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九九五年前,台灣始終以「自行車王國」傲視全球,直至今日,台商企業仍執全球自行車生產之牛耳,只是隨著經濟起飛,汽車、摩托車大量進佔街頭,台灣人似乎忘了騎乘鐵馬的悠遊歲月。近幾年,在能源耗竭、溫室效應等環保議題的衝擊下,許多民眾決定一改以往貪求舒適迅捷的慣性,他們重拾單車這項老玩意,不管上班通勤、假日休閒,悠閒緩慢或者奮力往前,一踩一踏間,都是在為地球盡心力。
曾被資本主義體制視為落後的單車,現搖身一變,竟成為維護環境的新趨勢。難怪有人說,單車加上大眾運輸,將是未來城市交通的主流了。
十月,是島上最舒適的季節。騎上單車,那股收放自如的自在與舒暢,加上迎面而來的舒爽涼風徐徐吹送,可是都市生活裡最難得的輕鬆享受。
只是騎單車,對現代人來說,恐怕只是孩童時代同伴出遊,或學生生活通勤的遙遠回憶。伴隨年紀增長,文明進步的延伸,代步工具的多樣化,單車逐漸被人們所遺忘。
儘管如此,在環保及儉樸風的帶動下,近年開始有一小群返璞歸真的人們,不畏渾濁的空氣,騎著單車在城市裡遨遊,將單車視為重要交通工具,企圖於車水馬龍的雜亂中尋求健康清新。
曾任攝影工作,兩年前開始以單車代步的薛繼光,就是單車通勤的支持者,他常跨上鐵馬,從木柵家中直奔北市鬧區進行採訪。只是單車之於他,又有了不同的心情:「只要一騎上單車,就會不自覺想起就讀嘉義高中時的年少輕狂,故鄉的遠山白雲歷歷在目。」在城市打滾多年,對家鄉的記憶懷念,他緩緩地說︰「只有騎上單車才找得回來......。」

全國第一個「市區型」的單車道路就在台北市信義計畫區的黃金路段啟用。
年輕人比較適合騎乘
今年三十一歲,目前正準備外交官考試的裴凡強,一年半前加入單車通勤族的行列。已擁有汽車的他,不願再購置摩托車增加負擔,但考量汽車在台北市的諸多不便,又生性不喜等候公車,最後選擇了單車作為短程的交通工具。
裴凡強之前在雜誌社擔任文編,公司位在松江路,距離復興南路的住家不遠,單車成為最好的代步工具,他喜歡一出門就可以上路的感覺,單車不但機動性高又能當作運動,一舉兩得。
一年半來,無可避免的,裴凡強也遭遇到許多單車族心中的痛──愛車被偷過兩次,一次車身猶在,車輪被拿走,另一次是自己粗心沒鎖好。即便慘痛經驗不斷,單車對他而言,魅力依舊不減。
「若想以單車作為通勤工具,『安全』問題變得很重要,」他說,台北市的大型公車向來鴨霸,靠近慢車道站牌時也不緩慢減速,尤其都市步調快,單車族人數又少,在自行車道設置不足,開車族又不肯禮讓的情況下,還是年 握H比較適合騎乘,至少遇到緊急狀況時,臨場反應較快。

