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科學進步,工商發展,社會結構有了改變,人類的價值觀念亦不免與傳統有異;但是,在眾多的變化中,人們對自己所從出的根源,卻不變的有著一份好奇與孺慕。因此,只要生活安定、環境許可,人們就會自然的把尋根的念頭化作行動。近年來,自由中國人民的物質生活不虞匱乏,對於精神生活有餘力講求,許多人也興致勃勃地展開修家譜的活動。在修譜過程中,有不少人因為逃難、遷徙而資料不全,許多祖先與家族的事蹟無從查考,因此感到遺憾。其實家譜是要傳緒子孫的,只要從現在開始,盡可能地上溯數代,再將近代的資料記載完整,而後世代相傳,內容自能積少成多。
猶記當年,家中神案上香煙裊繞,烘托出一股肅穆的氣氛。父親恭恭敬敬地捧出那本紙張泛黃、表皮破損的家譜,手持一柱香,虔誠、孺慕地喃喃低語,是對列祖列宗在祝禱著什麼吧。每當此時,小小的林建平站立一旁,心中雖不大明白,卻有感於那種虔敬與肅穆,絕對不敢喧譁。而後,他長大了,每當思及那個場面,似乎亦能感受出與先祖們一脈相傳、血濃於水的情感。
匆匆二、三十年過去,林建平亦為人父,當他將子女的名字填入家譜的那一刻,不禁也興起一股強烈的孺慕之情,他已很能瞭解當年父親祝禱時的心情,因為他也很自然地喃喃低語:「林氏列祖列宗,請保佑我們闔家平安,保佑子孫心地澄明,品德優良,將來努力服務社會,報效國家,以不愧為林氏子孫……」
如今,林建平已白髮蒼蒼,兒孫繞膝。他覺得離祖先愈來愈近,孺慕之情也日益加深。尤其是父親過世以後,「祖先」對他而言,已不再是空洞的字眼,而是父親的音容笑貌——那關愛慈祥是如此真實,那望子成龍的期盼是如此殷切。午夜夢迴,他總憶起父親的叮嚀:「你是林氏第一百六十二代子孫,切記要工作勤奮、行事謹慎,成就一番事業,將名字、事蹟留傳家譜,為祖宗添榮耀,為子孫做榜樣。」
於是,在事業有成後,他著手修訂家譜,也同樣叮嚀子孫。他說:「每想到我將名留家譜,我就更戰戰兢兢地工作,也希望以此激勵子孫,讓他們更上進、更努力……」

這是七十年九月舉行的「中美譜系資料展」中,展出的黃氏族譜及古代文物。(魏媛)
古來即是尊貴與榮耀的象徵
這是目前自由中國台灣經常可見的事例。每個人都想知道:我是從那裏來的?我的祖先是誰?他們做過些什麼事?畢竟我身上流著他們的血啊!人類這種尋根的意願亙久不變,遠自周朝,國人便已開始製作家譜。
當時,這是天子、諸侯、卿大夫等貴族的專利,由史官記載,做為分辨貴族品級,與通婚門第的依據。三代以後,逐漸有世族自行修訂。漢末,時局動盪,中原一帶的世族紛紛避難外地,但為了表示其門第高人一等,尤其注重修譜。南北朝後,世族沒落,有些大家族的不肖子孫,甚至為了生計,不惜出賣家譜。買主是那些有財富而無門第的同姓者,他們更改家譜上的世系,偽裝自己也是名門子弟。對中國人來說,家譜一向是高貴及榮耀的象徵,每當子孫有所成就,便想修譜。近年來,台灣經濟繁榮,人民的修譜能力(生活水準、教育程度)都提高了,蔚成一股修譜尋根的熱潮。
去年九月中旬,中華民國宗親譜系學會舉辦「中美譜系資料展」,展出許多有關書籍,以及手抄、鉛印與最新的微縮影片家譜。原擬展覽一星期,後因參觀者過於踴躍,應觀眾要求延長五天,參觀總人數逾兩萬人。展覽前,陳德星堂大宗祠並曾舉行祭祖大典,共計有陳姓子孫一千餘人與祭,參觀者不計其數,把兩千多坪的祠堂擠得水洩不通。
去年年初,熱心人士曾發起「填寫家譜運動」,大眾反應出乎意料的熱烈,一萬份家譜填寫表,很快被函索一空。五月底,電視台開播「香火」節目,亦頗受觀眾歡迎,每天都可接到許多詢問填寫家譜有關事宜的來信。雜誌社也籌畫出版「香火」雜誌。除了這種種浮面的尋根跡象,也有人早就深入展開尋根活動了,許光亮就是其中之一。

