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央研究院新科院長李遠哲最近曾說過,對希望返鄉發揮長才的海外華人而言,最大的顧慮是子女在國內的教育。
當此地的爸爸媽媽對學校統一式管理不盡贊同、對老師的權威態度有擔憂、對體罰痛恨,懷疑是不是要教孩子「適應」這個環境時,能做什麼呢?搬家、轉校、還是出國?
「毛毛蟲兒童哲學基金會」出面支持一群媽媽自己辦學,希望闢出另一條路。
學校應該是什麼樣子?有些家長的要求並不高,只要孩子快樂成長就好;大部分小朋友都會說,放學後沒有一大堆抄抄寫寫的功課才對;老師則說,學生不要那麼多。
理想與現實似乎永遠存在著差距;不過也就因為差距,才有刺激的動力。
四年前,強調「不打孩子、不罵孩子、不說負面話」的「森林小學」,才實施就受到不少家長支持。
四年後,一群希望找出其他教育管道的人,開始不同嘗試。要說不同嘛,角色也許是最大差異,她們是一群心疼孩子的媽媽們。
女兒是位乖寶寶的張淑貞指出,她的孩子對上學有很高期待,不料第一天上學,老師拿出一根棍子,問他們知不知道什麼是「竹筍炒肉絲」。晚飯餐桌上一盤竹筍炒肉絲嚇壞了她,問媽媽為什麼給她吃這個?
班上同學不乖,老師實行連坐制,罰全部小朋友下課不准去上廁所,讓她覺得不放心把孩子放在那裡。「六年的童年在其中,可能要付出一輩子代價」,張淑貞很擔心權威的教育方式讓孩子分不清對、錯,為什麼自己沒做錯,也要受罰。
這些孩子不是問題學生,從小在家和父母溝通、講理、民主慣了這一代,不太喜歡「適應」這個名詞。
創校媽媽之一張憲仁說,她四年級的兒子對學校就有很多疑問:為什麼上討論課只能有一個答案?為什麼東西忘了帶,跟同學借也不行,還要被罰站兩小時?為什麼要讓糾察隊監視小朋友的一舉一動……?
兒子覺得老師講的課他已經會了,於是看自己的書,老師無法忍受不聽課的學生,對媽媽說他「不夠專心」。「我不能同意這樣就是不專心,反而很好奇,老師在上課,孩子怎麼能專心看自己的書」,孩子在學校的確不快樂,「也許他就是堅持要按照他自己的方式長大吧」,張憲仁說。
「所有對教育的思考都是被逼出來的」,兒子六年小學就換了六所學校的李雅卿有更深的感觸。
大兒子二年級進了資優班,同學之間分數的競爭讓小小心靈產生隔閡,兒子由於成績優異,被排擠、欺負,開始痛恨上學。晚上睡覺惡夢連連,甚至一度想自殺。幾度轉校仍然揮不去那段陰影。
「我們做父母的覺得很委屈,對學校的教育方式有意見和老師溝通,還得小心翼翼,不能讓老師不高興」,一位媽媽說。
老師們常說班級太大,「對老師而言,這是個非常真實的理由」,李雅卿說,「我們也相信教育會變好,但是孩子一天天在長大,他們不能等」,她強調,把教育責任歸到老師、學校身上,絕對不盡公平,她們要爭取的是——父母教育權。
中國傳統有「易子而教」的想法,爸爸媽媽真的可以成功地扮演老師和父母的雙重角色?學校和家庭之間情境的轉換,會不會是困擾?
「這個疑慮我們時時放在心裡,希望自己不會被感情蒙蔽,重要的是有顆開放的心」,李雅卿說。
「森林小學」校長朱台翔以他們走過來的經驗說,他們曾經嘗試讓爸媽來說故事,但是很難說爸媽會不會對自己孩子特別照顧。「光是看孩子的眼神不一樣,小朋友就會有不同感受,但不論任何模式,只要視『差異為珍寶』的嘗試,對整體教育方向都會有刺激」,她肯定地說。
