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諸多省立醫院中,桃園醫院顯然年輕資淺——它成立僅三年。然而,短短三年間,它在醫療、研究、教學各方面齊頭並進,且表現優異。此外,它還積極協助縣內開業醫師進修,支援地方衛生所的醫療作業,並辦理偏遠地區巡迴醫療服務……,為泰半積弱不振的地方醫院,建立了新形象。
中華民國的醫療水準,隨著國家的進步與工商業的繁榮而年有精進。醫學院的師生與各醫療單位的醫事人員,亦在研習與診療方面各自盡心獻力,成為醫療界不斷發展、進步的主力與保證。
教育部與行政院衛生署,為鼓勵各醫院不斷努力求進,並給予適當的評價,從四年前開始辦理一項評鑑制度,全國各醫院每年都可提出申請,要求評鑑。評鑑結果共分三個等級,向全國公佈。本刊在醫院系列報導中,曾介紹過臺大、三總、榮總、高醫,就是國內四所經評定為一級教學醫院的優秀醫學中心,它們無論在醫療、研究或教學上都有優異的表現,貢獻頗大。此外,馬偕醫院、長庚醫院雖具備同樣的規模和水準,院內也經常進行教學與研究,為各醫學院學生提供實習與研究的機會,並訓練住院醫師與專科醫師,但由於沒有直屬醫學院,因此被評鑑為準一級教學醫院。

2:桃園醫院定期利用候診時間,對病人和家屬實施衛生教育。這是婦產科前有關家庭計畫的解說。(歐陽芷汀)
努力拉近大都市與鄉村的醫療水準
上述這些優異的醫學中心,除高醫附設醫院在高雄市外,其餘全集中在首善之區——臺北市。很顯然地,我國也像許多開發國家曾經走過的路一樣——醫療設施分佈不均,總是先在都市中充分發展,而鄉鎮居民的醫療照顧顯得不足。先進國家曾經過相當的努力,把城市與鄉村的醫療水準拉近,使醫療設施與人員分佈均勻;我國也正在這條路上努力推進。
以臺北市而言,居民知識水準與經濟環境較佳,對醫療保健相當重視,在這方面捨得花錢,也花得起錢,因此在自然的供求關係發展下,臺北市的公私立大小醫院數目可觀,醫師人數多,平均素質也高,醫療設備齊全而現代化……,也就是說,臺北市民能得到極方便且夠水準的醫療照顧。相形之下,偏遠地區居民就沒有這種福氣了。
造成這個現象的原因很多,其中最大的原因,就是醫師不願下鄉。由於我國醫事法規對醫師執業地區無任何限制,因此絕大多數的醫師都集中在大都市。探究醫師不肯下鄉的原因,在於:與外界溝通較難、文化刺激較少、缺乏觀摩與研究的環境、病例較少及子女教育問題等。此外,就現實觀點來看,鄉民保健常識不足,對醫療照顧的要求也不高;又因交通比較不便,求醫問診的比率比都市居民低,自然影響醫師收益。而最重要的癥結,恐怕是離開醫學中心遠,研究、上進的機會就少,難免與日新月異的醫學知識、技術脫節,且因此不能在競爭激烈的同行間證明自己,……這些都是許多醫師對下鄉行醫望之卻步的主因。
我政府始終關心地方民眾的醫療保健問題,撥付可觀經費,在地方上設立各級醫院與衛生所,但因常鬧醫師荒,或是醫師素質不夠水準,使得各地的省、縣立醫院醫療設施使用率偏低,病患對之信心不足,患重病時都要往都市的大醫院送,醫院因此營運不佳,也造成醫療設施的浪費。如此形成一種惡性循環,地方醫院往往欲振乏力。

圖3:由於桃醫聲譽極佳,等候掛號的人群經常將一樓大廳擠得水洩不通。(歐陽芷汀)
地方醫院力圖振作
如何打破目前醫療分佈不均的情況,建立合理健全的醫療網與醫教網,使全臺各地的民眾都能便捷地享受高水準的醫療服務,是政府與民間一致注目的問題。我政府多年來不斷研擬各種可行之法,試圖予以改進,如今已漸有成果。一些地方醫院在政府的支持和輔助下奮發圖強,頗有可觀之處,省立桃園醫院即是其中顯著的例子。
早在七、八年前,臺灣省政府即已嘗試與醫學中心建教合作,藉此提高地方上省立醫院醫療服務的品質,臺大醫學院就曾與臺中、臺南的省立醫院合作。但由於彼此相隔太遠,人力調度也有困難,效果並不彰顯。
民國六十八年,省府又斥資在桃園設立一所省立醫院,聘臺大外科教授李俊仁為院長,期許他為地方醫療有所創建。李院長未負眾望,在短短三年之內,為省立醫院塑造了新形象。

