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台灣,唸大學很簡單──全國149所大學院校,密度堪稱全球第一,大學錄取率幾乎是100%。但若要唸好大學?抱歉,對社經地位較差、居住地區較偏遠的學生來說,那就是難如登天了。
近20年來,台灣首府──台大的近6成學生,就來自鄰近的台北縣市,其餘台南市、台中市、高雄市的都會子弟僅各佔3~5%;苗栗縣、嘉義縣、花蓮縣等平均家庭收入較低的地區,所佔比例更是低於1%。
教育是窮人子弟翻身的希望,也是社會階級流動的管道,在「每所高中都有優秀學生」、「頂尖大學學生不能只集中於都會區明星高中」的兩大理念支持下,2006年教育部指示大學增闢「繁星計劃」,只要通過學測檢定,就以高中在校成績排名為篩選考量。
繁星計劃是否真能嘉惠弱勢地區的優秀學生?藉此提升社會公義,縮短城鄉差距?隨著繁星規模快速擴充,相關的原則與種種爭議,也到了釐清的時刻。
2月1日,2008年的大學考季正式登場,估計全台將有15萬名高三考生參加大學學科能力測驗。
學科能力測驗是進入大學的第一道關卡,不論是透過學校推薦、個人申請或新增的「繁星計劃」,「級分」越高(5科總級分最高為75級分),越有機會進入第二階段甄選,早早成為大學新鮮人。
2007年從花蓮私立海星高中畢業的葉昊定,就是這個制度的受惠者。去年3月初他就知道自己錄取清華大學計量財務系,成為第一屆繁星幸運兒。
「繁星計劃」是2007年實施的入學新方案。以清大為例,甄選標準是「學測二頂三前」(在5科考試中,需有兩科成績達到該科前88%考生分數的頂標,另3科達到前75%的前標),以及「高中成績排名在全校前5%」只要符合這兩大條件,不論都會或偏遠地區、公立或私立、明星或非明星,全台高中都可以向清大推薦學生,但清大只能每所高中擇優錄取一名,學生在校排名越前面者,被錄取的機會越大。
國中基測考了279高分的葉昊定,當年也曾考慮負笈台北市唸明星高中,但他詢問建中和師大附中都沒有宿舍,在台北又沒有親戚。父親早逝的他,考量從事服務業工作的媽媽無力負擔額外的住宿費用,決定進入願意提供全額獎學金的私立海星高中。在校成績一直保持全校第一的葉昊定,成為該校創校46年來,第一位進入清大的學生。
「很誇張,我是苑裡鎮第一個唸清大的學生,連鄰居都感到很驚喜,」苗栗國立苑裡高中畢業,以繁星計劃錄取清大外語系的曾棻琪也說。
海星、苑裡高中能打破清大零紀錄的經驗確實特別,估計遍布全國的403所高中,有不少高中從來沒有學生進入台、清、交、成大、政大等教育資源較佳、學測排名居前的國立大學。
也就是說,不論1994年開始實施的大學入學方案如何力求開放、多元,贏家似乎永遠屬於都會區的明星高中學生,窮人子弟始終只能遠望一流大學興嘆。

問題1:台大,窮人止步!
台大經濟系教授駱明慶曾統計近20年台大學生的背景,發現自1982年至2000年間,高達82%的台大學生來自全國前20所明星高中;其中9所為台北市的高中,建中、北一女中更「寡佔」了總學生人數的37%!
若以縣市來分,1997-2000年間就讀台大的學生中,出身台北縣市高中的比率約6成(57.6%),至於苗栗縣、嘉義縣、花蓮縣、新竹縣、台東縣、澎湖、金門等,都低於1%;連江縣(馬祖)更是從來沒有學生進入台大。
當台灣的大學院校從1986年的28所、1994年的58所,逐步擴增到2006年的147所,每屆招生名額也從3萬人大幅激增到超過20萬人,但由於國立大學仍是「僧多粥少」(佔33%),競爭依然激烈。
問題是,誰能擠進「價廉物美」、資源優勢的國立大學,誰則進入昂貴、品質參差不齊的私立大學,並不完全看「後天」努力的成果,而有很大一部分是取決於你「生」在什麼樣的家庭。
駱明慶從「誰是台大學生?」進一步深究「升學機會與家庭背景」的關係。他以父母的教育程度、職業是否為公教人員、居住在台灣的東西南北區域等變數來分析,發現自1987年大學逐步擴張後,家住台北、父母學歷為大學畢業、父母之一為公立學校老師的家庭子女,上大學的優勢變得極為明顯,機率高達83%;而住在東部、父母不是公教人員、教育程度為國中畢業者,上大學的機率只有13.75%,城鄉差距高達6倍。

