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以工非常關心環境
「『對環境負責』,是我進中原大學建築系接受的第一個觀念。」馬以工說:「學建築的若不能體認這一點,在營建一個小環境時,很可能會破壞一個大環境。」
民國六十四年,她在獲得美國紐澤西大學碩士學位後回國,她憶起那段時間的感受:「去國多年,回來時竟覺得有點不能適應,臺北市在快速的建設下,三天兩頭就變一個樣子,拓寬馬路、建設大廈、挖埋管線……,我們快速走向現代化,卻也同時失去了寧靜、悠閒、清潔的生活環境。」
她一方面本於所學,客觀而理性地觀察這種環境的變化;一方面也執筆為文,用淺顯的文字,提醒現代人注意生活環境問題。但她卻感慨地發現:「現代人過慣繁榮、富裕、競爭性強的生活,要和他們談環境保護,實在不是易事。」因此馬以工嘗試以美感訴求,來喚起人們對大自然的嚮往與關切。
她在民國六十八年與漢聲雜誌合作,出版二冊以認識臺灣山、海、森林、歷史、文物為主的國民旅遊專集,又與韓韓合作撰寫「我們只有一個地球」,最近則為文建會編寫「自然之美」,都是希望帶領大家對大自然由感性的愛好,步入理性的保育境界。
天地有大美而不言
她相信,當臺北市民知道,那座臺北盆地無處看不到的七星山,是大屯火山群的盟主;當東石、布袋的漁民知道,有一片沙洲在外海保護著他們的蚵田;當屏東滿州鄉民知道,臺灣四千多種植物中,他們鄉內就生長了二千多種;當我們知道,有紅樹林才有螃蟹,紅樹林不僅是生在那裡、長在那裡,更重要是它豐富了我們近海的漁產……時,我們就不僅能欣賞它們的美,更能體會出整個自然環境中息息相關的生態體系。
馬以工提醒現代人:「莊子說:『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大自然不會因我們的忽視而有絲毫遜色,損失的實是我們自己——我們不懂得體會、欣賞、珍惜大自然提供我們的多種富源。當然,我們更無權因一己的便利,而去破壞天地間的美與和諧。我們來到世間只是過客,這個世界還要留給子孫萬代生活的。」因此,她對旅遊的態度是:「除了腳印,什麼都不留下;除了攝影,什麼都不帶走。」
多年的奔走、呼籲,加上其他「同志」的努力,國內關心環境保護的人愈來愈多,馬以工自然感覺十分興奮,但也開始擬定下一個致力的目標,「對一個真切關愛國家社會的人而言,可以致力的事太多了。只要有心、有毅力,不論在那一個領域,都可找到被遺忘或忽略之處,都值得我們獻上心力。」
韓韓以一支筆為利器
馬以工雖然學的是建築,但文筆極佳,很具說服力,這也是她投身各種運動最有利的本錢。
由於能寫、愛寫,民國七十年初,她和另一位筆鋒常帶感情、也十分熱中於環境保護運動的韓韓共同執筆,在聯合報副刊推出一系列探討環境問題的文章,引起大眾的注意與關切。此一系列報導,並於去年榮獲新聞局頒發的「最佳副刊專欄金鼎獎」。
韓韓目前是個家庭主婦,但她絕不是個只知掃洗烹煮、與社會隔絕的傳統女性,相反的,她結婚十幾年來,一直不忘充實自己,隨時在求進步,並以她流暢的文筆,寫出她對國家社會事務的關心。如今她致力於環境保護運動,不僅幹勁十足,而且成果斐然。
韓韓十九歲就結婚了,婚後隨學醫的先生赴美深造。在十多年的異國歲月中,她活動的範圍雖然多半是在家庭,但她透過大量閱讀國內的書報雜誌,對國內情況相當瞭解,並且心中興起一股濃烈的熱情,欲奉獻給孕育自己的鄉土。然而身在國外,難免有種「無處使力」之感,她彷彿患了嚴重的思鄉病,寫了一篇又一篇的懷鄉之作。