圖4:桃園一帶車禍與工業傷害病例較多,急診室顯得十分重要,圖為急診室作業的情形。(歐陽芷汀)
桃醫改變了民眾對地方醫院的印象
縱貫公路旁,大約在距桃園、中壢各五公里的中間點上,聳立著省立桃園綜合醫院的六層醫療大樓。大樓前廣場上,排列著十分壯觀的摩托車陣,與臺北市大醫院前的轎車陣有所不同。走進診療大樓,即可看到大廳中擠滿了等候掛號與門診的人群。「人滿為患」,或許是不合理現象,但也足以說明這所醫院的信譽和當地居民對它信賴的程度。
目前,省立桃園醫院共有五百張病床,員工近六百人。設有內、外、婦、兒、眼、牙、耳鼻咽喉、皮膚、泌尿、骨、放射線、復健、神經精神、實驗診斷、高年科共十五科別,以及急診、藥劑、護理、總務、社會服務、病歷、主計、人事八室。編制不大,人員不多,空間也不太夠用,但近三年來,桃園醫院的收入盈餘,佔全省廿餘所省立醫院總和的四分之一,並且在今年教育部所作全國醫院評鑑中,評定為所有省立醫院中唯一的「準一級教學醫院」。
桃醫不但發揮了頗具水準的醫療、研究、教育多方面的功能,並能積極輔助當地開業醫師進修、接受再教育,訓練家庭醫師支援鄉鎮衛生所,並辦理巡迴醫療服務以照顧偏遠地區居民……,它在三年之內,儼然成為一所稱職的地方醫療中心。美國在華醫學促進委員會執行秘書約翰.華特在參觀桃醫後,特地撰文稱許這所在短期內崛起的醫院是「桃園奇蹟」。

圖5:耳鼻喉科的醫師正在為病人作聽力檢查。(歐陽芷汀)
本著熱忱、幹勁與強烈的使命感
過去省立醫院在地方上始終難成「氣候」,一般多歸因於地域、經費、人力的限制,以致設備不佳、醫事人員不足,使病患望之卻步,而桃醫何以能突破這些問題,在短期內脫穎而出?
「憑著一股使命感,和外科醫師的自信心,我下定決心全力以赴,必要治好省立醫院的沉痾!」桃醫院長李俊仁說。
地方醫院的醫療設備無法與臺北的一級教學醫院相比,經費也少得多;但他以為,一個地方醫院的成功,軟體部分更重要。換句話說,一套完善的制度,一群有熱忱、有抱負、且敬業樂群的工作人員,必能造就一番局面。
李院長是臺大醫學院的外科教授,三年前應省府之邀接掌桃醫時,得到臺大醫學院及醫院的全力支持,建立一套全面性的交流服務制度。在這種建教合作的關係下,臺大醫學院教授、副教授、講師,以及臺大醫院的醫師,定期到桃醫演講、座談、教學與門診。臺大醫學院七年級全體學生也輪流到桃醫實習。此外,桃醫醫護人員更定期前往臺大受訓,務期做到徹底的學、術交流。

圖6:這是實驗診斷科的接續性多管道生化自動分析儀。(歐陽芷汀)
經由深具團體所需特質的主管造成風氣
同時,李院長還力邀八位臺大醫學院的年輕主治醫師,說服他們「下鄉」服務,擔任桃園醫院各科主任,為地方醫療貢獻心力。
「任何一個團體要成功,一定要有一些深具這個團體所需特質的核心人物。」李院長說:「我希望桃醫的核心人物除有優秀的醫術之外,還要有熱誠奉獻的幹勁,來帶動整體醫療作業,真正為地方醫療扎根。」
事實上,有心爭逐名利的醫生,自不願到地方服務;而願意前來行醫者,心中都會有一份付出的熱忱。小兒科主任黃焜璋回想當初抉擇的心情說:「過去常聽人說,淡水河以南,醫療水準與北部有天壤之別。我當初也很猶豫,深怕被『放鴿子』,就此與尖端醫療科技脫節。後來跟臺大醫院院長楊思標長談了一次,他保證臺大將全力支援,並且我在臺大的講師職可予保留,我們不必有脫節的顧慮,因此我來了。當年在臺大看門診時,常會碰到一些外縣市送來誤診或被耽誤的病人,心中難免為之不平,今天我到地方上來服務,多少可為地方民眾盡份心意。」

