等生活細節,全靠太座打點。
樂觀開朗的王太太,一頭銀捲的白髮,遠看就像菩薩頭。福福泰泰的王太太和漫畫中「陳小姐」玲瓏有致的身材相差甚遠,王家禧不忘調皮地說:畫錯了。
如今,夫妻倆攜手走過五十年,恩愛情深說也說不完,王家禧逢人就吐露:「我若沒有這個太太,根本活不了。」事實也是如此,王家禧近年幾次大手術,都靠老伴衣帶不解地細心照顧。
「老夫子」約在一九六七年從香港登陸台灣,同樣帶給台灣讀者數不盡的歡笑。立法委員趙永清就曾表示,「老夫子」陪伴他走過許多失意灰暗的日子。他回憶當年的情景說,接觸到「老夫子」漫畫,正是準備大專聯考的時候,每天不停地讀書、考試,心情十分苦悶。後來他發現閱讀「老夫子」漫畫,可以紓緩心中的壓力,「老夫子」遂成為他的好朋友。直到今天,趙永清的公事包還放著「老夫子」,他解釋,在立法院碰到冗長的會議,或是委員堅持己見,大鬧會場時,他會把老夫子請出來,為自己化解一下現場的尷尬氣氛。
中國唐吉訶德
作家兼漫畫家趙寧表示,老夫子十分中國化的穿著,在人海裡闖蕩,對他而言,好像是看到一個中國的唐吉訶德,穿梭在大街小巷。趙寧認為,這是一本純中國式的漫畫,精彩度不輸給任何外來的漫畫,只要是華人,大人、小孩都看得懂。他並說,看了這部漫畫,心中的怨氣與不滿會減少一點。
漫畫評論家洪德麟也是「老夫子」的擁護者,他坦言,「老夫子」從香港延燒到台灣,六○年代,少了老夫子陪伴,許多人的日常生活會顯得單調無趣。老夫子和大蕃薯之間的情誼和他們的生活態度,事實上是大眾模擬的樣本,在當時華人封閉的世界,沒有比老夫子「大智若愚」的行徑,更讓身處混沌亂世中的人們可以會心一笑。而「會心」正是作者看待老夫子的心情寫照。
在朋友眼裡,王家禧的一舉一動、一言一語,也像漫畫一樣幽默、詼諧,連他的外貌都和「大蕃薯」有些神似;個性呢?則像行動敏捷、童心未泯的老夫子。私底下,王家禧最愛的還是「大蕃薯」,忠厚真誠,為朋友兩肋插刀,是生活中不可少的甘草人物。
王家禧常自喻為馬戲團的小丑,用畫筆娛人娛己,成名多年仍是灑脫、謙遜。對於大家以「漫畫家」稱呼他,王家禧表示,還不夠格,他說,「我本身就是漫畫,只不過把自己畫下來,如何敢以漫畫家自稱!」王家禧今年七十七歲,老當益壯,筆耕不輟,對於漫畫界不斷有新人冒出頭,老頑童一點也不擔心,他說:「長江後浪推前浪,可是誰也推不動我。」 「沒有暴力與色情」,自封為「大蕃薯」的王家禧對時下漫畫,動不動就「露點什麼,安排更恐怖的情節」,十分不以為然,認為那是作者的文化表現。這些流行的題材絲毫不能打動王家禧的心,他執拗的說:「真奇怪,色情或暴力的題材,打死我也想不出來。」但是,幽默、風趣的故事,他稍微動個腦筋就是一籮筐。
經過多年的觀察,王家禧發現,年輕人其實最懂幽默,看到風趣的漫畫,經常會放聲大笑,且在同儕間相傳。但是,生產及製作漫畫的人,總以為年輕人不懂,不給他們機會,認為年輕人血氣方剛,喜歡看暴力、廝殺,愈刺激愈好!完全是錯誤的想法。
藝術世家