以寫作寄情固然是種很好的渲洩方式,但仍難免有種「隔靴搔癢」之苦,因此她不斷找機會說服丈夫回國。三年前,她終於如願以償。
批評不如建議,建議不如服務
看韓韓的「有女懷鄉」,可能會以為她是情癡型的嬌弱女子,自思鄉、懷鄉、而返鄉的行動,只是感性的表現。其實,在感性的層面下,韓韓仍有她極其理性的定力及原則。比方說,對國家懷抱熱情的人很多,但她以為,光是心裡愛、口頭說愛並不夠,必須拿出具體的行動——服務、奉獻、報效,才能證明自己的一腔忠誠。
回國之初,她為自己訂下四個原則:一、絕不能有自認高人一等的心態;二、盡量不用美國的標準來衡量國內;三、不要求立竿見影式的改革,要相信水滴石穿的力量;四、盡快拋棄做客心態,在自己的土地上,我們應做主人。
就在這種願接受「一般待遇」的心理準備下,雖離國十數年,他們一家人回國後都適應得很好。
接下來,是實際參與一些事務,以實現服務、奉獻的心願。她形容自己是一個「社會參與感極強的人,總覺得生命不止是生活而已。」
回國後,她讀到馬以工一篇關於「紅樹林」的文章,便主動與馬以工聯絡,在馬的鼓勵及誠摯的邀約下,她倆結伴上山下海,為環境保護工作效命。
雖然身為家庭主婦,她做此事可絲亳沒有玩票意味,一開始便立志要以專業精神投入。她如饑如渴地蒐集資料,勤於閱讀、分析,並虛心向專家請教,於是很快便進入情況。現在她已能細數臺灣的珍禽異獸,暢談臺灣的山川地形。
「媽媽就是心太軟。」這是韓韓女兒對媽咪的看法:「媽咪見不得此地這麼珍貴美麗的景緻,被無知和沒有公德心的人破壞;不忍心讓以後的子孫,只能從書本中去回憶或幻想臺灣的美麗。」可以想像她花了不少工夫和家人溝通,使得女兒能有此體認,自然對媽媽所投身的工作也有一份認同和肯定。
籌畫出版專業雜誌
二、三年來,韓韓不斷為文呼籲,也產生了相當的效果,但她仍以為,零散、片斷的文字並不夠,應該辦一份能整體、深入地探討環境保護問題的刊物,以期予人有系統的觀念與認知。
她與幾位「同志」籌畫出版「大自然」雜誌,並擔任總編輯一職。由於這是一份非營利性的刊物,加上財源短絀,只能走一步算一步,因此在草創初期,社內大大小小事務都由她一手包辦,整天忙得像陀螺一般,「這回可是吃足苦頭了,過去是別人說盡好話向我邀稿,現在則是我一一去打躬作揖。」
這樣全心全意的投入,多少會疏忽家庭主婦的職責。但是,她的熱誠既能感動這麼多外人,怎會影響不了常有機會溝通的自家人呢?
韓韓的另一半陳天秀先生,現任長庚醫院復健科主任,平日工作十分繁重,但受了太太的「感召」,仍起勁地為「大自然」雜誌做「義務攝影」,常七早八早拿著相機到田媟蚨砦媮釭漣Z,還開車陪韓韓到溪頭拍下松鼠為害森林的情形。談起先生和女兒對她工作的體諒和支持,韓韓感到欣慰和感激。
馬以工和韓韓最近忙得不得了,除預計十月出刊的大自然雜誌編務工作外,她們還盡量抽空到各處去演講、座談,並計畫製作電視節目,還要聯合志同道合的夥伴,為保護生態寫歌、灌唱片、開演唱會……,期能進一步將這個運動落實生根。
這二位可愛的女性表示:「我們目前所扮演的,乃是一種『橋』的角色,我們有意在大自然與人類之間,搭一座可因瞭解而建立的友誼之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