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殺是台灣第九大死因,自一九九七年起,已連續六年進入國人十大死因之列。二○○二年台灣有三○五三人因自殺死亡,二○○三年上半年,消防單位與醫療院所通報的企圖自殺人數更已高達三一七○人。
平均而言,在台灣各個角落,每天有八個人自殺身亡。自殺者自行了斷生命,卻留給親友無盡的痛苦悲傷,與永遠縈繞心頭而無解的「為什麼?!」
事實上,不獨台灣,自殺率上升是全世界共同現象。世界衛生組織的資料顯示,與四十五年前比較,全球自殺率狂飆了百分之六十。二○○○年全球有一百萬人自殺身亡,平均每十萬人有十六人死於自殺,每四十秒鐘有一人自殺死亡。
值得警覺的是,以往自殺族群多集中於老年人,但近年來,年齡層已向下延伸,自殺和惡性腫瘤與事故傷害並列,成為十五到四十四歲男女性的三大死因之一,防範自殺已是全球面臨的重大議題。
針對台灣日益嚴重的自殺問題,副總統呂秀蓮結合中央與地方的力量,在二○○三年十二月啟動「人生列車」活動,宣導心靈環保,以遏止自殺。「人生列車」分赴北、中、南、東四區進行苦甘人生座談會,探討可能引發自殺的原因,並強化民眾的生命教育及危機應變處理能力。
自殺原因錯綜複雜,涉及生理、心理、社會、文化各層面,是先天和後天環境中各種因子互動後的結果。自殺不僅影響個人本身,對家庭和社會也構成長久的傷害。值得進一步探討的是,當醫療科技努力地延長人類的壽命時,為什麼有人卻選擇結束自己的生命?自殺有沒有辦法事先預測,又該如何防範?
時序入冬,心情也像冬天的陰霾一樣幽晦不明,吃不下、睡不著、注意力無法集中、全身無力等「憂鬱」指數彷彿也隨之上升。
短短幾個月內,有國立大學生、高階警官、知名女教授相繼選擇縱身自高樓跳下;還有失業男子點燃瓦斯、士兵燒炭自殺......,林林總總的自殺事件層出不窮,更讓整個社會蒙上一層陰影。
繪圖•周敏華
我的黑夜更漫長
由於幾起自殺個案都患有憂鬱症,加上秋冬又是憂鬱症的好發期,難道是因為憂鬱症發作而誘發自殺行為?
醫學界相信,季節更替對人類情緒確實有強烈影響。由於冬天黑夜長,腦部松果體在晚上會分泌「退黑激素」,這種荷爾蒙可以幫助人入睡;等天亮之後,退黑激素逐漸減少,人體也開始恢復精神。但冬日早上往往陽光不足,退黑激素會繼續留在人體內,讓人感到昏昏沉沉,甚至情緒低落。因此寒冬晝短夜長、緯度高的北歐國家民眾,常有「冬季憂鬱症」的傾向。
事實上,以全球評比來說,每十萬人口中自殺率在十人以下者,屬於低自殺率國家(如回教國家),十至二十人屬中度自殺率國家(如英、美),二十人以上就是高自殺率國家(如東歐、北歐各國)。
而數據顯示,台灣在一九八○至八六年間的自殺率都超過每十萬人口平均十人,一九六四年更一度高達十八人。「台灣過去五十年來,約有三分之二的年份自殺率超過十人,將近一半時間裡,自殺都名列十大死因排行內,」研究台灣自殺現象二十多年的中央研究院生物醫學科學所研究員鄭泰安說。
隨著醫學科技的進步,人體基因密碼一一被解讀出來,自殺者複雜的大腦圖像也逐漸清晰。
分析自殺原因,最常見的因素就是精神疾病,不過在各類精神疾病中,只有幾種與自殺有強烈關聯,如憂鬱症和躁鬱症、精神分裂、邊緣型和反社會型人格疾患、酗酒和藥癮者等。西方的研究顯示,自殺成功者中,百分之九十被診斷有精神疾病。
著有《躁鬱之心》、《夜,驟然而降:了解自殺》等書的美國精神病學系教授凱•傑米森,十七歲時躁鬱症發作,從青少年時期她就常常想著要不要自殺?用什麼方法自殺?在這種偏執念頭驅使下,她會尋找未設護欄的高樓、並學會在父親的手槍裡裝子彈。
為了不讓自己在躁鬱症發作、倉促衝動之下飲彈自盡,她和另一位同樣患有躁鬱症的朋友相約,兩人絕不能買槍;但未發病時的決心和理智,仍不足以挽回朋友舉槍自盡的噩運。二十八歲時,她服下過量的鋰鹽,堅定求死,差點達到目的。「自殺只是單純地想結束超過我能忍受的事,結束一次次沉重的心靈和陰鬱的想像,」傑米森寫道。
台北市一位高階警官身亡後留下的遺書中也寫著:「年歲漸大,體力已不復當年,且又長期失眠,為免成了瘋子長期拖累別人,只好在自己尚有體力解決之前,作此決定......。我的死,是我心理的疾病,雖然會給各級長官帶來困擾,我只能說抱歉。」
