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岸關係,歷史抉擇
毫無疑問,陳水扁的最大挑戰,並不在人心思變的內政改造,而在危疑難解的兩岸僵局,尤其是民進黨背負了長期的台獨包袱,與北京當局並無互信基礎,更須步步為營,避免不必要的誤解,澄清累積已久的刻板形象,並以更開闊、更坦然的負責態度,為兩岸開創新局。
陳在當選感言中,曾表示兩岸關係目標,是「善意和解、積極合作、永久和平」,並表明「願意以最大的善意與決心,進行全方位、建設性的溝通與對話。在確保國家安全和人民利益的前提之下,願意就兩岸直接通航、通商、投資、和平協定、軍事互信機制等各項議題進行協商」。此外,也樂見兩岸以互相可以接受的方式,促成領導人的互訪。
誠然,陳水扁作為民進黨總統候選人,對於台灣主權的立場將更堅定,但這不表示兩岸無從展開政治對話或談判。陳在選前表示,不會宣布台獨或推動兩國論入憲,任內不會推動統獨公投,當選後將不再參加民進黨活動,強調兩岸事務不能由一人或一黨決定,國家利益高於政黨利益等等,都有意紓解民進黨台獨黨綱的束縛。更重要的是,陳又表示新政府的兩岸事務,將由無黨籍的李遠哲院長組成跨黨派小組主導推動,顯然已為兩岸定位的轉圜,預留必要的政治空間。
事實上,相較於選前的恫嚇反對,北京在選後的初步反應,已經較為低調務實。北京轉向蓄勢待發和以靜制動,固然並不表示兩岸危機已經結束,但至少在政治基調上,已經預留了兩岸和解的空間。北京對陳水扁聽其言、觀其行的指標,將包括政權轉移期間的言行、就職演說、是否履行選前承諾等等。
換句話說,只要領導人處置得宜,兩岸局勢的發展,仍有審慎樂觀的可能。畢竟對北京來說,由於原本對陳水扁的期望值較低,反有可能因為陳的彈性因應,產生從低緩升的心理變化。更何況,兩岸極可能在今年同時加入世貿組織,雙方經貿體制的鬆綁,也將促成兩岸經貿協商的需要。
至於有關兩岸定位的終局架構,關鍵恐怕仍在北京能否產生新思維,過急推動或急有所成,未必有利於兩岸的正面交往。即使就政治談判來說,也未必要立刻上綱到主權議題,仍可從互設辦事處、建立雙邊組織、和平協定、互信機制等具有政治內涵的議題開始,由此逐漸累積化解政治分歧的能量。
器識善意,共創未來
總之,陳水扁的勝選,不管是對內對外,既可能成為空前危機,也可能成為空前轉機。關鍵在於能否發揮政治智慧,有所為,有所不為,並凝聚朝野共識,積極促進兩岸和解。邱吉爾在二次大戰期間的警句,值得新任總統陳水扁深思:在戰爭中,堅決。在失敗中,不屈。在前瞻中,器識。在和平中,善意。
在激烈的選戰之後,陳在堅決不屈之外,如今顯然更要展現前瞻的器識,才能在和平與善意的氣氛中,凝聚朝野展開內政改革的動力,並使兩岸關係不陷於險境,從人民利益和台海和平的寬廣視野,開創出兩岸新局。
(節錄自中國時報.三月廿日.作者為東吳大學政治系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