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與創新,是人類社會在不斷前進中能夠保持平衡的兩種力量,看似衝突,其實互補,缺一不可。人類向傳統支取養分,探向廣大的未知領域。沒有根,我們不能成長,而不再成長的時候,也就是枯萎衰敗的到來。因此,我們需要深入地瞭解二者。
首先,讓我們觸摸一下明天。
三伏天的六月,台北的天空非常科技,先有二○○○年的資訊科技大會,比爾蓋茲、錢伯斯、菲奧莉娜等資訊超級明星和梭羅、孟岱爾等經濟大師一陣旋風似地為台灣彩繪網路世紀、資訊時代的絢爛,也留下不少「新經濟時代」值得深思的論點。不久,美國柯林頓總統與英國布萊爾首相發表聲明,跨國「人類基因體計畫」研究完成草圖,而台灣的「榮陽團隊」也是參與該計畫的功臣之一,並早在一個月前便已順利完成所分配的第四號染色體的基因排序。
無獨有偶地,台灣另一團隊──中研院植物研究所,也參與了另一重大國際合作的水稻基因體計畫,負責水稻第五條染色體的定序工作。六月底,中研院院長李遠哲並宣布,將在一年內成立「生物基因體研究中心」,進行基因功能研究。他並且表示,如果台灣無法在基因功能研究上與世界同步,很快便會淪為二流國家。
這種種攸關人類未來福祉的電腦、網路、基因工程,對許多人而言,似乎依然陌生而遙遠,尤其是基因工程,雖然被認為是自遺傳學、分子生物學以來,生物科學最大的突破,人類已開始直探生命的源頭。我們對基因學的體認,卻多數還停留在生物史上第一隻經由無性生殖而誕生的複製羊桃麗上面,而那到底是在遙遠的英國某實驗室中的新鮮事。至於近日媒體大幅報導的基因圖譜草圖解碼──生命之書的揭開,則更是尖端科技領域中,少數科學家的研究報告。
另一方面,我們雖然不懂基因學,基因產品卻早已悄然進入國人日常生活,進口基因黃豆製成的醬油、豆腐、豆漿,基因玉米製成的沙拉醬、罐頭成品,抗蟲害的木瓜、不易熟爛的蕃茄、生長快速的鮭魚、抗蟲害的棉花……,隨著基因轉殖技術的益發成熟,基因改良食、用品在我們生活中扮演的角色就越多、越重要。衛生署將在今年底完成「基因改良食品標示規範」,迫切性可想而知,那麼,我們對這門可能全面改寫人類命運的科技發展,自然得有基本的認識,而不只是跟著市場運作,買幾張熱門生技概念股票就可以交差的了。
究竟,基因產品的培養與製成過程為何?對健康有無影響?對人類的生活可能帶來什麼樣的變化?人類基因圖譜與水稻基因圖譜的定序,如何完成?對人類的生命以至於全球的物種、生態會造成什麼樣的影響?當人類試圖與上帝接軌,甚至接手大自然的一天,將是伊甸園重現還是重返侏儸紀世界的開端?
趨勢無法逆轉,握在少數科學家手中的神秘之鑰已經開啟,但受影響的大眾需要理解和判斷,這一期的封面專題「生命科學的登月計畫」、「物種革命?」與基因倫理有著深入淺出的探討,與讀者一同思考。
創新的另一端是傳統,傳統來自孕育文化的土地。一代又一代的人類與土地、歲月互動交織而成歷史文明,歷史文明逐日演進而有今日的科技突破。然而,無論科技文明將把人類帶往太空還是虛擬世界,失去土地的人類便如同失根的蘭花,生命中彷彿總有一個無法填補的空洞,都會文明所造成人性的疏離冷漠就在我們眼前不斷地上演。幸而,這世上仍有許多人對滾滾紅塵視若無睹,堅持自己的一方理想,像是「水生植物」所報導的林春吉,「消失中的水塘」的顏聖紘,剛以《一一》得坎城大獎的楊德昌……他們也像是我們的土地,讓我們在科技一日千里、物質文明、消費文化撲天蓋地而來時不致全然迷失。
當然,科技無罪,物質理應服務人類,求知、理財、休閒、娛樂都是人類生活的一部份,只有在不斷觀察與認知的過程中,我們才能掌握合度,求取均衡。這一期的光華,就讓我們在傳統與創新中共同學習與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