龜尾適合觀光遊憩
2000年龜山島正式被劃入交通部觀光局東北角海岸國家風景特定區,每日開放限額民眾登島觀光,龜山島才慢慢揭開面紗。但較可惜的是,全島適合遊憩、賞景的平地區域,集中在龜尾,面積僅占全島的十分之一。
東北角暨宜蘭海岸國家風景區管理處副處長劉士銘表示,沿著龜尾島上的「龜尾湖」建有環湖步道,民眾沿著步道走,可看到軍方撤退後,保留下來的砲台與坑道設施,以及更早之前島上住民的住屋與歷史文物。
此外,龜尾遍植毛柿、林投樹等海濱植物,春天可見百合花盛開。遊憩龜尾一周,約需1.5小時。
地形上,龜尾臨海部分由長約一公里的礫石灘沙嘴構成;沙嘴的延伸方向,隨冬、夏季風和海流變化而南、北位移,形成傳說中的「靈龜擺尾」景象。龜尾越往龜甲靠近,熔岩丘、火山岩等火山島的景觀就越明顯。
東北角風管處統計,近3年來,每年約有11萬人次登島。足跡難以去達的龜首、龜甲,民眾須搭船繞島才能窺其樣貌。
爆發前有跡可循,監測預警是王道
龜山島合乎「一萬年內曾有爆發紀錄」的活火山定義,但有一個說法認為,從龜首岩壁硫氣噴發漸弱之勢判斷,龜山島未來要再爆發的機會微乎其微。
對此,宋聖榮持保留態度。他表示,龜首曾發生大規模山崩,近幾年噴氣不若文獻資料所紀錄的那麼強盛,可能是因為硫氣噴孔隨山崩陷入海中的緣故,但這很難證明地底的岩漿活動已經趨緩,因此,龜山島的火山活動必須持續監測,萬萬不能掉以輕心。
龜山島火山一旦爆發,激噴而出的熔岩流、火山碎屑堆積物等,勢必直接造成人員傷亡,幸而目前島上僅有海巡人員駐守,開放登島的民眾員額每日也不超過1,000人,所以監測、預警有助於人員提前撤離,可大幅降低傷亡。
宋聖榮說,火山爆發前,會有岩漿活動轉激等明顯的徵兆,因此預測度遠大於地震;以1991年菲律賓皮納吐坡火山爆發為例,岩漿噴發日,只與預測日期相差一天。
再者,火山噴發所引發海嘯及火山灰落,對周邊地區都會造成一定影響。
宋聖榮提醒,從龜首海底溫泉的活動來看,龜山島地底下有一活躍的岩漿庫,火山活動仍在持續,「確確實實是一座活火山,未來有再噴發的可能」,但也不用過分擔心,因為多一分監測,就多一分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