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部長趙耀東,企業經驗豐富;年齡雖高,仍以有魄力、有擔當、有幹勁著稱。他素來講求效率與紀律,曾在國內外辦過好幾個成功的大廠;由他一手經營成功的中鋼公司,更堪稱國營事業的表率。
前年底,他接受徵召入主經濟部,各界對他寄望甚殷;對他「特立獨行」「老頑童」似的作風,亦深感興趣。因此他一度成為各界矚目的焦點,傳播媒介爭相報導,使他成為記者「爭逐」的對象,他因此頻頻「告饒」——請求大家讓他靜下心來,好好思考,多多做事。
本刊亦曾於去年二月號為趙部長做過專訪報導,文章刊出後,迴響不絕,讀者對他的思想、理念頗為折服。反共義士徐家鸞看了這篇報導後,亦大為所動,他曾表示,像趙部長這樣言行作風與一般官場習性頗為相悖的企業家,能夠被接受、被重用,可見得中華民國政府的開明與進步。徐教授並且說,這是促使他回到自由祖國最主要的因素之一。
經濟問題沒有「仙丹妙藥」
面對各界這樣深重的期許與厚望,趙部長曾表示他相當惶恐。他並且指出,當前的經濟問題沒有「特效藥」,他個人尤其沒有什麼「仙丹」,他打算潛心深入探討全盤的問題,從根本上一步步改善國內的產業結構;他呼籲國人要有一起吃苦的心理準備,他且估計這吃苦的時間可能要三到五年。
然而各界對趙部長的呼籲總以為是自謙之辭,仍然以為他可以在短時間內行出錦囊妙計,並且一直期待著撥雲見日——經濟恢復景氣——的到來。
日子一天天過去,經濟情勢果真未能持那樣簡單的樂觀態度,雨過天青之時果真未能那樣迅速到來。趙部長更於就任半年後為自己打成績,他說自己是:「努力有餘,成績不足。」
並且他雖然努力把自己「藏」起來——少出席會議,少接受訪問,少發表談話……,仍然因著「快人快語」的一貫作風,在必須發言的場合,偶爾發表了一些簡短的談話,卻引起軒然大波。並且因他素來大而化之,不很在乎個人的形象,有了誤會也不急著解釋,於是以訛傳訛,誤會加深,報章雜誌上因此開始出現批評他、攻擊他的文字。
不計毀譽,埋頭苦幹
而他仍然不以為意,他悶著頭做自己認為該做的事。他曾默默南下訪視一些俗稱「黑手」的機械工廠,這種「黑手」工廠,規模不大、設備不夠現代化,老闆經營和夥計工作均極辛苦,每天弄得滿手都是又黑又膩的機油。這些工廠也不比大工廠有空調設備,趙部長冒著溽暑去探訪他們,以瞭解業者的甘苦,並給予他們種種建議與鼓勵。
這種深入產業界的訪問,他抽空就做,對實地瞭解當前產業結構問題,有極大的助益。但是他做了不說,被人誤解了也不解釋,一年下來,他的聲譽似乎不比當年。但他還是毫不在意。
趙部長說:「我自己早就想到,我和新聞界的蜜月期不會太長。因為我有我自己的一套想法,我有我自己的一套做事原則,我想做的都是些不討好的事。我曾以為自己當部長可能只有幾個月呢,目前已經超過預估的期限了。……一年來我接觸了許多同事、業者與學者專家,我相信自己比一年前更能掌握全盤性的問題,因此我也訂出更多的工作計畫。這些計畫的次第推動執行,可能會影響少數人的利益,可能一時看不到效果,可能會引起許多爭議,可能又會遭到批評、議論,但是沒有關係,我還是會堅持說該說的話,做該做的事。我此番以高齡被徵召,是真正想做事,而非想做官;我想做些能對良心交待的事,在還『在其位』的時候,必『謀其政』,且在沒有做好前,絕不輕言放棄!」
立意甚佳的快人快語
至於趙部長因「快人快語」而引起誤解,我們特別請他「亡羊補牢」解釋一番。
例如:他常說「我們的農業包袱太重了」,大家聽了認為他是「重工輕農」,由農民代表選出的立法委員還在立法院質詢他。「或許我說話太快,表達得不夠清楚,大家弄擰了我的意思。」趙部長說:「我所指的農業包袱,不是指『農』這項產業,而是指屬於農業社會的思想觀念與性格特質,如因循、保守、不容易接受新事物、較無冒險性與創造性等。」
又如:趙部長積極提倡「父子會」,鼓勵新舊兩代企業家共聚一堂,傳遞經驗,交換觀念。這項構想立意甚佳,卻也因為名稱「語焉不詳」,而使他倍受批評。
有人按字面上解釋,認為提倡「父子會」就是鼓勵「父傳子」的家族式經營,有違國家鼓勵企業合併經營、發展大眾資本的政策。趙部長說:「我所指的,是精神意義上的父子,是新、舊兩代的企業家,並不是血源關係上真的父子。沒想到會造成這種誤會。」
此外,造成趙部長「努力有餘、成績不足」的關鍵性問題究竟在那裡呢?