教改十多年來,台灣的社會觀已從聯考分數取向的單一標準,朝向多元;校園裡的國際學生更是異文化融合、激盪的指標。
問題2:「所得反補貼」的 不公義
老師是否因為熟悉考試技巧、有較多管道取得升學訊息,以致其子女有較高的升大學優勢,需要進一步研究,但家庭經濟好壞,的確是子女能否唸大學、特別是好大學的重要因素之一。
師範大學教育評鑑與發展研究中心主任彭森明蒐集2002年全國大一新鮮人的父母學歷、家庭總收入,與子女就讀學校的關係,發現家庭年收入在50萬元以下的學生,14.6%就讀公立大學、12.6%就讀公立科技大學或職校、25%就讀私立大學,而高達47.7%則落入普遍排名殿後的私立職校。(見15頁表一)
彭森明再細究台大、清大、交大、成大這4所國立大學8,728名大一學生資料,更發現家庭年收入在50萬元以下的學生,只佔其總數的16.3%;收入在50萬至114萬元之間者,比例增加到 41%;收入在115萬至150萬元者,比例達21.7%;151萬元以上者,比例佔20.9%。(表二)
「在台灣,大學教育機會的競爭、篩選過程,早從高中就已開始,」台大經濟系教授駱明慶解釋,都會區的父母學歷高、所得高,其子女考上明星高中的機會也較大,之後又順理成章考上公立大學,負擔最少學費、享受較多的教育補貼和教育品質。估計政府一年補貼每位國立大學學生學費近20萬元,4年下來,接受補貼80萬元;而私立大學學生得到的補貼則是微乎其微。
更甚者,駱明慶指出,「這是一種所得反向重分配」,也就是說,低所得家庭的子女若沒有機會唸大學,只能早早投入職場,賺取微薄薪水繳稅來補貼「家境好、成績好」的同學上大學,形成「劫貧濟富」的雙重不公平。

台灣的國立大學招生名額只佔3成,要擠進首府台灣大學更得打敗無數對手。這場強弱之爭,贏家難道永遠屬於都會區明星高中嗎?圖為台大圖書館。
理念:每所高中都有好學生
教育原是打破階級與代間流動的最好方式,如今卻反其道而行,令許多學者大表憂心。
為了彌補升學路上的城鄉差距,2006年教育部要求台大、清大、交大、成大、政大、中山,以及私立的元智、長庚等12所獲得政府5年500億元頂尖計劃經費贊助的大學實施「繁星計劃」,以不影響原有考生權益的「外加」方式釋出786個名額,希望讓偏遠地區高中的學生也有機會進入一般人心目中的頂尖大學。
依規定,各校系可自訂學測錄取標準(台大各科系差異很大、清大要求二頂三前、中山只要達到均標),考生通過學測門檻後,就以高中在校成績排名為評比。因此,即使學測5科都達到頂標的台北建中學生,如果在校成績排名不高,也會輸給花蓮或台東高中在校排名第一的學生。
結果第一屆繁星計劃錄取的學生,總計來自228所高中,其中有117所高中,是近3年來首次有學生進入這12所大學。
繁星計劃的理論基礎來自師大教授彭森明,曾經擔任清大講座教授的他,引用美國教育測驗服務中心(主辦美國大學入學SAT考試,以及托福、研究所入學考試的機構)的研究統計,發現美國大學生的表現,與「高中在校成績」的相關性,比「大學入學考試分數」來得高。也就是說,在高中德、智、體、群4育整體表現優異的學生,比起憑藉著一、二次入學考試高分錄取的學生,未來更具發展潛力。
「國立大學應公平照顧各地學生,何況考試成績的好壞會受到教育機會不均衡的影響。」彭森明認為,依繁星計劃,各大學對人才的需求與定義應該不同,各科系也可以自訂標準;更重要的是,對這些破格挑選進來的學生要進行追蹤,以了解新方案成功或失敗的原因。
「大學是社會的縮影,同儕會相互學習。如果學生背景太接近,學習的角度會很狹隘,對培養見解完整的人才將有很大侷限,」首先向教育部提出繁星方案、並且積極參與的清大學務長賀陳弘認為,繁星計劃確實讓清大學生的背景更多元,也使清大與別校產生了校際差異。
2007年清大錄取150名「繁星」學生,來自150所高中,改善了以往清大90%學生來自在全國35所高中的高度集中情況,其中更有16個縣市、24所高中是首次有學生進入清大。
「新生來源過於集中,是大學長期因循偷懶的結果,只知道用簡單的考試量尺來分級。」在賀陳弘看來,同樣要求學測「二頂三前」,對偏遠地區高中和都會明星高中學生而言,意義和價值大不相同。「在不利的學習環境中能達到同樣的學習成果,正代表著他們企圖心更強,更有能力、潛力。」