圖7:小兒科病房中,由台大醫院前來交流服務的護士正指導桃醫的護士。(歐陽芷汀)
走出個人鑽研領域,接受整體磨練
復健科主任黃美涓是一位虔誠的基督徒,在臺大受過完整的專科醫師訓練後,應邀「下鄉」,她說:「在大醫院裡,對專業知識與技術的充實,實受益良多;到地方上可以獨當一面,兼管行政業務,能使人得到更多的磨練,整體上可以加速成長、成熟。這種新的挑戰對我頗富吸引力。」黃主任到桃醫服務後,桃園一帶需作復健醫療的病患,可就近得到診療,不必再抱著行動不便之身,往來奔波。
這些年輕、熱誠的醫師,懷抱著理想與幹勁到地方服務,自然有著吃苦、受累的決心,但是,過去他們在規模、制度、信譽均已建立的臺大醫院服務,到桃醫來,一切得從頭開始,他們體驗了「白手起家」的辛苦。
「舉例來說,診療大樓完工後,因乏人管理,無水無電,地下室又積水,全院且只有兩線電話,與外界聯絡不便」,黃主任回憶當年:「我們只有一切親自動手,掃地、拖地、搬運重物……,大家都做得腰酸背痛,就這樣一步步整理出一點局面來。」
當時,院長深怕草創時期的苦況,會令這些好不容易給說動下鄉服務的年輕醫師「臨陣脫逃」,因此在三個月內就匆匆開業,試圖「造成事實」,使院中人員因必須面對工作而無暇猶疑。

圖1:嬰兒加護病房中的急救檯,可以測定新生兒的心電圖、體溫、呼吸,具多重功能。(歐陽芷汀)
草創初期,一切親自動手
初開業時,自然一切因陋就簡,但這些醫師都出自臺大,而臺大醫院在本省民眾心中實有相當的權威性與號召力,因此頭一天就湧進三百多個病患。果然大家在忙碌的工作中,也就忘了主任得身兼「工友」的不便。當時外科醫師開刀,甚至是自己推病人進開刀房。然而世間事都是自助而後有人助、天助,桃醫上上下下不計代價的克難努力,大家有目共睹,漸漸建立了口碑與信譽,此後衛生署核撥的經費一年年寬裕,臺大醫院的支援也更見積極。
這段往事,時日漸久之後,成為一種甜蜜、驕傲的話題,桃醫工作人員在轉述之餘,都認同這種精神,並以為是他們優良、光榮的傳統。
「觀念影響態度,態度影響行為」,李院長說:「我一開始就灌輸大家一個明確的觀念——桃醫工作人員都是熱誠奉獻、不計代價的,上下一條心要為地方醫療立下一個里程碑。我們的房舍、設備、人員編制或許不足,但要以愛心、耐心、決心和毅力去補足。後進人員很自然地融入這種服務的風氣之中,這是我們桃醫最大的本錢!」