表二:台灣自殺率與年齡關係
血清素缺少作祟
自殺行逕歷史悠久,《新約》記載,背叛耶穌的門徒猶大因懊悔而上吊自縊;日本武士作戰失敗,為了榮譽而切腹自殺,更被視為大和民族悲壯之美的象徵。但對於自殺者的生理機轉,科學界直到近代才逐漸揭開它的神秘面紗。
長久以來,科學家推測,「衝動」性格是自殺的指標,因此近二十年有關自殺的研究,一直致力於尋找與「衝動」有關的生物線索。
二○○三年三月中文版「科學人」雜誌在「自殺──他們為什麼要這麼做?」這篇報導中指出,美國科學家的研究顯示,大腦中的一種神經傳導物質──血清素,和人類的情緒安定有關,憂鬱症、出現攻擊行為、衝動人格、強迫症患者的腦中血清素含量都比正常人低。美國哥倫比亞大學研究人員曾蒐集了自殺者的腦部標本,進行神經解剖、化學變化與基因研究,他們相信,「自殺者腦中的血清素系統有缺陷,問題嚴重到可能連百憂解也救不了他們。」
中研院生醫所研究員鄭泰安,也曾針對東台灣一一三位自殺身亡的個案,進行家屬訪談,以了解死者生前的生活史及精神狀態。結果發現有九成以上的個案,生前患有一種以上的精神疾病,其中以重鬱症的比例最高,達八成以上;其次,有酒癮和藥癮者佔四成;人格疾患佔六成。
鄭泰安表示,國內外的研究一致支持,與自殺明顯相關的因素除了「重度憂鬱症」、「酒精藥物成癮」、「情緒不穩定與性格違常」、「一等血親有自殺行為」等,還有一項由英國人文社會科學院院士布朗提出的因素──失落的生活事件,也扮演著舉足輕重的催化作用。
所謂「失落的生活事件」,指的是失去健康,如罹患絕症、久病不癒或是身體有殘疾;失去關愛的人,也就是親友、家人的離開或死亡;失去財產或工作;以及失去珍惜的願望,譬如驟然得知配偶有外遇或愛人移情別戀等。在台灣,八成以上的自殺死亡者,確曾遭遇「失落的生活事件」,最常見的是「珍惜的願望失落」,佔了百分之六十。
一言以蔽之,「自殺不是一個心理健康的人會做的事,」鄭泰安說,若和心理健康者比較,重鬱症的自殺危險性比正常人高出四十倍、遭遇「失落的生活事件者」其危險性高出六倍、家族有人自殺者為五倍、衝動性格者為四倍、嗑藥與酗酒者為三倍,這些人都是潛在的自殺高危險群。
地小人稠的台灣社會,人際關係緊密,廟宇與命算師遍布大街小巷,提供另類的心理諮商。
對未來沒有期待
雖然自殺者有相當高比例患有憂鬱症,但政大心理學系教授許文耀提醒,自殺不能與憂鬱症劃上等號。
「談自殺的邏輯不能只集中在憂鬱症,否則其他種種的自殺現象很難被正視、討論,」許文耀分析,自殺的發生可分為慢性歷程與急性歷程。
慢性歷程包括罹患身心疾病;成長過程中各種不良狀況,如適應環境的能力不足、解決問題的能力不足;再加上大環境的衝擊,種種壓力像火藥一樣慢慢堆積。急性歷程則是生活突然發生巨大變化,許文耀指出,這可能就是「壓倒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引爆成『扣板機』的動作。」
進一步分析,自殺率的高低向來與經濟因素息息相關,台灣也不例外。舉例而言,台灣的自殺率在一九八二年達到高峰(每十萬人口平均十二人)後,就逐年下降,一九九○年自殺率達到低點,此時台灣的經濟活躍,各項產業欣欣向榮。但一九九五年起自殺率又逐年上升,一九九七年亞洲金融風暴發生,自殺也再度進入國人十大死因之列。
值得注意的是,近幾年自殺率和失業率同步上升,目前在二十五到四十四歲的壯年人口中,自殺已躍居第三位死因。台灣自殺率的人口統計,更相當程度印證了經濟因素對男性精神和情緒造成的影響,也就是說,景氣低迷對肩負家庭經濟重任的男性,已形成很大的壓力。
關心青少年自傷現象的許文耀說,四十到五十歲之間的男性若自殺,造成的傷害將往上、下兩代擴散,尤其自殺者的子女正處於十五到二十四歲間的人格和生命價值成長期,或正準備踏上就業之路,一旦一家之主驟然倒下,對整個家庭的影響很大,而青少年可能就因為缺少了「對未來正向的期待」而自殺。
西方詩人曾說:「任何人的死亡,都是我的減少。」雖然生命本不完美,但「正因萬物都有裂痕,那一線天光才能照進!」
自殺會傳染?