插圖。
第一個「市區型」的單車道路
集結「環保、運動、休閒」等三大誘因,該是單車愛好者樂此不疲的原因。去年底,全國第一個「市區型」的單車道路網開始啟用,地點就選在台北市信義計畫區的黃金路段。
攤開地圖,台北市大部分舊城區都是車流量大而車道壅塞,因此只有在新興開發的地區才能如此大刀闊斧,規劃專屬自行車道。
負責該案的市府交通局交工處規劃科股長梁郭國指出,信義計畫區腹地廣大,整條自行車道沿著市區兩旁的「綠帶」空間設計,貫穿松高路、松智路、松仁路和松德路等路段,全長共十•五公里。民眾行經於此,可以在綠蔭下騎乘單車兜風。另外,在信義區較寬廣的人行道上也設有自行車道,沿途還可經過新光三越、華納威秀影城以及台北市政府。
為考量腳踏車騎士和行人共用道路的安全,信義區自行車道鋪面均經過特殊處理,像松智路段便採仿岩面地磚以增加磨擦力,避免單車騎乘速度過快撞傷行人,而且這些地磚還可以提高排水效果,避免輪胎打滑或行經積水路段濺起水花。
年初完成的自行車道,配合周末時段開放自行車上捷運第一節車廂的政策,更方便單車休閒族遠行。而未來能否成為上班族的通勤路線,梁郭國也很樂觀。就他實地探訪,捷運周邊的腳踏車停放格經常一位難求,顯示單車人口提升,使用度也相對拉高。
由知名單車品牌捷安特所成立的「捷安特體育基金會」,這些年來轉型為「自行車新文化基金會」,長期致力於舉辦各種單車活動,並先後為台北縣市的河濱公園規劃了自行車道,讓民眾能先從休閒活動開始接觸單車,進而再引入市區內,從休閒工具轉為交通工具。
從事單車推廣多年,「自行車新文化基金會」執行長簡進勳心目中一直有個願景,就是讓單車人口在台灣日益增加,如此一來,便能把造成市容擁擠雜亂的摩托車趕出去了。
他指出,歐洲、日本等國對單車的使用密度非常高,甚至像日本警察也都以單車作為巡邏工具,騎單車已是世界趨勢。他認為,從一九九七年環保署將各地的空污費,挪為建設都會區自行車道以改善交通後,體委會也撥款補助休憩型自行車道的設置,台灣單車的活動人口就明顯激增,以台北縣市每個月五萬人次在河濱公園自行車道的參與度來看,單車風潮已在台灣慢慢開展起來。

除了方便、無污染、健康的特性,單車還可以提供我們用全新的視野來看風景。
他山之石
雖然台灣一直是有名的「單車王國」,單車製造技術一流,但很多歐洲國家卻在環保理念引發的交通革命中,發展成「單車天堂」,令台灣單車族嚮往不已。歐州國家的自行車道設計非常完善,即便在號稱「汽車大國」的德國,單車仍是許多人的最愛,曾在世界各國遊歷拍照的藝術工作者紀國章,對於德國一半以上道路都設有自行車道,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對於鄰近的荷蘭人來說,單車也是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人手一部,甚至因應不同需求,同時擁有兩輛以上單車也是家常便飯。
歐洲人將單車融入生活,減輕了環境的負擔,對身體也有絕妙益處。根據丹麥科學家在西元二千年所發表的研究報告指出,每天騎乘單車上班的人,罹患重病或過早死亡的機率只有一般人的一半。這項研究進行了三十年,結果顯示︰愈是用力踩單車踏板,健康情況愈佳,即使每天只騎十五分鐘,也可顯著改善健康。
單車人口多,基本交通設施和標誌自然做得好,全國面積不過四萬一千平方公里的荷蘭,單車專用道在大城小鎮中蛛網密布,總長竟達到一萬七千公里之多,相較起來,台灣在自行車周邊設施規劃上,顯得薄弱許多。
簡進勳舉例,國外單車騎士習慣自己設計路線,從住家附近開始,一路尋幽訪勝。然而反觀國內,儘管很多社區的設備堪稱完善豪華,但竟沒有規劃出一條社區內的自行車道,他大呼可惜。另外,大安森林公園不准單車進入,甚至一些國小校園也有此規,而為了學生安全,台北市許多國中甚至規定學生不准騎單車上學,讓他深感不解。
國內知名「長鬃山羊單車俱樂部」的領隊周盟桂,則以自己多年來的經驗表示,政府如果真有心要鼓勵單車通勤,市區內的自行車道動線應該要比照公車路線分布,完整設置才是。