改良過的新式家譜,採用人類學的方法簡化符號,十分簡便。(魏媛)
修家譜,尋得失散的族人
許光亮是俗稱的「客家人」,他的祖先曾在大陸廣東省饒平縣定居。九世之後,陸續有七位族人到台灣墾荒,其中一位就傳到許光亮。十幾年前,許光亮修族塔(存放先人骨骸的靈塔)時發現許多先人的置骨位置虛懸,想到這些與自己有血緣之親的先人,如今不知流落何方?沒能安置在祖塔內,與其他親人一同接受子孫祭拜,他深感不安。於是,他許下心願,要找到失散的族人,和流落在外的先人骸骨。
從族譜的記載,他查出當年幾位先人的墾地,據以尋訪後,也找到大部分族人。但有一支族人,只知十三世後遷居嘉義附近,卻始終遍尋不著。事實上,這支遷到嘉義的許氏子孫,又已傳了八世,而經過兩百多年,他們與別支親戚早已失去聯繫,也已不會講客家話,更不曉得自己原是客家人。許光亮多方打聽後,獲知他們住在嘉義薑母寮一帶,於是他利用假日,帶著祖宗牌位,勇氣十足地向嘉義出發,因為他相信祖先會樂意成全他的苦心。
他採用最吃力、也最實在的方法,挨家挨戶地訪問:「這附近有沒有姓許的人家?」如果有,他就趕緊前去,詢問對方的祖籍。有一天,他又到了一戶許姓人家,很奇怪地,他感覺有一股說不出的親切感,於是便開門見山地問:「你們祖先是不是從廣東饒平縣來的?」對方也無法確定,只有一位年高八十的長者表示,他小時候好像聽老祖父提過,但事隔幾十年,已不復記憶。
正當討論之時,許光亮發現供桌上有個「十三世孝劍公」的牌位,而「孝」字恰是他們家族第十三世的昭穆。許光亮激動地嚷:「你們是從饒平縣來的!」聽他言之鑿鑿,眾人雖將信將疑,卻也不忍辜負他的熱誠,遂開始整理家中古物,想找出點蛛絲馬跡。皇天不負苦心人,他們終於在一個舊櫃子中找到原始家譜——一方絹布,由於年代久遠,又未曾妥善保存,已經被蟲蛀得不堪卒睹,但最重要的部分「潮州府饒平縣」幾個字卻絲毫無損。這族人終於認祖歸宗,陸續與一大群未曾謀面的親戚互訴情誼。

這是七十年九月舉行的「中美譜系資料展」中,展出的黃氏族譜及古代文物。(魏媛)
彰化有個陝西村,幾經輾轉找到「根」
「陝西村」是另一個尋根傳奇。陝西村位於台灣中部彰化縣秀水鄉,是個寧靜幽美的小村莊,居民多務農為生,與一般農村沒有兩樣。不過,他們有些特殊的風俗,如村裏有個「烏面將軍廟」,每年農曆八月二十三日烏面將軍冥誕,村民就演地方戲紀念,而這種地方戲與陝甘的地方戲有很多類似之處。
烏面將軍是陝西人,明末清初隨鄭成功來台。據說他允文允武,除了訓練士兵外,平時還從事農墾,並維護地方治安。後來烏面將軍作戰身亡,軍民感念他的功跡,為他興廟供奉。三百多年來,烏面將軍的事蹟依然為人傳頌,廟中香火鼎盛,村民演起地方戲來也仍保有陝甘色彩,但他們的祖籍卻被遺忘了。村民們一直以為他們的祖先來自福建。直到有陝西人士因對他們的村名產生興趣,並深入考證後,才知道他們的祖籍和村名一樣,就是陝西。
因為村名的關係,陝西村一千五百多位村民,幸運地尋到了自己的「根」。但有些人就沒這麼幸運了,幾百年的在台生活,使他們對自己的祖先從何而來,毫不知情,尋起根來真是煞費周章。