疑慮一:降低頂尖大學水準?
繁星計劃由清大擬定,清大也釋出最大善意,提供150個「外加」名額,已佔清大招生總數的11%。
照理,學生人數為清大3倍的台大,釋出的名額也應破百,但去年卻只有40人,熱門科系如醫學、電機、法律等都未開放推薦名額;而其他如成大、政大、陽明似乎也是半推半就,出現了「繁星」很「煩心」的反應。為何這些大學的配合意願不高?
「台大醫學系一向招收的是全國前100名最優秀學生,競爭太激烈,如果勉強容許全國排名1,000名以後的學生進來,會很慘的,」台大教務長蔣丙煌表示,台大很願意照顧偏鄉學生,但也擔心把沒有競爭力的學生招進來,反而會害了他;加上去年首屆繁星計劃推出時間太過匆忙,作業不及,今年除了醫學系拒絕外,各系都已提供名額,總數增加到96人,但「100人應該就是上限了。」
「部分大學有些疑慮,他們怕招收進來的學生素質不好,讀得辛苦,也會拉低學校的學術成就與教學水準。但我們認為,國立頂尖大學享有國家資源,就負有社會責任,希望他們好事做到底,不要為德不卒。」教育部高教司長何卓飛說,繁星計劃除了與教育部照顧偏鄉弱勢學生的理念吻合外,也是為未來的12年國教推動「高中高職社區化」預做準備,希望能讓各鄉鎮的好學生留在當地高中就讀,不要一心想跨區擠進都會明星高中。
為了讓偏鄉高中學生有機會進入一流大學,各校系確實降低了錄取標準,平均約降低了10分左右。然而,頂尖大學該不該這麼做呢?而早已實施多年的推甄入學,不就是為了招收筆試成績不那麼突出,但具有特殊才能的學生嗎?為何推甄推動了12年,仍無法達到理想?
「以分數論高低,是台灣社會長久以來認為的公平,但偏遠高中學生的成績之所以比不上都會高中學生,不見得是他們不會唸書,而是因為前面12年的教育資源與機會不均等。如果我們還抱持著考試最公平的觀念,那就什麼多元管道都不用推了。」台大經濟系教授駱明慶強調,大學要誠實面對自己,是否誠心歡迎這些學生?願意的話,錄取標準就要降低,並盡力幫助他們及早融入環境,充分發揮學習實力。
清大曾經比較「推甄入學」和「考試分發」兩種管道進來的學生,若以獲得「書卷獎」和「遭到退學」的兩大極端表現來看,可以發現被退學者並沒有入學管道的差異,但是拿書卷獎的學生中,推甄入學的人數竟然是考試分發的3倍,原因就在推甄學生自己要準備入學審查資料、思考過是不是要唸這個系,經過主動、謹慎的選擇後,學習動機更強。這個發現,應該足以解開相關的疑慮。