為了不讓「單車失竊記」頻繁上演,小心保護你的愛車是很重要的。
單車休閒風蔓延
在捷安特單車風行的極盛時代,喜愛迎風追逐暢快自然的何麗卿便在那兒擔任企劃工作,之後與單車結下了不解之緣。
如今身為「中華民國自行車騎士協會」秘書長的她,幾乎踏遍全台各地的自行車道。她發現,陽光豔豔的南台灣自行車道反而使用率最低,推究原因,或許是缺乏媒體有力的報導,民眾渾然不知有這樣的設施;也或許天氣炎熱,頂著大太陽騎車確實不是件浪漫的事,因此即便是短程距離,南部人還是習慣使用摩托車代步。以致於沿著高屏溪畔迤邐延伸的自行車道,幾乎快被兩岸的雜草所掩蓋了。
至於讓何麗卿稱許有加的,莫過於台灣自行車道開山始祖,位於台東縣的「關山環鎮車道」了。當地得天獨厚的地理環境,使得被群山圍繞的關山鎮絕美如仙境,也讓自行車道發展起來如虎添翼。
她記得一九九三年,捷安特準備要進駐關山設點時,曾經猶豫再三,深怕關山人煙稀少,空有自行車道卻沒有騎乘者,但事實證明當初的決策是對的。
從一開始只預備四十輛單車出租給遊客的單點起家,至今當地有三千多輛的成長量,市場反應了需求,也讓關山這個小鎮一躍成為全台最健康的鄉鎮。
北台灣部分,今年夏天,台北縣坪林鄉的自行車道也上路了。沿現有產業道路周邊設置的自行車道相繼完工,並準備結合當地特殊的茶產業,融合成一個大自然博物館,朝生態觀光之路邁進。
何麗卿參與了坪林鄉自行車的活動規劃,她呼籲車友們:「若是騎膩了一路平坦的大台北河濱公園自行車道,不妨給自己一些刺激。坪林鄉山水相映,二•五公里的車道上,一邊是山,另一邊是谷,遠處還有『狀元山』之稱的筆架山,路途平坦中稍有坡度,體力好的,甚至可再往上騎至森林自行車道,保證騎完後暢快淋漓,大呼過癮。」
何麗卿也提到,很多人認為女性受限於生理,不太適合騎乘單車,其實單車的速度可以控制,是一項很有彈性的運動,她自己就經常夥同三、五女性好友,假日裡相偕騎車。
記得一回,她和朋友兩人從新店往烏來方向前進,準備一路到福山去,路途中見一男子開著休旅車,車後還架著一輛單車。沒想到,何麗卿和友人抵達烏來時,那位男生才剛停好車、正準備卸下單車開始騎乘,那男生見到這兩名身手矯健的可敬女子,不禁對她們豎起了大姆指。這段趣事讓何麗卿如今講來依舊眉飛色舞,頗有痛快之感。

一小群人在環保及儉樸風潮下,不畏混濁空氣,企圖於車水馬龍中尋求健康清新。
現代冒險國
國內單車風氣漸漸打開的同時,全國各地也相繼成立了自行車俱樂部,不僅隊員間呼朋引伴,不同俱樂部間還會互通消息,甚至拚場競技。
在高雄起家,成立五年多的「長鬃山羊單車俱樂部」便是圈內知名車隊之一,為南部的單車同好提供了一處交流天地。
這群因愛好單車進而組織起車隊者,絕大多數都是在車店裡認識的玩家。長鬃山羊領隊周盟桂說,國內類似的單車俱樂部約上百個,各家走的路線絕不重覆,而長鬃山羊的成員清一色為男性,從單純的騎乘進級到山林越野,再往極限運動靠攏,單車已成為生活中的一大重心。
帶車隊出去,阿桂相當注意安全,他自豪的說,長鬃山羊可是目前全台灣唯一嚴格要求成員一定要戴安全帽的俱樂部。除自組俱樂部,阿桂每天從鳳山騎到高雄上班,十公里的路程只要半小時即可到達。他細數單車好處說,單車速度隨著心情可快可慢,全都操之在己;出外旅行時,若是開車,經常淪為走馬看花,倘若騎單車便不同了,跨著鐵馬信步悠遊,可以深刻的貼近當地人文地理。
一心提倡單車運動的阿桂語重心長地說:「光看台東關山那樣小的地方,鎮公所只花了少許的錢,就創造了如此大的影響和收益,很值得大家深思借鏡。」
而借地利之便,他最愛的莫過於騎著單車來遊台南府城了。街道巷弄間,處處充滿歷史的痕跡;此外,他大力推薦唯有騎車到白河看蓮花,才能看到最大、最美的蓮田,至於南投集集的綠色隧道,深入其中,充分感受自然悠閒的舒服暢快,也是騎乘的一大享受。
「相信只要肯用心,憑藉著單車方便、無污染、健康的特性,人們一定會發現它的好處,並且願意使用它成為在城市內的交通工具;而單車正可以讓我們用一個不一樣的視野與速度,來看這個世界,」阿桂說。