自殺問題看似嚴重,但一般人無須過度焦慮與驚慌。
中研院生醫所研究員鄭泰安表示,大多數人對自殺行為的認知,會受到個人經驗和傳播媒體的報導影響,尤其當媒體爭相報導各地的自殺案例時,容易營造出「自殺潮來臨」的印象。他強調,傳播媒體在報導自殺個案時,常出現「失戀」、「失業」或「學業壓力」等「單因論」,但其實很少個案是因單一原因而自殺的。
「如果失戀或失業等日常生活經驗就足以誘發自殺,那全世界人口豈不是早已死掉一大半?」鄭泰安質疑。
「自殺的源頭是某種病態的想法、暗示,譬如出現『活得那麼痛苦,不如早點解脫算了!』的念頭,」鄭泰安指出,這種病態想法雖然具有傳染性,但心理健康、心靈「免疫力」夠強的人,再怎麼接觸自殺的渲染報導也很難被感染;而本身罹患憂鬱症、生活中又遭遇重大挫敗的人,就比較容易感染病態想法而無法自拔。
在《夜,驟然來臨:了解自殺》書中,作者敘述幾起令平常人覺得不可思議的自殺現象。日本的三原山是一座活火山,一九三三年以前幾乎不為人所知,某天兩位來自東京的大學生攀登上火山口,其中一位女學生告訴朋友,她想跳入火山,因為馬上會被火化成一縷美麗的輕煙,飛上天國。這個自殺身亡的故事被傳播開來後,來自各地的人群湧進三原山企圖往下跳,日本警方只好二十四小時監看火山口,並豎起鐵絲圍欄。
一九九一年,美國醫師韓福瑞出版《最後出路》,成為暢銷書,書中詳細介紹各種自殺的方法,包括以塑膠袋窒息而死,結果以這種方法自殺的比例隨即增加了百分之三十一。
正因為社會中潛藏的病態人格者為數不少,因此許多學者相信,媒體、書籍、電影對自殺現象的聳動描述,的確會導致自殺行為增加,其中又以對青少年的衝擊最大。
為了減少「自殺傳染」的可能性,一九九四年美國疾病管制局建立了幾項媒體報導原則:不要對自殺提出簡化的解釋、不要在新聞中重複持續報導,以及不要把自殺報導成可以達到某種目的的工具,例如暗示自殺是為了報復情人分手或父母的管教,因為這樣可能會使有自殺意圖者,拿自殺作為解決問題的手段。
由於重鬱症與自殺有強烈關係,日前台灣憂鬱症病友成立了「台灣向日葵全人關懷協會」,他們呼籲病友,除了定期看病、服藥外,團體治療也對病情有益。
全民防自殺的時代
自殺既是先天與後天因子交互作用的結果,那麼自殺真的有跡可尋?又該如何預防?
台北市立療養院院長李明濱指出,很多人認為自殺是情緒衝動下的臨時起意行為,無法預防,但研究卻顯示,百分之三十的自殺未遂者會繼續嘗試,其中更有百分之二十會在一年內「自殺成功」。因此醫療體系若能在自殺首次發生時就介入輔導、治療,將可以有效防止自殺率攀升。
對此,市立療養院在去年十月成立「自殺防治研究中心」,在警察局、消防單位與地緣接近的醫院間,佈下「眼線」、拉起防護網,只要接到各醫院急診室的自殺通報後,市療將對企圖自殺者進行深入追蹤、關懷與精神輔導,防止類似事件再度發生。
鄭泰安指出,以台灣來說,高達百分之五十八的自殺身故者,在死前三個月內曾赴醫院求診,不過其中只有百分之十三是求助於精神科,數字遠遜於其他國家。
由於國內不少民眾對精神疾病認識不足,當出現失眠、胃口不佳、過度疲累等憂鬱徵兆時,往往只當成一般的生理問題,浪費許多心力在心臟科、腸胃科等非精神科間四處求診。為了改善這種情況,衛生署在去年推動「台灣式家庭醫師」計畫,將針對全台一萬六千名基層醫師、九千家診所,以及各大醫院第一年的住院醫師們,開設精神醫學的集訓課程,教導他們辨識出潛在的重鬱症患者,並及時轉診到精神科。
此外,「將自殺防治切入職場,是我們未來努力的方向,」衛生署醫政處副處長薛瑞元表示,全球競爭時代,企業界過度強調弱肉強食法則,A還要A+,員工壓力過大,造成台灣青壯年自殺率在這十幾年間增加了兩倍,而青壯年往往又因工作時間長而拖延著不去就醫,是最不容易被醫療單位接觸到的族群。事實上,很多學者認為,人性化管理不必然會造成競爭力消退,個人心理需求與企業管理間,絕對有可以溝通的共同語言。
研究指出,過半數的自殺身亡者在死前三個月曾赴醫院求診,但其中只有百分之十三是求助於精神科。因此認識自己的身心情緒,及早求診精神專業醫師,是有效降低自殺率的方法。
沒有人是孤島
「人生的意義到底是什麼?對我而言,人一生下來,就是在準備自己的死亡,每當想到自己的未來時,總是黑茫茫的一片,我決定不再浪費社會資源......。」這是一名跳樓自殺的大學生留下的隻字片語。
半世紀前,自殺者多是年逾六十五歲的老者,近二十年來,年齡層已逐漸向下延伸。為什麼連生命都還沒開始的青年、青少年,會沉溺在自己的苦痛與悲劇中,而走上絕路?