王家禧共有六個兒子,個個都遺傳了他的美術細胞。長子王澤,從事建築藝術創作,目前在實踐大學任教,並協助其父在台成立「老夫子漫畫工作室」。老二王瀚,在加拿大 Nelvina 動畫公司從事近二十年的動畫製作,現在自己成立動畫公司。老三王瀹,是建築、室內設計師,在美國設計過許多百貨公司、購物中心。老四王灝,任職美國迪士尼公司,動畫片主筆,叫好又叫座的《花木蘭》、《獅子王》、《美女與野獸》等,都是他的傑作。老五王濤,從事禮品設計。老六王淦,原來習醫,因為酷愛畫畫,前幾年改行從事動畫,目前任職Film Roman 公司。
在王澤的眼中,父親是個天才,即使不快樂也不會顯露出來。由於從小看父親作畫,王澤對父親崇拜得不得了,「那時候父親為了多賺一點錢,還幫『國際電影』、『南國電影』畫插圖,我站在他身旁,看他一筆一畫地就把漂亮的尤敏、葛蘭勾勒出來,而且像得不得了,真是神奇!」
王澤透露,因為天天看父親作畫,他也喜歡塗塗抹抹,只是不敢在父親面前表現。有一次,王澤要交一張油彩畫,他畫了一、二個鐘頭,還是不滿意,最後只好請教父親。父親看了一眼,拿起畫筆幫兒子畫了一張,讓兒子去交差。王澤不敢直接拿到學校,故意在畫紙上改得難看些才交上去。想不到同學一看,立刻嘲笑他說:「一定是你爸爸幫你畫的!」
王澤說,父親太豐富了,走過中國苦難的歲月,經過抗日、國共對決,最後逃到香港,「老人家知道什麼叫坎坷,什麼叫艱辛,但是,他從不再自己的畫裡吐露,而是以幽默、風趣來呈現他對人生的看法。」
華人文化資產
「老夫子」創刊至今,受到華人地區的熱烈迴響,包括台、港、新加坡、馬來西亞、美國華人區,都可以看到「老夫子」。大陸在一九八○年左右引進,正式授權則是在一九九八年。如果調查「老夫子」在哪裡賣得最好?根據統計,還是香港最有賣點。王家禧自己認為,主要是香港發行多年,基本讀者相當穩固,所以發行量最多。
今年三月,王澤陪父親到吉隆坡,親眼目睹讀者對老夫子的熱情,當地的媒體稱「老夫子是華人的文化資產」。王澤說,看了那一幕,更加使他積極地推廣「老夫子」漫畫,還有「老夫子」的圖像、卡通、電影、商標等智慧財產權。
目前定居洛杉磯附近的王家禧,熱愛大自然,喜歡過簡單的生活。日常生活中,除了作畫,最無法忘情的是釣魚。王家禧自稱釣魚有「毒癮」,往往漫畫畫到一半,就丟下工作,拿著魚竿,釣魚去也。經常一釣就是兩三個鐘頭,雖然一條魚也沒上鉤,可是心裡舒服極了,回到家裡繼續未完成的漫畫。他也以此告訴朋友:「眼前有困境,不要硬鑽,換一個角度看看,也許有意想不到的結果。」
王家禧還有一項絕活,那就是雙手同時作畫。年輕時游泳、跳水、溜冰、打獵、組樂團,樣樣都來。因為打鼓,練就成手腳能同時做不同的動作。久而久之,作畫時左右開弓,甚至雙手一起簽名也難不倒他。
問他此生對什麼最有興趣?老頑童會毫不遲疑地告訴你:「漫畫!」
p.036
造型充滿喜感的老夫子、大蕃薯、秦先生是「老夫子」漫畫中的靈魂人物,曾經伴著多少華人兒童快樂成長。
p.038
一時失手
p.039
自作緊張
p.039
耍蛇奇譚
p.039
王家禧早年曾在香港電影畫報速寫影星新聞,這是他為新婚的影星葛蘭所畫的漫畫插圖,
簡單幾筆、神韻十足。
p.040
目前王澤將父親創作的「老夫子」漫畫人物,製作成周邊產品,即將與廣大的消費者見面。(林格立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