圖2:洗腎中心的病人正在接受洗腎。(歐陽芷汀)
留住醫師得花腦筋
近年來,投資大、規模大、設備現代化的新穎私立醫院一一出現,他們為了在短期內取信於社會大眾,多不惜以鉅額高薪向公立醫院挖角,使得地方醫院延攬醫師格外困難,而桃醫仍能留得住醫師,其中自有原因。
「以服務、奉獻相號召,固然是我們的傳統,但一味要求醫師付出而不顧慮他們實際的需求和前途的發展,也未免不盡人情。簡單地說,地方醫院所能提供的待遇較差,而醫療設備與研究環境也比不上大醫學中心;年輕醫師在成家、生子之後,對物質的需求會漸漸增加,對於自己能否在醫界漸漸成熟、建立權威,一般也會愈來愈在意。要使地方醫師的待遇理想,能不與最新醫技脫節,且因身為一個地方醫師而能產生價值感……,這其間還有相當長的路要走。在現實環境未能使地方醫師肯不計犧牲、充分認同工作崗位的情況下,我必須為年輕醫師安排研究、進修的環境,以免他們在每日辛勤的診療服務下,無法求取進步。屆時如果地方醫師的精神與物質收入仍與都市相差太遠,他們豈不是犧牲太大,而我不就是耽誤他們了嗎?」因此李院長對安排院內醫師的研究與進修活動非常重視,竭盡全力在推動。
因為與臺大有建教合作關係,李院長一開始就將臺大討論、研究的風氣具體而微地帶到桃醫,舉凡各科晨會、學術演講、雜誌討論會……,都嚴格執行。桃醫每月固定二次邀請國內一級醫院的專家前來作學術演講,臺大教授也定期前來主持各類病例、病理討論會,並作回診服務和教學。此外,在桃醫與臺大的交流制度下,桃醫不斷派員到臺大受訓,因此桃醫工作人員所受的教學、研究與臨床訓練,可說具有臺大的水準。

圖3.4:桃園醫院無論醫師、護士都經常舉行討論會,以不斷追求進步。(歐陽芷汀)
與臺大作充分的學、術交流
李院長也規定桃醫主治醫師以上的人員,在診療之餘,必須提出小型專題研究。「我們這兒的醫師比較年輕,醫術的訓練雖很完整,但研究經驗多半不充足,因此我們將主治醫師以上人員分為三組,三個月開一次研究報告會議,讓醫師就研究實況分別報告進度、阻礙或心得,由我和副院長指導和講評。」李院長表示,這一方面可為他們向省府爭取一些研究獎助金,略增經濟上的收益;一方面督促大家進修,免去到處兼差以致分心的可能;同時,醫師們也會在研究活動中得到成就感,醫院的研究風氣就自然形成了。三年來,桃醫已提出論文一百多篇,公開發表的,則有五十餘篇。
此外,桃醫每年還由衛生署撥款,選送四名醫師出國進修,目前已有三位學成歸國,帶著最新的觀念和知識,重新投入桃醫的醫療行列。

圖3.4:桃園醫院無論醫師、護士都經常舉行討論會,以不斷追求進步。(歐陽芷汀)
腳踏實地,發展特長
「在平凡中建立特色」是李院長一直強調的,他解釋道:「所謂平凡,就是腳踏實地,不虛飾浮誇;而一個醫院要想在短期內取信於人,就必須建立特色,特長一旦建立且被信賴,同仁工作自然起勁,也就能帶動整體的進步。」
在這個原則下,桃醫每一科都有它專攻的特長,比如內科的糖尿病、胃腸疾病,婦產科的不孕症,眼科的人工水晶體移植,骨科的脊椎手術,小兒科的黃疸治療等。其中最負盛名的,要屬外科的腎臟移植手術。桃醫是目前唯一能實施這項手術的地方級醫院。
民國五十七年,國內醫學界最熱門的新聞,是臺大醫院完成我國醫學史上第一次「換腎」手術,當時這項手術便由現任桃醫院長的李俊仁主刀。他在出任桃醫院長後,便將他在臺大醫院換腎的全套作業方式「移植」到此,並且設立設備在國內數一數二的「免疫研究室」,請專人負責在腎臟或骨髓移植前,作接受移植者與捐出器臟者間的組織配合試驗及免疫反應。
目前桃醫所作的換腎手術已遠近馳名,至今已為八十多人完成換腎手術,病患除來自全臺各地,還包括印尼、馬來西亞、香港、菲律賓、新加坡等地。而換腎後一年以上的存活率,血親移植者達85%以上,非血親移植者也有50%左右。

