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持「真」實的攝影器材,本著「善」的意念,創造出許許多多「美」的作品,郎靜山在民國二十八年開始進行「集錦攝影」,利用暗房技巧,從親身走遍大江南北拍攝的底片上取景,然後合在同一張底片上。他在窒悶黑暗的沖印室裡,經過無數次沖洗、剪裁、構思畫面、放大組合出一張張集錦照片,每一幅照片都是他的心血結晶。
集錦攝影最難之處,不在高超的剪接技巧,而在畫面結構、光影線條中表現的精神涵養。民國前十九年生於江蘇淮陰的郎靜山,出身軍人世家,父親郎錦堂雅好文藝,對他藝術思想的形成頗具影響。他在十三歲拿起相機學攝影,民國十七年成為我國第一位攝影記者,同年他發起成立「中華攝影社」,抗戰期間成立重慶攝影學會、昆明攝影學會,民國三十七年在大陸創辦「中國攝影學會」。一九五三年中國攝影學會在台灣復會,成為台灣第一個攝影團體。
成長於西方殖民時代,郎靜山無法接受外國人鏡頭下只採集中國人抽鴉片、裹小腳這樣的「異國情調」。而經歷中國最動盪的時代,看盡戰亂中的殘山剩水,他也無法抹去千年來已然活在中國文人畫家心中的永恆山水,如此終於使他藉助西方的攝影工具,運用自己深厚的文化涵養,將中國山水畫的構圖方式,巧妙的把不同地域與時空的景物結合,發展出集錦攝影。他手下的作品山林水勝,畫面詩情畫意,不論是煙波搖艇、曉風殘月、或松鶴長春,中國水墨畫的氣韻生動在他的構圖中活起來,他也被稱為詩書畫影四絕。
郎靜山處事雍容大度,與世無爭,因而能享有一般人無法擁有的長壽多福,晚年他還拿著相機到世界各國將美景一一入鏡。民國八十四年,郎靜山以一○五高齡去世。他獨具「郎氏風格」的集錦攝影,已然成為二十世紀人的重要記憶,讓人追念。(文•張靜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