歸鄉路上大塞車?
根據青輔會統計,從民國七十九年中開始,返國服務的人士越來越多,這四年來的回國人數,約二萬人左右,大概是前二十年的總和。
更有甚者,青輔會主委尹士豪指出,去年國內畢業的碩士超過一萬人,而回國就業的留學生有六千多人,碩士人才多達一萬六千多人;而今年一到七月回國就職的人有三千九百六十七人,國內碩士到青輔會求職的也有一千三百多人,加起來共有五千多人,但青輔會接到碩士就業機會只有三千五百四十個,實在是供過於求。其中,尤以工科及商科的競爭最為激烈。
這在在顯示國內的高級人力就業結構,已與過去大有不同,「僧多粥少」已成為目前的寫照。尤其是以往屬於留學生前幾志願的學校、研究單位、與政府部門等,近年都已無法容納大量回流的高級人力。另方面,民間企業因產業升級及發展的速度趕不上人才回流的腳步,對進用高級人力也「裹足不前」。
對在海外留學的莘莘學子或有意返鄉的專業人士而言,什麼是最準確的風向呢?
本刊在八月中於台北舉行了二場座談會,主題是「留學生與家鄉連線」,目的是幫助即將出國留學的學生,進一步在出國後掌握台灣的就業市場與趨勢,並隨時與各種人脈保持聯繫,以便在最佳的時機回國服務。
此外,我們也在本期的「封面故事」專題中,設計不同的單元,勾勒現今國內高級人力就業市場的狀況,並請中央研究院院長李遠哲現身說法,談談他之所以回國的動機及他為國招攬人才的構想。而我們也在眾多歸國學人中,找到一個例子——蔣小偉一家人,試著描繪他們在決定返國前後的心境與遭遇,或可讓有意返鄉者作為借鏡。
本刊文字主編陳雅玲採訪過目前在工研院工作的蔣小偉一家多次之後,她發現他們和別人有很明顯的不同——對台灣的環境,他們極少抱怨;相反的,大都持正面、肯定的態度。她不斷思索,為什麼他們在台灣適應得這麼好?
到新竹採訪一個由歸國學人組織而成的聯誼會聚會活動,主辦人之一告訴她,現在是「淡季」,參加的人不多,因為很多人的小孩都回美國參加夏令營,或回去看小朋友。現在假期快結束,大家都到美國接孩子了。
「哦,他們住哪裡呢?」她想到蔣小偉的女兒想回美國玩,蔣太太周鈺告訴女兒,不可以去打擾人家那麼久。「他們房子沒有賣掉啊。」
是了,這點是很不一樣的。蔣家在不景氣的時候毅然把房子賣掉,完全不留後路;而多數留學生已直呼自己小孩的洋名,蔣家孩子的小名卻還是蓉蓉、小強,那麼的「中國」。此外,蔣小偉為了希望女兒轉入實驗中學正規部,以後在台灣考大學,而每天給女兒那麼大的壓力……
採訪過程中,陳雅玲曾遇到有位海外回來的學人,因為家還沒安頓好,每天晚上睡在公寓的沙發上;新換租的房子因為前任房客沒去繳水電費,他隨時沒水沒電可用。生活上的不順利,讓他對台灣的公務機關、各種制度諸多抱怨。「美國都有廿四小時的銀行!」他說。
「為什麼不請個假把這些事先辦妥呢?」陳雅玲建議他。
「唉,太麻煩了,我沒有車。」原來,他太太還住在南部媽媽家,他把車留給了太太,每天接送孩子上下學。
他的例子讓人聯想到,蔣小偉為了生活需要,曾把美國的家電通通賣掉,全部在台灣用兩倍價錢買新的,只因為海運要一、兩個月才到,無法正常過日子;太太為了讓蔣小偉上班時間不必奔波著去辦一些雜務,再買了一部二手車。
但生活上,他們真的是很節省。
周鈺清秀的臉上,連唇膏都不塗;一件簡單的襯衫、一條牛仔褲,還是典型的留學生太太打扮。到麥當勞用餐時,周鈺從身上的腰包裡掏出一張折價券。生活雖然節儉,他們卻沒有那些煩惱。如何善用台灣有限的薪水,把錢花在刀口上,可能是歸國學人要面對的另一個課題吧。
採訪至今,陳雅玲仍忘不了蔣姊姊曾說過在她皮夾裡,永遠放了一疊弟弟的名片,只要有機會,她就會掏出來告訴人家,「他是我弟弟,在工研院工作」。而耄耋之齡的蔣爸爸在提到這個兒子時,連說了好幾次:「蔣小偉這條路走對了。」
我們也衷心祝福這一家人,回台灣後找到真正的歸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