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漢時候的孔融,字文舉,是孔子的第廿代孫,生長於魯(今山東省一帶)。享年五十六歲。
孔融從小便非常聰敏,大人教他的,不論是書本上的知識,或生活禮儀,他都學得很快,也肯身體力行。因此小小年紀便知書達禮,具備孝悌謙讓的美德,很受大人稱許。
孔融是家中七位兄弟中的老六,自小便很尊敬兄長。他平常不違逆兄長的囑咐,每當家中有好東西吃時,也總是守份地站在一旁,等兄長都取用後才拿,不曾與兄長計較吃多吃少。
在孔融四歲那年的有一天,母親端出一盤剛上市的水梨給大家吃。幾位哥哥在桌邊爭著搶大梨,惟恐落後。一向最疼孔融的爺爺,看他當時並未加入爭奪的行列,便挑了只大梨給他。孔融自爺爺手上取過大梨,並沒有立即興高采烈地吃將起來,反而將梨放回盤中,重新取一隻小梨來吃。
爺爺心中覺得奇怪,便問他原因。孔融說:「大人應該吃大梨,小孩吃小梨。我歲數較小,應當吃小的。」
大人們聽他這番話說得合情入理,都稱讚他年紀雖小,卻比大孩子懂事、知禮。
宋朝王應麟撰寫「三字經」這本書時,特將孔融的行為,以「融四歲,能讓梨」六字表揚出來。直到現在,大家仍津津樂道於孔融讓梨的悌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