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日十餘年,喜愛生活器物
1974年出生,江明玉在26歲擔任TVBS節目部駐日業務代表,定居日本長達14年。旅日期間,江明玉工作生活的地點,就在步調悠閒的惠比壽、代官山一帶。形容自己物慾極低的江明玉,偶有閒暇便會參觀附近的工藝展覽,感受作品中的創作理念。
她說,1980年代日本創作者興起一波反思潮,認為傳統工藝應貼近人們的生活,不再只是製作精良、作工繁複的裝飾品。因此,日本出現大量生活風格用品,坊間也有不少雜誌為文介紹,讓她深為著迷。
2011年,她回台時偶然來到赤峰街,發現街坊空出一家店面,喜愛這裡閒適氣氛的她,決定承租下來,開設一家生活用品專門店鋪,並以日語「陶器」發想,命名為「小器生活道具」。2012年2月與設計師討論後,店鋪隨即在3個月後開張,在長度不到100公尺的巷道裡,與附近文創設計小店、充滿日式情調的咖啡店為鄰。
開店前,江明玉駐日為電視台洽談業務外,在2010年,也為日本藝術家村上隆在台成立「Kaikai Kiki Gallery」與「左甚蛾狼」(Hidari Zingaro Taipei)的兩間畫廊工作,將日本藝術家作品帶入台灣,同時也發掘台灣在地的新銳藝術家。
因此,小器第一家店內,包含野田琺瑯等十多個品牌,都是江明玉憑著「日本通」的敏銳度挑選的。「這些好玩、有趣的用品並非刻意找尋,而是在生活中隨時注意,」她說。
對於開店毫無經驗的她,一切只能全憑想像。儘管2012年5月,小器順利開張,但看在江明玉眼中,首家店面從空間設計到商品擺設,「『尺寸』都有點不太Balance,」她說。
當時最好的經營顧問是客人。江明玉說,有些客人比自己更熟悉日本品牌,小器生活道具引入的品項不少是來自顧客的反饋。
2013年4月開張的小器食堂,也是受到顧客的啟發。當時,店內有一款日本松德硝子玻璃杯,透亮的杯體有著簡單的花紋,卻比一般的玻璃杯薄上許多。雖然店員費心向客人解釋無須擔心打破,也還是無法說服對方。
因此,她在距離小器生活道具不遠處開設了小器食堂,延續了白色基調,將料理與自家商品完美呈現。「透過料理與器物的結合,讓顧客親自體驗,」江明玉說。

風格獨具的杯盤器皿、茶壺,搭配茶香,小器讓日常生活變得有滋有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