九十三年九月十九的「國際無車日」,由我國研發的太陽能車開道,率領四千輛單車從台北市府廣場出發到西門町,讓鐵馬騎士享受暢所無阻的樂趣。
擺脫自行車通勤的五大疑慮
市區危險
Q:在交通繁忙的尖峰時段騎單車並不安全?
A:將市區的地圖攤開,再由家中到公司的兩點之間,找出交通流量較少的道路、替代道路或較安靜的小路,也許路途較遠但是比較安全。若被迫和汽車、摩托車共用道路時,必須在騎乘動作上表現出很篤定自信的樣子,並讓其他駕駛人清楚的看到你的企圖,尤其在左彎時,應該使用兩段式待轉。
單車偷竊
Q:有沒有安全的地方可以放置單車?
A:大樓或辦公室中有一些角落可以運用,使用U型鎖和一個不會移動的固定物鎖在一起,或在走路能到達的地方寄放。
睡眠減少
Q:必須早起騎單車上班,有一點痛苦?
A:單車速度慢,但開車同樣會塞車,還要煞費苦心找停車位,所需的通勤時間其實差不多。此外,有經驗的人都知道,一點點多餘的睡眠時間,抵不上騎車運動後的精神振奮,因為細胞吸足了晨光中的氧氣,會使你一天的工作更有效率;下班後騎騎車、放空腦袋,紓解疲勞,睡眠品質也會更好。
天氣狀況
Q:我不喜歡在冷天或者下雨天騎單車?
A:改變一下思考角度,假如一年中有半年是天氣暖和的,你便有機會節省更多的汽油、車錢,身體也會變得更健康,還可以省去許多雨天塞車的煩躁。而且有一件事是可以肯定的,外面的天氣從不像你從家中或辦公室的窗戶所看見的那麼糟。
距離太遠
Q:我的通勤騎乘距離太遠了?
A:路程遙遠,超過體力負荷的話,不妨用其他交通工具接駁,先搭乘一段公車或捷運,再騎單車至辦公室,一樣可以使用單車通勤。
(楊千慧整理資料來源:自行車新文化基金會)

全國第一個「市區型」的單車道路就在台北市信義計畫區的黃金路段啟用。
單車族安全原則
◎一定要戴「安全帽」,確保頭部安全。若不願意戴安全帽,至少要安裝車尾燈。遇有人行道的地方,不妨多加利用。
◎騎乘時保持車身靠右,儘量直線前進,不要隨意變換車道。
◎單車前面須裝置白色車燈,後面則須有紅色的閃燈或反射鏡,提醒後方車輛注意。
◎注意停在路旁正要發動的車子,小心車陣中間走出來的行人。
◎單車,顧名思義是一個人騎的車子,為安全起見,不要載人、載運妨礙自己或他人視線之物品。
◎如遇交通狀況不佳或道路舖面路況不佳時,須下車牽單車步行通過。(楊千慧整理)

除了方便、無污染、健康的特性,單車還可以提供我們用全新的視野來看風景。

大台北地區單車路線地點

九十三年九月十九的「國際無車日」,由我國研發的太陽能車開道,率領四千輛單車從台北市府廣場出發到西門町,讓鐵馬騎士享受暢所無阻的樂趣。

德國以生產高價汽車聞名,但自行車仍是他們的最愛,境內一半以上道路皆設有自行車道。

插圖(底圖)

開車外出遊玩,經常淪為走馬看花,倘若騎乘單車,便可深刻的貼近當地人文。

全國第一個「市區型」的單車道路就在台北市信義計畫區的黃金路段啟用。

插圖。

開車外出遊玩,經常淪為走馬看花,倘若騎乘單車,便可深刻的貼近當地人文。

大台北地區單車路線地點

大台北地區單車路線地點

插圖(底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