在家就學,其實有例可循。不少西方人選擇在家辦私塾,自己教育孩子。這個觀念聽來似乎很前衛,但根據美國新聞週刊指出,美國教育局曾經統計,全美四千九百萬名兒童中(5-18歲),有卅五萬學齡兒童是由父母在家教孩子,而且成績不錯。
這些爸媽的想法多半不外乎:公立學校的課程太枯燥,教材有文化上的偏見,考試太多,一班三十位學生太擁擠、妨礙學生個人發展等等。
在家就學,但也不適合所有人,至少家中成員要看對眼,父母也要有充分毅力。令美國教育學家擔心的是,一般父母有沒有足夠能力教導子女?而在家的孩子,總不能沒有朋友吧?為此,每州都設有一些由專家組成的諮商團體,隨時提供支援;也允許這些小孩加入當地小學的課外活動,讓他們參與團體。
而體制外的森林學校,在西方國家更有多年歷史。
全世界第一所森林小學一九一九年出現在德國,由教育學家魯道夫.史坦納創辦,不分性別、社會階層、國籍,只要一年級到十二年級的學生都可以入學。二次大戰之後,森小數量快速增加,目前德國境內共有一百四十四所森林學校。
史坦納學校最大的特色是,重視藝術和工藝教育,強調音樂、美術、雕塑、戲劇課程;他們的孩子很早就有機會自己動手做傢具、蓋房子、學習烹飪,或下田做農事。
學校主要財源來自家長捐助,舉凡財務、課程安排到對個別學生的教育,家長幾乎全程參與。由於史坦納的辦學成功,其他國家也起而效尤,加入森小行列,荷蘭、美國、英國、日本……,現在全世界大約有三百多所森林學校,因為辦學的人不同,每個學校也發展出不同特質。
台灣的這群媽媽如今也想辦所與眾不同的學校,這得由「毛毛蟲兒童哲學基金會」開始說起。七十九年創立的毛毛蟲基金會開設了兒童哲學的討論課程,經常都由媽媽帶著孩子來上課。有一次討論到「人,為什麼要上學?」孩子們對學校統一的教材、齊一的進度、打人的老師很有意見。
不滿帶回了家裡,孩子甚至用行動抗議、開始拒絕上學。大人除了無奈之外,開始想該怎麼辦呢?於是有人提議,如果孩子一定得上學,何不自己來辦?找來找去,終於有十個核心家庭有著一致想法。
十個核心家庭媽媽負責奔走,獨撐經濟大權的爸爸,必須忙著賺錢,「只剩下時間做夢,媽媽就去實現夢想」。
結合在家就學和森林小學特色的實驗教學,在國內似乎才正起步,這個讓父母有第三個選擇的小規模學校受到肯定,一月中舉行辦學說明會,吸引了上百位家長前來。但他們對課程安排、學費、師資、混齡教學也提出了疑問。
最嚴重的是學籍問題。像這樣由私人興辦的小學,究竟被不被承認?
由於憲法規定「人民有受國民教育之權利與義務」,國民教育法中並有「強迫入學條例」,因此拒絕上中小學的孩子,父母必須受罰。
四年前,森林小學的存在已經衝擊著「國家傳統教育權」,因為森小是一所從立案到課程、教材、師資完全脫離既有規定的學校。早先為了取得學籍,權變方式是讓學生回到原就讀學校註冊、考試;遷到汐止後就和附近國小合作實驗教學。
有森小的例子,這些創校媽媽也打算比照辦理。多方尋覓,毛毛蟲基金會將和台北縣內一所國小合作,提出實驗教學計畫。
但是家長仍然帶著疑慮,萬一實驗計畫中止,孩子的入學不被承認,日後如何升國中?而根據自學進修學力鑑定考試辦法規定,年滿十四歲才能參加小學學力鑑定考試。也就是說,學生還得等二年,才能接受學力鑑定。
為此,這群樂觀、不願妥協的媽媽們還將積極推動取消學力鑑定考試的年齡限制;教育部長郭為藩近日在民間舉行的一項教育會議上,也承諾將儘速完成「教育實驗法」,好讓教育改革人士能在法定範圍內從事小規模的教學實驗,也讓孩子有更多選擇。
