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林麗蟬,一位遠嫁來台的柬埔寨女孩,懷著滿腔熱忱與助人之心,建立新住民與本土居民共同合作的嶄新社工平台,成為台灣首位新住民身分的十大傑出女青年和十大傑出青年,並創下連續獲獎的紀錄。
今年37歲的她,同時身為女兒、妻子、母親與異鄉人,她把台灣當作自己的新故鄉,展現柬埔寨人的韌性,和超級馬拉松國際金牌選手陳彥博、作家林蔚昀等人並列十大傑出青年。
克服語言、生活隔閡,林麗蟬成為親人眼裡的驕傲,更無畏外界眼光,扎根在地,為台灣偏鄉注入一股溫暖的力量。
「恭賀林麗蟬獲頒十大傑出青年!」鮮紅的祝賀海報,張貼在彰化花壇鄉長春社區活動中心入口處。得獎數個月後,清晨一早,林麗蟬與丈夫謝水金跟著十來位村民,進行週末例行的清掃活動。
活動結束,林麗蟬和15歲的兒子謝豐亦馬上又驅車來到員林鎮,與來自印尼、泰國與中國大陸的十餘名新住民上起電腦課。
「老師,我有問題!」留著俏麗短髮的林麗蟬,十分專注,一有疑惑就把手高高地舉起發問。
嫁來台灣18年,林麗蟬自學中文,考取建國科技大學美容系,再修讀暨南大學非營利組織經營管理碩士學位,積極參與社區工作,服務台灣偏鄉的新移民與老人。「我以行動證明,消除隔閡與歧視最棒的方式就是接觸與互動,」她說。

與丈夫謝水金結婚後,林麗蟬取得大學學歷,近年則致力於新住民交流,舉辦各種親子活動。
2012年,林麗蟬參加台中市文化局「果情花意」新詩比賽的詩作〈棕櫚糖之嫁〉,述盡思念母親之情,以及這段異國婚姻的源起。
母親手裡一把吳哥窟帶來的棕櫚糖砂。
是我墜入鄉愁的流砂。
那長自二十年長成棕櫚糖樹上待嫁的花朵。
夫家田裡一顆媽祖廟祈回的檳榔心芋。
是我墜入姻緣的相遇。
那源起於數百年修得菩提樹下命定的繡枕。
但嫁來之前,林麗蟬連台灣在哪裡都不知道。1977年次的林麗蟬,是柬埔寨潮州華人第三代,家住首都金邊。父親是成功的貿易商人。她自小出入有車代步,是個典型的千金小姐。直到中學時,父親因車禍過世,家道中落,年輕的她在母親的安排下,和來自台灣的謝水金相親、訂婚。當時一句中文都聽不懂,只能看著媽媽租來的台灣連續劇《牽手出頭天》,跟著學中文。
原以為台灣蓋滿別墅,在1997年踏上這塊土地時才發現,一切全和連續劇營造出來的想像不一樣。等不及適應,林麗蟬就忙著幫忙謝水金的五金工廠,負責廠裡大大小小員工的伙食。一年後,孩子出生,林麗蟬的生活更忙了。
初來乍到時,聽不懂中文,林麗蟬覺得台灣人熱情溫暖,但聽懂後,她覺得有點傷心,「因為他們都說:『我們家買了一個外籍新娘。』甚至有鄰居問我,『買一個要多少錢?』」
想找同樣嫁來台灣的姊妹訴苦,又擔心在保守的鄉下惹來是非。苦悶無處抒發,林麗蟬只能在夜裡的夢境找尋解脫。「結婚前10年,我常夢見過世的爸爸、夢見家鄉。夜裡的夢像是真的,醒來後的白天卻反倒像是一場夢,」林麗蟬說。
直到2004年,附近診所的護士找她擔任應考美容證照考試時的模特兒。毫無自信的林麗蟬才知道,原來自己也能幫助人。於是,她開始走出家門,接觸外界,自學考取美容證照,甚至成為孩子學校裡的志工。

與丈夫謝水金結婚後,林麗蟬取得大學學歷,近年則致力於新住民交流,舉辦各種親子活動。
父親的驟逝,影響林麗蟬甚鉅。她暗許,不論在台灣有多辛苦,也要保護好孩子。2個孩子上小學的第一天,她因為擔心孩子受到歧視,在教室外足足站了一周,緊盯著,直到老師勸說後,才不甘願地離去。
但因為實在捨不得,她一直哭哭啼啼,一旁的志工媽媽看見後,建議她擔任學校志工,就近照顧孩子。自此林麗蟬開始跟著孩子上學,擔任班級媽媽、導護媽媽。甚至在其他志工媽媽的鼓勵下,挑戰考驗中文程度的說故事媽媽工作。
苦練2週後,林麗蟬自信滿滿地來到學校,但第一堂課就讓她挫折不已,「本以為台灣可以包容多元文化,一切好像很平順,但這個時候,我才發現暗藏玄機,在孩子的話裡頭,不免有童言無忌的刺,」林麗蟬說。
林麗蟬一開口,濃濃的口音立即引來小朋友起鬨問道:「妳是不是外籍新娘?妳講什麼我聽不懂啦?妳是哪個國家來的?」一連串的問句,嚇得她不知所措,最後還是其他的故事媽媽前來解圍,才鎮住場面。
但林麗蟬不放棄,隔周她特地帶來小禮物,玩笑式地將「柬埔寨」寫成「東埔寒」,向小朋友介紹自己的國家,尖銳的質疑慢慢化為好奇的疑惑。
克服外界的挑戰後,林麗蟬的孩子又給她出了難題。有天,林麗蟬女兒一面寫習題,一面問她:「媽媽,你在你的國家有讀過書嗎?你會我們國家的歷史嗎?」心有不服的林麗蟬決定報考建國科技大學美容系學分班,向孩子證明自己!
複雜的報考流程,讓4位同期在職考生,紛紛打了退堂鼓,一心想讀書的林麗蟬,卻成為唯一通過考試的學生。「我向學校說,你要什麼就一次跟我講完,求求你給我讀書,我真的很想讀書,」她說。
上了大學後,林麗蟬必須和班上五十多位的八年級生同學溝通,中文變得流暢通順。隨著班上同學到偏鄉「義剪」,林麗蟬看見台灣的弱勢族群,也體會到幫助人原來如此美好。「你會忘記才跟先生吵架,也發現除了帶孩子、煮飯,自己多了很多能力,」林麗蟬說。

