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繼垃圾費隨袋徵收後,號稱「環保二次革命」的廚餘回收,九十二年底在首善之區的台北市熱鬧上路。佔家庭垃圾三分之一的廚餘,由環保署自三年前開始推動回收,但多以鄉鎮為單位小規模的運作。此次人口三百萬的台北市若能夠成功地執行廚餘回收,將是跨出台灣垃圾減量和資源再利用的一大步。
目前全台廚餘再利用的方式多半經高溫蒸煮後做為豬隻飼料,但環保署計畫未來廚餘利用將以堆肥為主,因此堆肥的製作和下游流通的良窳,勢必也關係著回收的成敗,農政單位將如何配合,對廚餘回收體系的建立、運作也扮演舉足輕重的角色。
另一方面,早在政府推動之前,台灣各地的環保團體或熱心人士已在社區推動「廚餘變堆肥」多年,他們的經驗有何參考之處?而「經營之神」王永慶即將投入廚餘堆肥的事業,是否將是一個環保利多?
九十二年歲末的台北街頭,計程車上傳來廣播主持人的戲謔聲:「就要實施廚餘分類了,嗯,可是,阿嬤說搞不清楚怎麼分類,交給年輕人好了;上班族說趕不及回收時間,算了吧;外籍新娘呢,什麼養豬的、堆肥的,真是一頭霧水......。」
的確,台北人對即將來到的「廚餘回收」時代,有著不同的心情,有心配合的家庭主婦已經準備兩個容器,慢慢地適應把果皮、蛋殼、撿剩的菜根、剩菜剩飯等分類出來;老人家表示,廚餘回收可以節省垃圾袋花費,蠻好的;有些人則不以為然,認為餿水回收將造成臭味四溢。
實施中的回收措施包括:民眾須先將廚餘分成養豬和堆肥兩類,再分別投入垃圾車的廚餘桶,但新制不像垃圾費隨袋徵收是強制性,民眾若不回收,不會受罰。反倒是廚餘中若混入一般垃圾,傾倒入廚餘回收桶,則會受罰。清潔隊隨每天垃圾清運時間收集廚餘,當天收集、短暫存放轉運站後,再由堆肥廠委託的運輸業者,利用深夜或清晨運送到堆肥廠。

這是台北縣坪林鄉運用的自然堆肥法,工作人員正把新送來的廚餘與木屑、稻殼混合,攪拌後就放置自然發酵,並按時翻動堆置,以協助好氧菌工作。
養豬?堆肥?霧煞煞!
「分類其實並不難,只要把握『可不可以給豬吃』的原則就好了,」台北市內湖等試辦里的義工媽媽熱心的宣導。主婦聯盟等團體則在報章呼籲市民配合,因為回收的廚餘經過發酵腐熟的過程,轉化成堆肥,可以復育台灣日漸貧瘠的土壤。
不過,也有環保團體質疑,台北有近六成大樓是委託清潔公司或管理員代收垃圾,許多管委會並未設置廚餘回收桶,該如何配合?對此,市長馬英九承諾將提供回收桶給全市需要的公寓大樓,並於九十三年二月起派清潔隊員前往各大樓收取。
除了民眾抱怨分類標準不清、收取不便之外,環保團體則擔心,在宣導不夠、未添購專用廚餘回收車、後續處理廠也尚未興建完成等配套措施沒有準備妥當前,倉卒上路將不利於政策的推動。
儘管如此,台北市環保局仍強調,廚餘回收已試辦三年,市民反應良好、也做好全面回收的各項準備,局長陳永仁信心十足地宣示:今天不做,就永遠不會開始。
媒體沸沸揚揚的報導討論,焦點多圍繞在民眾分類、收集的問題,或清運過程將溢出臭味等,但是,回收系統的中游──堆肥廠場地、堆肥品質,以及下游──堆肥通路的問題卻更為複雜,反而較被忽略。根據不少環保團體在社區或鄉鎮推動廚餘回收的經驗看來,實施初期民眾弄不清回收內容,沒有瀝乾、夾帶衛生紙、筷子、塑膠袋等均屬正常,這類回收系統的上游問題,經過宣導及適當調整,較容易改善,讓他們傷腦筋的,反倒是回收系統的中、下游。