此外,汐止的森小一學期學費要新台幣十二萬五千元,一般家庭子弟根本念不起;而「毛毛蟲」辦的學校又如何呢?
據了解,森小的學費之所以那麼高,很大一部分在老師、行政人員的人事費用;毛毛蟲的想法是,父母辦學就把爸爸媽媽當義工,儘量降低人事費用,目前他們估計一個月學費約需五千元。
「不希望有任何一個孩子是因為經濟理由而無法來上學」,李雅卿說,他們希望藉著向社會大眾募捐,來補助清寒子弟,並添購圖書、視聽、實驗室等硬體設施。目前預定設在新店燕子湖旁的校址,就是一所民間幼稚園提供的。
「我們不期望全世界的孩子都來,而是有需要的家長知道往哪堨h」,李雅卿表示,目前他們能力範圍所及,第一學期只希望招收三十名學生。
學校並不完美,還只是個雛型。
「這不是個建設很完整才讓孩子進來的學校,我們覺得步調可以緩慢一點,發現缺了什麼再慢慢做」,邱惠瑛不諱言地說。
在初步規劃中,除了可能採用八十五年度的小學新教材外,學校會有大量的體能、藝術課程,讓孩子找到最能表達自己的方式;此外,生命哲學、語文(包含中、英、日、德、閩南語、客家語)、電腦,都將是學習內容。
台北縣教育局長鄧運林非常肯定這種讓孩子主導學習、讓孩子對自己決定負責的「開放教育」觀念。
他也反對一個生字抄廿五遍的功課,贊成實施小班級,也認為可以不要有定期月考,學生覺得什麼時候準備好,就什麼時候考,「很多想法都可以在目前教育系統內實驗」,鄧運林局長說。
一件事開始,總有人問到萬一這個實驗計畫中途失敗了,怎麼辦?一位參與其事的爸爸說,「從來沒有想把問題掩蓋起來」,學生、家長、老師一直都在最清楚的狀況下運作校務,如果失敗,「情感是複雜的,但情緒絕對是健康的」,而這也是一種教育吧!
〔圖片說明〕
P.32
沉重的書包、抄寫不完的功課,媽媽看了心疼,只有無奈。
P.34
位於汐止山區的森林小學,遠離塵囂,大樹林立,孩子說這堿O他們樂園。圖中的小朋友正在吃午餐。
P.35
森林小學的課外活動多彩多姿,烤肉、打球、游泳……,喜歡的事永遠做不完。
P.36
森林小學到底合不合法?教育部官員承認目前法令條文並不完善,在完成修法程序前,願意儘量協助。
P.37
毛毛蟲基金會的一群媽媽,決定為了孩子,辦一所心目中的理想學校。
P.38
小朋友看什麼書看得津津有味?鐵定不是教科書。(鄭元慶攝)
P.39
老師心中自有一把尺,該不該罰、該用什麼方式罰,會不會在孩子心中留下陰影?還是斟酌再三。(鄭元慶攝)
P.40
學校到底應該是什麼樣子?也許孩子比我們清楚。

森林小學的課外活動多彩多姿,烤肉、打球、游泳……,喜歡的事永遠做不完。(張良綱)

森林小學到底合不合法?教育部官員承認目前法令條文並不完善,在完成修法程序前,願意儘量協助。(張良綱)

毛毛蟲基金會的一群媽媽,決定為了孩子,辦一所心目中的理想學校。(張良綱)

小朋友看什麼書看得津津有味?鐵定不是教科書。(鄭元慶攝)(鄭元慶攝)

老師心中自有一把尺,該不該罰、該用什麼方式罰,會不會在孩子心中留下陰影?還是斟酌再三。(鄭元慶攝)(鄭元慶攝)

學校到底應該是什麼樣子?也許孩子比我們清楚。(張良綱)

天風看來很有藝術家氣質,他喜歡玩電腦,技術比爸爸強五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