圖5:來自馬來西亞的換腎病人(右起第二人),手術後恢復頗佳,圖為他在室外與護士談天。(歐陽芷汀)
外科病例較多,急診室忙碌非常
桃醫的各科特色,有的由個人專長發展而成,也有的是因應地域需求而訂定。李院長說:「桃園離臺北不遠,都市化的程度也相當高,並無明顯的地域性疾病。但由於桃醫位於縱貫路旁,附近又工廠林立,車禍和工業傷害病例很多。我們因此特別注重急診室和加護病房,以最高的效率和品質來救治重傷害患者,使他們不必因遠送臺北而有所延誤。除必須有的設施和精密儀器,在人力調配上,也儘可能增加值班員額,使急診病患得到更多的照顧。」目前桃醫急診處每天平均接收人數高達一百多人次,與臺大不相上下,可見當地居民對它信賴的程度。
除工廠作業易生職業傷害外,由於工廠機器的噪音大,工人不但得日復一日地忍受噪音,領班還得在機器隆隆聲中提高嗓門說話,長期下來,就發生不少耳鼻喉方面的疾病。桃醫耳鼻喉科特別設置聽性腦幹反應檢查的設備,並專長診治聲帶蹼與聲帶瘜肉。此外,桃園附近有不少客家人聚居,而客家男人的血紅素中多缺乏G-6P.D.,導致新生兒易得黃疸或溶血症,如不及時救治,死亡率高達3/4。因此桃醫也特別重視新生兒加護,購置換血台、保溫箱、呼吸器、心電圖、膽紅素測定器……等設備,專門接收院內及桃園各開業診所轉來的黃疸、敗血、呼吸窘迫或早產……等危急新生兒,治癒率在75%以上。而治癒存活的病嬰,如果可能導致運動或智能的後遺症,亦可就近轉送長於小兒復健的復健科治療。

圖6:巡迴醫療車,定期到偏僻的鄉間為鄉民服務,它多半停在廟口或市集中心。(歐陽芷汀)
實施半開放指定醫師制度
除本身醫師陣容外,桃醫分科細密的特別門診時間,經常有臺大著名的專科醫師前來回診,這也使得桃醫的醫療水準和服務品質聲譽更佳。
桃醫也是唯一實施「半開放指定醫師制度」的省立醫院,病患只要付給一定數額的指定醫師費用,就可依個人意願,選擇院內主治醫師級以上的醫師,或與桃醫有合作關係的臺大醫師,以及桃園縣內被桃醫醫療小組認可的開業醫師負責診治。
有人以為這個制度意謂著變相加價,李院長解釋:「我們訂有合理的收費標準,比如生產只要多付一千(主治醫師)到一千五百元(主任),一般外科手術一千五到二千元,此費用絕不算高。而施行這個制度有幾個好處:對病人而言,不必奔波臺北,就有機會指定臺大醫師為他診治;對桃醫被指定的醫師而言,可以增加信心和收益;對醫院而言,可抽他們收入的40%,供院方作為醫學研究和聘請專家來院指導的費用;對本地開業醫師而言,更能彌補私人診所設備之不足,利用我們院內種種精密儀器和設備,為病患做完善的醫療服務。」

圖7:鄉民們排隊在醫療車前領藥。(歐陽芷汀)
「轉介制度」協助開業醫師提高醫療品質
地方上出現一所設備優良、醫術高明、收費低廉的公立醫院,自然是地方民眾的福祉。但對原本可能擁有眾多病患的當地開業診所而言,卻可能認為是「強敵壓境」,造成一種威脅。而類似指定醫師制度的做法,就是桃醫希望不「與民爭利」,從而更協助提高私人診所的醫療服務水準,此外,桃醫也為地方開業醫師提供許多進修的機會。
桃醫門診一向人滿為患,有些人甚至凌晨三、四點就趕來排隊掛號,桃醫在深感榮幸之餘,也認為不合理,李院長說:「這是觀念問題,少數病人患感冒也想由內科主任診治,小切片手術希望由外科主任操刀,其實都沒有必要。我們常勸告本地病患,普通病症可就近找開業醫師診治,並不一定要早早趕來桃醫掛號;而且桃醫與各開業診所間訂有轉介制度,病人大可放心,一定可得到妥善的醫療照顧。」
桃醫是桃園所有開業診所的後送單位,各診所都備有轉介單,開業醫師一旦發現礙於設備或人力無法解決的病症,可轉介到桃醫;而桃醫在檢查、治療後,會在「回介單」上,將檢驗結果及醫治過程詳盡填妥,送回原診所。有時也請轉介醫師來院會診,一同動手術。「萬一有特殊病況,連桃醫的人力、設備也無法處理,我們會立刻轉送臺大醫院。」