淡水國小的小朋友把落葉倒入堆肥箱,社區的媽媽利用這個堆肥箱回收廚餘,學校老師則利用廚餘製作堆肥的過程進行生態、環保教學,可謂一舉數得。
垃圾大戰
就像國內其他資源回收面臨的情況一樣,廚餘回收處理技術和「二次料」流通的問題,正是台灣一直未將廚餘列入回收項目的主要因素。
「民國七十三年以前並沒有垃圾政策,」環保署廢棄物管理處處長陳雄文回顧垃圾政策的演變時表示,早年垃圾都是各鄉鎮自行傾倒或掩埋,完全談不上衛生。直到民國七十年代,台灣經濟蓬勃發展,隨著都市人口集中,垃圾量大幅成長,垃圾政策才因應產生,最初以掩埋為主,幾年後因民眾抗爭,掩埋場愈形難找,縣市之間演出垃圾大戰,因此在民國八十年提出了以「焚化為主、掩埋為輔」的垃圾政策。
「也約在民國七十年代末,政府開始推動資源回收,」陳雄文說,從早期各種容器到後來輪胎、電池、洗衣機、冷氣機等,十多年來已經公告了十五類三十二種回收項目。而由於廚餘一直未列入公告回收的項目,以往的處理方法就是隨著其他垃圾送進焚化爐。
「資源回收不能只靠政府,健全的回收業體系十分重要,」陳雄文舉例,台灣的紙類回收相當成功,乃是因為存在了三、四十年的傳統紙類回收業者,尚未被社會變遷所淘汰,並幸運地接上了資源回收的新時代潮流,進而魚幫水、水幫魚,不但使得回收成績亮麗,業者也從路邊攤蓋起了一座座回收工廠。

不少民眾以養殖蚯蚓來消化廚餘,一公斤蚯蚓每天可吃掉○•五到一公斤廚餘,但以葉菜等植物性來源較佳。
往昔的餿水記憶
就像紙類回收一樣,廚餘回收也不是新鮮事,中年以上的人應該都記得以前社區鄰里間陰暗角落的餿水桶,小孩若被派去傾倒剩菜剩飯,總會捏鼻躡足的畫面。這種以養豬為主的廚餘回收系統,隨著台灣養豬規模走向大型,因廚餘品質不穩而逐漸使用人工飼料,加上口蹄疫發生後,農委會更加不鼓勵廚餘做飼料,回收系統逐漸瓦解。
至於垃圾作成堆肥,也有久遠的歷史,民國六十年代台灣曾經興建過二十多座堆肥廠,但因為以不分類的垃圾製成的堆肥品質不佳,不敵價廉物美的化學肥料,農民便逐漸依賴化學肥料,有機廢棄物的肥料因滯銷而陸續關廠。目前農民使用的多為禽畜糞便或洋菇太空包等農業廢棄物製作的堆肥,廚餘仍然不受青睞。
然而,廚餘畢竟是造成垃圾產生臭味及病媒孳生的主要來源,廚餘和其他垃圾混合處理,使得掩埋場臭氣薰天、污染空氣;若是送進焚化爐,則又因為含水量高、必須浪費相當能源、也減短焚化爐的壽命,同時還會增加戴奧辛毒素的濃度;如果能夠進行分類回收,其他資源垃圾在擺脫了殘羹剩飯的污染後,回收率也將大幅提高。種種好處加起來,較之其他可回收資源,「廚餘回收的效益更高,也更重要,」環保署出版的《垃圾變黃金》手冊中指出。
就生態循環的角度看,廚餘回收的意義更為重要。「廚餘做成堆肥,將把被焚化爐和掩埋場截斷的生態循環銜接起來,」環保團體「看守台灣協會」執行長鄭益明為文指出,人類透過植物自土地中取得養份,也應該把使用剩下的部分回歸到土地去,以免土地只付出、沒回收,而淪為不毛之地。
就家庭垃圾的處理效益看,廚餘佔百分之三十,其他資源垃圾如紙類、瓶罐、金屬等佔五成,如果全部回收,家庭垃圾將所剩無幾,「一星期倒一、二次垃圾就夠了!」這是許多已回收廚餘家庭的實際經驗。
雖然回收廚餘十分必要,好處也一籮筐,但是政府礙於回收體系的種種問題,一直到民國九十年才開始推動。然而,民間環保人士、團體早已跑在前面,經過多年技術研發和推廣,在許多社區、學校都已實施多時,並且還發展出百花齊放的回收系統。