觀念問題是關鍵
「觀念問題。很多人不肯面對現實,不肯把眼光放大放遠,因此對目前我們該努力的方向未能正確地把握。」趙部長進一步指出:「大家都在等待世界景氣復甦,卻不知道目前我國經濟上最大的問題,不是國際經濟景氣與否,而是結構問題。」
他解釋說:「第三次工業革命,已在悄悄進行,只是大家都把注意力集中在不景氣上,而忽略了這件大事。」「第一次工業革命是十八世紀,英國人瓦特發明蒸汽機,人類開始利用機器代替人工;第二次工業革命發生在二次大戰後,交通、通訊的快速發展,縮短了人類的距離,使互動趨向頻繁、強烈,促成了技術的交流與發展;而這第三次工業革命,發生在能源危機後,就是自動化的革命,將使人類文明又邁入另一個極速進步的時代,以前也許要十年才能發明的東西,現在一年內就出現了;以前可以銷售十年的產品,現在一年後就可能被淘汰了。」
從無到有易,脫胎換骨難
在第三次工業革命中,最有成就的是日本。日本在第一次經濟不景氣時,就大幅增加投資,以更新設備、開發技術、推行生產自動化;因此,在第二次不景氣時,他們產品的價格降低了、品質提高了,在國際市場有很強的競爭力,幾乎沒有受到打擊。
趙部長說:「我們進行革命的時間已慢了一大截,所以現在必須分秒必爭,急起直追。」
雖然趙部長天天高聲疾呼,要企業界趁著不景氣期間,在政府種種優惠下,更新設備、開發新產品,但企業界反應並不熱烈。其中因素錯綜複雜,我們在本單元主文中另有探討,這是趙部長深感棘手的問題之一,因此他常嘆「從無到有易,脫胎換骨難」。
他解釋說:「卅年前,我們的經濟發展好比一片空地,大家可以在空地上建這、建那,從無到有,總是令人喜悅的;但是,當你在空地上有了各種建設之後,漸漸發現某些當年因陋就簡、未經整體規畫的小平房、違章建築,未能符合時代進步的需要,或者阻礙了進一步的發展,這時,是拆除重建?是局部改建?還是粉刷裝潢?……就頗費躊躇。因循、保守,或是突破、創造,就在一念之間。」
很多人認為趙部長是「衝」得太快了,在大家觀念還未能接受之前,就急著推展工作,自是阻力橫生。趙部長聽了搖頭苦笑說:「這樣還算衝得太快?經過這一年的磨練,我想我的衝勁已『七折八扣』了。」
多多溝通,觀念應可趨於一致
無論「七折八扣」也好,無論「衝勁不減」也罷,趙部長一心為企業界服務的熱忱,是沒有人懷疑的。我們相信,大家在觀念上多作溝通,在「相忍為國」的大前提下,趙部長與工商界攜手努力,一定可以重新走出一條路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