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二十年前探險先鋒胡榮華《單騎走天涯》開始,台灣的旅遊探險風氣逐漸成形。然而想像一下,在人類歷史早期,地球上處處是人煙罕至的險地,獵人在草原上追蹤猛獸足跡,農人把耕地一步步推向密林深處,商隊在古道上翻山越嶺......,日常生活步步危機,處處涉險,而人類之所以按捺著恐懼奮勇向前,其目的不外是為了求生存,不得不與天爭,與大自然搶地盤。
除了日常涉險外,歷史上可稱為「冒險」的大規模涉險活動,更是充滿了特定的目的性,像是玄奘法師歷時十七年的天竺求經,蒙古成吉思汗討伐花剌子模國的萬里遠征軍,或是十四世紀末年的鄭和下西洋,十五世紀由西班牙、葡萄牙領銜的「地理大發現」等等,他們的冒險成果豐碩,更引動了前仆後繼的追隨者。
涉險與冒險,讓人類文明一步步往前推進,直到地球上所有角落都烙上了人類的足跡,再也無所遁形為止。而當人類不必再為功利的需求冒險犯難時,為了興趣、為了挑戰自我、為了搜奇獵豔的所謂「探險」風潮,才算真正興起。
如果要下個定義,何謂「探險者」?大概就是那種視安逸度日為浪費人生,視規律正常為死氣沈沈,總希望在有限人生中活出最生猛生命力的人吧。他們尋求刺激、克服恐懼、完成挑戰的慾望是如此強烈,登上聖母峰後還想一探南北極,剛從雨林出來又想徒步橫越荒漠;又像登山攝影專家高銘和,在聖母峰頂慘遭凍傷,手術十五次,手指、腳趾連腳跟全遭切除,然而傷癒不到五年,他竟又重返聖母峰!對他們來說,挑戰的對象不重要,成敗不重要,挑戰帶來的成就感才是一切。
為什麼會這樣?對大部分每逢假日就寧可待在冷氣房裡看電視的人來說,「探險」實在是件很遙遠而無法理解的事。但其實,觀察剛學會走路的幼兒是如何喜歡「趴趴走」:看到水塘就要踩、看到土堆就要爬、看到貓狗就要追......,你就會知道,探險原就是人類的本能和夢想。只是「趴趴走」闖了亂子挨了打以後,才越來越甘於在框架裡生活,再也不敢越雷池一步。
從這個角度看,更讓人忍不住要對現代探險家致上深深的敬意。一來他們的探索本能還沒在層層制約中消弭殆盡。二來他們勇於將探險之夢付諸實現,這需要經過嚴苛的體力鍛鍊、求生技巧學習、行程規劃、團隊合作,以及強烈的自信及自我要求等等才能完成,是意志和毅力的極致展現。
其實,每個人都有夢想,只是太多人讓夢想停留在那裡,從來不敢放手嘗試。為什麼?因為害怕──怕吃苦、怕失敗、怕危險,怕失去了眼前所有的、又找不著那未知的,甚至怕找著了以後會失望、幻滅......。
要將夢想付諸實現,需要禪宗的「抖落」,許多探險家為了圓夢,辭掉工作,將物質需求降到最低,一旦踏上探險之路,更必須一層層剝去原先以為不可或缺的舒適安全,三餐併做了兩餐、一餐,柔軟的席夢思變成嶙峋山崖上的睡袋,負重三十公斤,走到皮開肉綻,走到腦筋放空,走到一口水也成甘露......,這才知道,人生可以簡單至此,分外之物都是負擔,榮華功利也無非海市蜃樓,又有什麼可執著的?
光華近幾個月的封面故事主題,從青年大夢、仰望玉山、文化創意產業、創造力教育,一直到這期的尋找台灣探險家,都試圖用更開闊的眼光尋求人生的真諦,而自信與信任,開創與勇氣,包容與愛,似乎是其中不變的要素。你心目中的理想人生,又是什麼樣貌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