「以前的社會貧窮而無知,『活著』本身就是最大的意義。到了今日,活著已不再艱難,已使人無法從活著本身找到意義,而必須從生命本質上探求意義,」社會評論家南方朔為文指出,對生命的倦怠、虛空、枉費、徒勞的質疑,如今成了連少男少女也無法逃避的存在本質問題。生命本不完美,但如同詩人所說,「正因萬物都有裂痕,那一線天光才能照進!」
生命的熱情需要努力點燃,小心呵護,人生列車才能昂然向前駛去。我們也許無法真正體會情緒混亂者心中的痛苦,但在人世間我們從來不是踽踽而行,將愛與關懷化為一個溫柔的眼神,其中也就負載著希望。
完全沒有 | 輕微 | 中等程度 | 厲害 | 非常厲害 | ||
1. | 睡眠困難,譬如難以入睡、易醒或早醒。 | 0 | 1 | 2 | 3 | 4 |
2. | 感覺緊張不安。 | 0 | 1 | 2 | 3 | 4 |
3. | 覺得容易苦惱或動怒。 | 0 | 1 | 2 | 3 | 4 |
4. | 感覺憂鬱、心情低落。 | 0 | 1 | 2 | 3 | 4 |
5. | 覺得比不上別人。 | 0 | 1 | 2 | 3 | 4 |
附註:得分等級,六分之內屬正常範圍;六至九分,輕度;十至十四分,中度;十五分,重度。 建議:輕度困擾者,應考慮心理諮商或找好友談談,抒發情緒,探討是否與壓力過大有關。十分以上者建議接受專業諮詢,探討是否需接受進一步輔導或精神科專業治療。 |
★重鬱症的主要症狀:以下症狀至少有五項存在,且持續至少兩週,就該求助於精神科醫師。
- 幾乎天天失眠或嗜睡。
- 食慾或體重明顯增加或減少。
- 注意力無法集中、思考不清楚、健忘。
- 疲乏或失去精力。
- 情緒低落,幾乎每天的大部份時刻都如此。
- 對生活中大多數事情喪失興趣(而且經常如此)。
- 嚴重的自責、悔恨、羞辱感、無價值感。
- 反覆想到死亡、出現自殺念頭或自殺行為。
- 言語、行動遲緩或激躁,旁人觀察得到。
★青少年與兒童自我傷害(自殺)的警告訊號:
- 語言上的線索:表現出想死的念頭,可能直接以話語表現出來,也可能出現在作文、作詩、詞曲之中,如,沒有人關心我的生死;如果沒有我的話,事情也許會好些。
- 行為上的線索:
*突然、明顯的生活習慣與學習行為的改變,如,胃口盡失、輾轉難眠、活潑變成退縮、成績大幅滑落。
*有異於尋常的行為表現,如平日生活節儉,突然間出手闊綽;將心愛的物品送給別人、交代如何處置他的物品等。
*表現出嚮往、談論死後的世界。
*身上出現莫名的傷口,如割腕,或是仰賴酒精、藥物,如吞食安眠藥。 - 環境上的線索:
*重要人際關係的結束,如親人死亡、與密友吵架、分手。
*家庭發生大變動,如財務困難、搬家等。
*顯示出對環境的不良因應,並因而失去信心,如害怕上學,且一再表示自己沒有辦法去學校。 - 併發性的線索:
*從社交團體中退縮下來。
*顯現出憂鬱的徵兆。
*顯現出不滿的情緒。
*睡眠、飲食習慣變得紊亂、失眠、顯得疲倦、身體常不適、生病。
★求救專線:
生命線全國協談專線:1995
資料提供:台北市立療養院、中研院鄭泰安、政大心理系許文耀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