與丈夫謝水金結婚後,林麗蟬取得大學學歷,近年則致力於新住民交流,舉辦各種親子活動。
義剪之餘,林麗蟬在偏鄉看見新移民子女教育、家庭與生活適應問題。2011年前,她邀集30位外配,成立「台灣新移民發展與交流協會」,協助單親、弱勢的新住民。
起初,林麗蟬的理念並無法贏得大家認同,有人對她說,「把自己的小孩顧好就好了,哪有空去管別人的事情!」但林麗蟬熱情不減,反倒回應她們,「社會不是你好就好,不是我好就好,是大家好才好,每件事情都是環環相扣。」
2年前,一位柬埔寨外配,上班途中車禍過世,離婚的前夫不願處理後事。後來只能委由林麗蟬代尋柬埔寨家人前來處理。歷經此事,林麗蟬深感外配的困境與無依,更積極地推動協會事務。
見她奔波在台中、彰化兩地,先生謝水金建議林麗蟬回到家鄉,服務社區居民。接下長春社區發展協會總幹事,找到社區裡荒廢多年的活動中心作為據點,並請來建國大學的學弟妹、鄰近的外配姊妹,改造這個因為破窗處處、糊滿報紙,而被稱為「報紙社區」的地方。
林麗蟬接手協會後的第一件事,就向各地募來一萬多本書籍,成立小型圖書室,並運用不多的經費,舉辦書法班、音樂治療等講座。「知識可以改變貧窮,也能改變歧視,」她說。
林麗蟬也打破以往新住民組織服務對象侷限在新住民的慣例,將村民、新移民一同納入,「協會不只照顧新住民,要抹去台灣與新住民的界線模糊掉,」林麗蟬說。
在一場三八婦女節的活動裡,社區協會打算陳列來自各地外配的傳統服飾,林麗蟬也不忘村中的長輩,邀請她們挖出塵封多年的台灣傳統服飾,共同參與展出;甚至針對識字不多的年長村民,成立無字讀書會,藉著口述、舊照片,分享上個世代的庶民記憶。「多元不只是新住民,也不能忘記台灣本土的多元,」她說。

辛苦度過異鄉生活後,林麗蟬以行動抹去外界的刻板印象,如今更成為婆婆、丈夫與孩子眼裡最美麗的愛與驕傲。
但林麗蟬的外配身分,依然引來議論。有回社區協會準備申辦縣政府的新住民教育補助計畫,就有承辦人員反問她,「台灣人都做不好志工工作,一個外配憑什麼能做?」。
沮喪的林麗蟬心想,為何自己具備實務經驗,仍得不到認同。為了消除外界疑慮,她決定就讀靜宜大學社工學分班,並在2013年考上暨南大學非營利組織經營管理在職專班。
一路的改變,家人看在眼裡。婆婆不再以「買來的媳婦」稱呼林麗蟬,反而驕傲地稱讚她「做的事情比總統還厲害。」當不少外配子女害怕被貼上標籤時,林麗蟬的一雙子女總是大聲自豪地向同學介紹:「我的媽媽來自柬埔寨!」起初不看好社區服務的先生,現在也一起投入社區工作。林麗蟬甚至成為鄉里的典範,讓不少村裡的婆婆媽媽,鼓勵家裡的外配媳婦踏出家門,接觸人群。
「比起剛來的時候,不知道怎麼生活,受了傷不知道從何解決;現在的我,樂觀很多。」林麗蟬說。
走過艱澀,林麗蟬靠著知識、社區服務,替曾經的苦悶找到歇息的出口。樂觀自信,如今要以行動翻轉外界對新移民的刻板印象,讓橫亙在彼此間的界線與隔閡漸漸淡去,讓人與人之間的愛,散逸在鄉里。
現職:台灣新移民發展與交流協會理事長、彰化花壇鄉長春社區協會總幹事
出生:1977年
出生地:柬埔寨金邊
學歷:柬埔寨金邊高中、建國科技大學美容系、靜宜大學社會工作師學分班、暨南大學非營利組織經營管理碩士
來台時間:1997年
獲獎紀錄:2013年十大傑出女青年、2013年十大傑出青年
製表:劉嫈楓

身兼台灣新移民發展與交流協會理事長、彰化花壇長春社區發展協會總幹事的林麗蟬投入社區服務為弱勢老人義剪,帶動地方潛力。

林麗蟬和超馬選手陳彥博、畫家李柏毅一同獲頒第51屆十大青年獎項。

與丈夫謝水金結婚後,林麗蟬取得大學學歷,近年則致力於新住民交流,舉辦各種親子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