圖1:李俊仁院長是一位資深外科醫師,深具信心與使命感,他是「桃園奇蹟」的主要締造者。(歐陽芷汀)
加強地方開業醫師的醫療品質
在轉介制度下,小醫院看小病,大醫院看大病,不但減少醫療設施的浪費,同時藉著回介單或面對面的溝通,可增加省立醫院與私人診所間的學、術交流,提高開業醫師的醫療品質。
醫學院學生在畢業、實習之後,如果選擇自行開業,在收入上可能不錯,但學、術的進步往往因「獨力作戰」而較為緩慢,對病患的醫療服務因此也較難提供保證。桃醫針對這個問題,擔負起對開業醫師進行再教育的任務。
副院長戴東原表示,透過桃園醫師公會的配合,桃醫經常為當地開業醫師舉辦短期訓練課程,比如:心電圖、眼底鏡的操作與視讀訓練等。而桃醫所有的學術演講、綜合病例討論會、外科病理討論會……等活動,也邀請當地開業醫師參加,使他們有機會吸收醫學新知,不致與最新的觀念、技術脫節。
今年二月份,桃醫還通過一項開放醫療儀器的辦法,決定開放部分醫療儀器,像腦部超音波、心臟超音波、內視鏡、各種血管造影等,提供開業醫師使用。如此一來,不但可為許多私人診所彌補第一線醫療網設備的不足,提昇他們醫療服務的水準,也可使政府為公立醫院設置的醫療儀器,發揮最大的功能。

圖2:副院長戴東原是台大醫院著名的糖尿病專家,為桃園醫院的研究、教學,貢獻許多心力。(歐陽芷汀)
訓練「家庭醫師」,支援基層醫療
做為一個地方上的醫療中心,除本身的醫療、教學、研究必須齊頭並進,對地方開業醫師負領導輔助之責外,也必須支援偏遠地區居民的醫療服務。
桃醫為加強鄉間的醫療服務,目前有兩位來自臺大醫院的家庭醫師科專任醫師,負責訓練七名陽明醫學院的公費畢業生,以因應鄉間的實際需要。
負責這項訓練的傅振宗醫師說:「在都市裡,一般人多具備相當的醫藥衛生常識,加上交通方便,大型醫院林立,病患很容易在分科細密的專科醫師中得到良好的醫療照顧。在鄉間則不然,偏遠的農村或漁村中,多數人缺乏醫藥衛生常識,即使他們千里迢迢到都市求診,面對分科細密的大醫院,也往往不知所從;掛錯科後不但浪費時間、體力,也延誤診治。而在偏遠地區,不可能擁有分科細密的醫院,在基層醫療單位中,鄉民需要的是能兼通內、外、婦、兒四科,且能具有轉介判斷力的『家庭科醫師』。」
目前這項訓練預計分兩年實施,第一年著重一般疾病的瞭解及處置,準家庭醫師輪流在內、外、婦、兒、精神科及急診處、病房實習,並吸取公共衛生和社區醫療的知識。第二年,他們將前往支援地方上的衛生所,在地方上實地作訪視、診療和研究,使他們能擔負起深入基層的地方醫療工作。

圖3:小兒科主任黃焜璋是桃醫「開國元老」之一,談起「白手起家」的往事,不免有份驕傲之情。(歐陽芷汀)
巡迴醫療車深受地方的信賴與歡迎
此外,桃醫每日出動一輛巡迴醫療車,由一名醫師、兩名護士,分赴桃園縣觀音、大園、新屋、蘆竹、大溪……等較偏遠的地區,作定期、定點的巡迴醫療服務。這項巡迴服務每週在鄉民聚集的廟口或市集中心定期舉辦,除一般疾病的問診及簡單的尿液、血液檢查外,車上並有閉路電視,順便作公共衛生常識的介紹。收費極其低廉,普受鄉民的信賴與歡迎。
為建立醫療網提供可行之途
三年來,桃醫發揮了地區醫療中心的功能,因此成為省立醫院的良好典範,及省府建立健全醫療網的理想模式。行政院科技顧問班納德博士就曾表示:臺灣建立健全完整的醫療網,「桃園模式」十分可行。
擁有科技顧問的肯定,加上在今年醫院評鑑中晉升為準一級教學醫院,桃醫顯得士氣更旺。目前,除六層診療大樓外,新建的七層急診大樓及許多最新採購的儀器設備,五月份將陸續啟用。桃醫正不斷擴大其功能,並加強服務的品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