「大學是社會的縮影,學生背景若太接近,學習的角度會很狹隘。」新竹清大提出的繁星計劃,希望能讓校園組成更為繽紛。
疑慮2:都會二線高中受惠?
從2007年繁星計劃錄取的高中數來看,的確達到廣開善門的宗旨,但若細看這228所高中的分布情形,可以發現實際受惠者,其實是都會區的二線高中,例如台北市的萬芳、內湖、成淵、明倫等高中,共計120人,多過台北縣的78人;新竹市25人,也多過新竹縣的13人;嘉義市24人,遠高於嘉義縣的2人;高雄市46人,多於高雄縣的25人。
這些都會區二線高中的優秀學生之所以出線,自然是因為他們較容易達到「二頂三前」、好又不算太好的繁星標準,但他們究竟是不是經濟或文化弱勢?嘉惠他們對社會公平能有多大意義?也有爭議。
「錄取人數較多高中的共同特徵是,不是最優先志願的明星高中、畢業生總數多、學生程度分散且有足夠差異,對鼓勵學生就近入學,選讀社區高中有正面效果,」高教司長何卓飛解釋。
全國教師會理事、新竹高工老師廖俊仁也同意,即使受惠者以都會區二線高中為主,也不見得是壞事,至少將來12年國教作學區規劃時,建中、北一女、台中一中、台南一中等明星高中學區的房價,不會一下子高漲得太離譜。
另一方面,廖俊仁也認為,繁星計劃會讓偏遠地區的優秀孩子更有意願留在當地就學,而不必舟車勞頓去擠學生程度未必比鄉鎮高中好多少的都會區二線高中;因為二線高中學生符合「二頂三前」標準者固然多,但競爭校內者也相對增多,一不小心就會淪為遺珠,連被學校推薦的機會都沒有,還不如留在家鄉「寧為雞首」,成功機率更高。
「留在鄉鎮可以得到更多關注,也不會因為一人隻身在外唸書而沾惹上不好習氣。而且把優秀孩子留下來,對偏遠高中的辦學士氣和品質都大有助益,」廖俊仁說。
「去年繁星提供的名額不多,可能只嘉惠到全國高中裡的經濟強勢者;未來人數若能從1千人增加到5千人,達到國立大學招生人數的5%,具關鍵數量後,在利益層層滴落的機制下,就有可能觸及最底層的弱勢學生,」清大學務長賀陳弘說。

配套:檢討推甄作業
從早年聯考分發的單一標準,到目前大學入學標舉的「多元」價值,教改已操練了12年,不少人都同意,沒有一種管道是萬能的,可以照顧到所有學生。
現實的狀況是,繁星計劃與推甄管道大同小異,兩者問題也如出一轍,即偏遠高中學生雖然有機會參加頂尖大學的推甄,但多數在第一階段檢驗學測成績時就被篩選掉了,最後錄取的仍是學測表現佳的明星高中學生,平衡城鄉差距的美意,難以落實。
對此,現任大學招聯會主席、台大校長李嗣涔就曾建議,若真要平衡城鄉差距,只能把「偏遠」與「非偏遠」、「明星」與「非明星」分成兩種區塊,並且保障偏遠非明星高中的錄取名額。但這些區塊要怎麼分、錄取標準要怎麼訂,還要再研究,因為如果100校有100種標準,各高中需要協助處理的推薦作業會很麻煩。
目前教育部先一步推動了繁星計劃,雖然搶佔時效優勢,但根本原則若沒有釐清,可以想見,隨著繁星計劃規模擴充,眾人搶食下,爭議也會越來越多。
繁星計劃起跑一年,成效未定,今年又將擴大辦理,教育部要求東華大學、高雄大學、台南大學、台灣師大、中原大學等13所獲得教育部「教學卓越計劃」經費補助的二、三線公私立大學,以「內含」名額方式,將人數擴增到1,742人(其中11所頂尖大學名額為1,056人,中山大學則另闢「南星計劃」),以嘉惠更多偏遠地區學生。
然而,新政策會不會又推得用力、太倉促?
彭森明原來規劃是,先由清華大學小規模實驗三、四年,把經驗紀錄下來,檢討修正後再擴大實施。「也不是每所大學都要參加,只要頂尖大學略做開放即可,其他入學門檻並不高的大學,沒有必要多此一舉。」
大學是思想、知識、文化激盪的學術黌宮,正如夜空中燦爛的銀河系,有肉眼可及、熱力四射的太陽恆星,也有久久才會釋放光芒、得用超大型望遠鏡才看得到的小行星。
這些「幸運」被選中的小繁星,能不能為夜空增色?若能在頂尖校園裡,接受哲人的思潮薰陶後,綻放出耀眼的光芒,或許,今天的種種努力與紛擾,就有了最美麗的回報。

清大第一屆繁星學生,由左至右:畢業自台南新榮高中的陳建男、花蓮海星高中的葉昊定、苗栗苑裡高中的曾棻琪、台北百齡高中的王雨馨等,學生來源不再集中於傳統明星高中。


「繁星計劃」以學校推薦方式、每所高中錄取一名優秀學生進入12所頂尖大學;這種將台北建中和偏遠高中一視同仁,「主觀式」的公平,真能縮短城鄉差距?各方看法見仁見智。

國立頂尖大學應該「培養英才」還是「扶濟弱者」?該不該讓少有機會進入窄門,與其他學子一較長短的弱勢學生,也加入賽局?爭論還會持續下去。

偏遠鄉鎮的教育資源不如都會區,學生程度落差大,從人權和社會正義的角度來思考,社會應該積極、主動拉拔弱勢學子。圖為921災後正在重建中的南投廣興國小組合教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