廚餘若隨其他垃圾一起送進焚化爐燃燒,將增加戴奧辛的濃度,也因含水量高而耗費相當能源,如今回收體系逐步建立,情況將有改善。
宜蘭經驗又一章
擁有美麗山水的宜蘭,環保意識濃厚,早在民國八十六年就開始了廚餘回收的試驗與推廣,「自然環境保護基金會」的董事長劉淑惠與宜蘭技術學院合作,研發出適合家庭、社區自行處理的簡易堆肥法。
這種號稱「宜蘭模式」或「劉淑惠模式」的堆肥法,作法是以專用設計的環保桶,將家裡的廚餘瀝乾後放入桶內,灑上菌種(生化除臭劑)後封蓋,每天一次,直到裝滿為止。期間必須把滲出的廚餘水排出(環保桶底部有水龍頭裝置),滲出水稀釋後還可以疏通排水管或澆花,廚餘裝滿後存放,使之發酵十五天,就成為有機肥的半成品,然後再選擇埋入土中改良土壤,或混以三倍泥土做成堆肥;沒有土地可處理的人,則可以將這種「半熟肥」與粗糠、泥土各三分之一混合攪拌,裝進塑膠袋堆放一個月就可使用。劉淑惠並陸續與宜蘭的農園合作,實驗廚餘堆肥成效。以員山鄉張淑凈的農園為例,她的竹筍產量倍增,還獲得國際美育自然生態基金會的「MOA自然農法認證」。到民國九十年,宜蘭已有上萬戶家庭(佔總戶數一成)用劉淑惠的方式處理廚餘,其他縣市的學校、環保團體更紛紛前往取經,帶回自己社區推廣,蔚為風潮。

這個廚餘堆肥培養出來的小花園除了綠意盎然外,也涵養了人們珍愛環境的生活態度!
百花齊放
起步很早的台北市「主婦聯盟」推展廚餘堆肥也不遺餘力,他們採取的是更自然的「落葉堆肥法」,利用兒童育樂中心大量的落葉做堆肥的「介質」,從十個社區做起,經過詳細宣導示範,各家庭將家裡的廚餘拿到社區指定地點的廚餘桶,再由專人運送到兒童育樂中心的戶外堆肥場製作堆肥。
民國八十九年主婦聯盟接受台北市政府的委託,在內湖兩個里試辦廚餘回收,每週一、三、五為「廚餘回收日」,試辦的結果發現,民眾接受度比預期的好,而且家庭垃圾明顯地減少。可惜的是,上游的成效並未使整個回收體系成功,市政府計劃的堆肥廠設置不成,努力回收的廚餘竟然又被送回掩埋場、焚化爐。
台北縣「汐止環保促進會」的廚餘回收系統則算是一段較成功的經驗,自民國九十年開始回收,範圍包括四個大型社區,及四條路線上的學校、餐廳、市場等約三萬戶對象,做法也是採取在社區和回收沿線設置廚餘桶,每星期收集二次運至自建的堆肥場,以自然發酵方式經六個月製成廚餘堆肥,成品則提供有機農場種植蔬菜、水果,或是學術單位的農場做研究使用,部分回饋社區居民。
其他地區也有不少這種與農場合作的模式,有的還進一步延伸,利用有機農園、花園做生態教育。花蓮吉安鄉金昌鼎的有機生態園有數十種果樹、昆蟲,是許多自然老師常帶學生前往的教學地點;台北縣淡水國小利用學校的落葉堆肥桶,教導學生如何回收落葉,認識小蟲、微生物如何分解落葉,以及有機土的腐熟過程,三年級的小朋友在學習單上寫道:「當義工媽媽打開回收桶時,我看到了雞母蟲、蜚蠊、鼠婦......,我發現了落葉可以變成有機的肥料,還可以當小蟲的食物喔!」

