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大陸華裕民
編輯先生:您好!
我是貴刊的忠實讀者。通過閱讀貴刊,我對寶島台灣的政治、經濟、文化、教育乃至風土人情有了全面的了解。閱讀貴刊,獲益菲淺,一點淺薄認識,奉寄台鑑:
海峽兩岸,隔絕數十年,同是炎黃子孫,華夏一隅,然而彼此互不了解,造成許多歷史憾事。隨著兩岸關係解凍,兩岸的經濟、文化交往日益頻繁,這給咱們提供了彼此了解的機會,書刊則是重要的傳媒之一。「光華」雜誌涉獵面廣,圖文並茂,不僅反映台灣當代社會的政治論爭、社會發展、經濟建設、環境保護等重大方面,而且介紹台灣的人文地理、鄉土文化、傳統習俗等社會的細稍末節,給人以綜覽台灣全貌之感覺,且文字樸實,頗能引人入勝。過去人們對海峽兩岸的情況不甚了解,加之中國人又有易走極端之毛病,不是認為對方貧窮落後、腐化墮落、世風日下,就是以為對方什麼都好,是人間天堂、遍地黃金。通過閱讀光華雜誌,可以客觀全面的認識台灣。台灣社會雖然實行民主政治,但也存在著官僚腐化現象;台灣的經濟比較發達,但存在著資源貧乏,過分依賴他人的致命弱點;台灣人民的生活水準較高,但還有依靠救濟,才能維持生計的貧困階層;台灣文化受西方文化影響較深,但仍保持著傳統的中國文化及傳統的儒學思想、家庭觀念甚至連源遠流長的飲食文化等等都是一脈相承的。
最近拜讀了光華三月號、四月號文摘專欄中,一些優秀文章,讀來讓人賞心悅目,回味無窮。也行先生的「閒暇與閒情」一文,反映了當代社會的「現代病」,儘管現今的社會已相當現代化,而現代人卻覺得生活得很累,既無閒暇又無閒情。杏林子女士的「阿丹老爸」一文,讀來頗感親切,好像看到了自己的影子,可惜身旁卻沒有一位阿丹妻;黃春明先生的「童詩小集」,短短一組小詩,把中國傳統家庭祖孫三代不同的生活習俗表現的維妙維肖。諸此種種,不勝枚舉。
我是在大學圖書館裡從事資訊工作的,比較有機會閱讀貴刊,同時,我還將貴刊介紹給其他讀者,大家都有同感,希望貴刊越辦越好,讓廣大的讀者能從中讀到更多更好的文章。
文.台北艾利克
編輯先生:
謝謝你們報導台灣的煤礦大王——顏雲年先生,了不起的一篇略傳,並刊登令人印象深刻的照片資料。長久以來,我特別喜愛九份和它的小火車。我曾經為顏先生的兒子做過六年的事,那時他是基隆光隆家政及商業中學的校長。
我最欣賞你們的文章蒐集的照片。不知從那裡可以找到台灣的舊照片?尤其是基隆和瑞芳的。也想向貴刊詢問有關台灣東北部早期礦工的資料。
此外,我過去曾騎著一部腳踏車遊覽台灣的東北部,拍了上百張照片。有的拍攝了一些普通又較陌生的村落,即使有的朋友雖然在這兒待過五、六十年之久,也從沒見過。不知有沒有投稿的機會?
編按:本刊歡迎有主題、有故事,且是中國人所共同關心的報導圖片。請使用幻燈片或黑白照片投稿,並在付郵前請先電洽本刊版面主編張良綱先生(電話392-2256轉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