近年來許多社區、學校運用這種有蓋無底的堆肥箱回收廚餘,與落葉、樹枝、泥土混合,並適度灑水,約經過三個月可完成腐熟。
回收率百分之十五
相對於民間的充沛活力,政府雖然步伐較慢,但也在民國九十年跨出腳步,訂出以鄉、市、鎮為推動單位的回收策略。三年來已經有一百七十多個鄉鎮執行廚餘回收工作,台中市和台南市也已全面回收。目前全國平均廚餘回收率將近百分之十五,回收後的廚餘運用,「以養豬為主,佔百分之七十,堆肥佔百分之三十,」環保署督察總隊主管廚餘回收業務的林左祥科長表示,現階段尚未強制地方政府執行,而屬鼓勵性質,不強制推動是礙於堆肥廠用地及成品通路等配套措施還沒與農委會協調好,準備好後就會強制各鄉鎮全面執行。
督察總隊目前正補助六個縣市做實驗型廚餘堆肥廠,製作出的堆肥將以土壤改良劑方式做為公園路樹的植栽用途。
不過,興建廚餘堆肥廠問題不少,首先是用地難覓,由於法令規定堆肥廠必須是工業用地,而台灣地價貴,人口稠密,加上民眾的環保抗爭,在在使得堆肥廠用地難找,而現有掩埋場所屬地目又不可轉為堆肥廠。為了解開僵局,環保署希望未來能朝偏遠農地進行地目變更的方向努力,但還需要協調農委放寬相關限制。

(左圖)加拿大籍的環保人士劉力學自行收「ㄆㄨㄣ」,與台大教授吳三和合作研究廚餘堆肥,並開闢溫室種植有機蔬菜,「廚餘堆肥種的有機蔬菜,既健康又好看,」他驕傲地說。
堆肥管理問題多
其次,堆肥技術也不成熟,農政單位憂心廚餘來源紛雜且成分不穩定,亟需以新的堆肥技術來掌控品質。
目前坊間出現林林總總的廚餘堆肥技術,百家爭鳴,品質也不一。研發高速發酵技術的中興大學土壤環境系教授楊秋忠認為,廚餘雖然成分複雜,但可以靠好的設備、技術來解決發酵不完全的問題。
研究自然發酵的台大農化系教授吳三和則持不同看法,他指出,台灣廚餘成份太營養,需要有六個月的發酵期,才能完全腐熟。「堆肥要充分發酵,需要一定的時間、溫度,就像萬物的生滅關係有一個成、住、壞、空的順序,有機肥在某一個時間點最適合土壤吸收,」吳三和強調,第一個星期堆肥溫度一定要上升到攝氏六十度以上。現在市面上的有機肥多半沒有經過充分發酵,施肥成效並不好。
對於農委會顧慮廚餘中的油、鹽將影響土壤問題,吳三和指出,那是西方研究,台灣降雨量大於蒸散量,大部分的土壤不會累積鹽份,而且本土的實驗證明,廚餘堆肥不但不會影響土壤成分,種出來的菜還是「全台灣最好的有機蔬菜呢!」
究竟各種技術製成的堆肥效益如何,應如何把關、分級管理?亟需農政單位關注。然而,目前我國肥料管理法中上並無「廚餘堆肥」項目,有心投入廚餘堆肥的台朔公司只能登記在「雜項堆肥」中,實在談不上管理。為因應日漸大量與多元的堆肥趨勢,環保團體呼籲必須正視更新法規的需要。

台北市廚餘回收上路前夕,市長馬英九不畏餿水,親自宣導如何分類回收。
也是農業議題
中游堆肥的技術、品質也牽連到回收系統下游的二次料出路。
目前環保署督察總隊希望能與民間企業合作,解決堆肥出路問題,因此台朔公司的投入堆肥事業,十分受到環保單位期待。除了與民間合作外,若由地方政府設廠製作堆肥,則以運用在公園綠地為主,「台灣加入WTO後,針對許多休耕、棄耕農地,農委會有一個『平地景觀造林』計畫,如果能運用廚餘堆肥,將是一個雙贏的方向,」環保署陳雄文處長表示。
「廚餘堆肥要和有機農業結合才有希望,」吳三和認為,光是做堆肥很難有利潤,合標準的堆肥一公斤要價十元,農民怎麼買的起?他的看法是:堆肥由地方政府製作,免費或低價提供給農民使用,這樣一來可改善台灣劣質土壤,二來有助於推廣有機蔬果種植,因應未來有機農業的趨勢,發展不可限量。
台灣的廚餘回收要成功運作,除了挑戰著全民生活習慣的改變,也考驗著政府執行政策的決心,雖然千頭萬緒,但這是關係著台灣永續利用與生存的重要課題,值得政府與民間通力合作,全力落實。

利用廚餘製成堆肥是大勢所趨,但技術及成品品質仍不夠穩定。圖為台北縣雙溪鄉利用破碎機、發酵機等機械縮短堆肥製作時間,吸引了許多鄉鎮前來觀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