隨著都市發展,地價上漲,祠堂也有往「高處」發展的趨勢,林氏祠堂便高據在十一層樓上。(魏媛)
都是來自大陸,都是出自中原
陳季民是個大學生,他家世居台南,到底住了幾代,他不清楚,只是凡他所聽過、接觸過的長輩都住在台南,因此理所當然地一向以「台灣人」自居。今年初,他響應填寫家譜運動,請教年長的親戚後,才知道自己尚有一支未曾聯繫的遠親。由遠親處再牽出遠親,他依著線索一步步探詢,終於尋到一本古老的家譜,這才知道,他們的開台始祖是清康熙六十年由漳州渡海來台的。一直往上追溯,原來陳姓是帝舜的後裔,周武王時受封於陳(今河南省淮陽縣),以國為姓,從此繁衍成我國第一大姓。至此,他才深切體認:大陸上的同胞不只是隔海生活的中國人,而是我們血肉相連的親人啊!
其實,不論任何姓氏,只要不斷往上追溯,不但都是從大陸渡海來台,而且都是源於中原。只是後代子孫繁衍日盛,或分支開墾,或動亂時避難他鄉,然後便在該地落戶生根。剛開始多還能記得自己是從何處來,但一、兩百年後,老一輩都已過世,新生一代便以生長地為籍,因此有了「四川人」、「廣東人」……等籍貫之分。
「台灣人」的由來也是一樣。明末清初渡海來台墾荒者,當時都以「泉州人」、「漳州人」自居,幾百年後,他們的子孫便以「台灣人」自居了。較遲來台的人,有的則仍沿用原本的省籍。事實上,台灣人與其他大陸省籍的人同出一源,僅是來台先後有差別而已。中國文化大學附設的譜系研究所所長趙振績說:「任何姓氏只要不斷考證、追溯,必可發現源於中原,而且一定是黃帝的子孫。現在有人利用省籍不同,製造分化,根本是只求達到目的、而罔顧事實的政治手段。若有人聽到這類言論,而心生疑惑,可以來和我們一起尋根,定可萬宗歸一,真相大白。」

祠堂內,供奉著列祖列宗的牌位。(魏媛)
宗親會發揮團結、互助的功能
在尋根熱潮的推動下,許多宗親會的活動也興盛、蓬勃起來。以往,總是老年人較熱中於參加宗親會活動,現在年輕人也主動參與了。
焦氏宗親會在三年前成立,負責人焦靜秋原是個軍人,民國三十八年隨政府來台,戰亂之間未及攜帶家譜,一直令他引以為憾。他曾下定決心,有朝一日要重修家譜。民國五十二年,他自軍中退役,剛有空閒可一償夙願,不料卻罹患食道癌。癌症對一般人而言,無異死亡宣判,焦靜秋深悔沒有早日著手製作家譜。於是他向祖宗默禱:如果幸而手術成功,必馬上著手修訂宗譜,並聯絡族人,組織宗親會。
當年食道癌開刀的成功率僅千分之一,焦靜秋竟真似有神靈暗中保護,手術宣告成功。經過這番死而後生的歷程,更使他悚然驚覺:個人的生命如此短暫、脆弱,在這難得的有生之年,怎能不快做些能傳給子孫、接續整個家族與宗族生命的事呢?於是,他立刻翻閱電話簿,聯絡所有焦姓人家,再深入尋訪這些人的親友。此外,他每天上午還到圖書館研讀山海經、二十六史、各省縣志等書,以瞭解焦氏祖先歷代活動的情形。焦靜秋已年逾花甲,加上年少投軍,未曾受過良好的正規教育,念起古書來,相當吃力。他毫不畏難,十八年如一日的苦讀,終於編纂了兩本包括列祖列宗事蹟和考證的宗譜。每天孜孜不倦地念書及拜訪宗親,焦靜秋說:「我覺得現在活得很有意義,雖然年紀愈來愈大,卻活得十分有勁。」
宗親的支持,也是令焦靜秋樂此不疲的一大因素。三年前,焦靜秋眼見各宗親都有組織宗親會的意願,遂登高一呼,獲得熱烈的響應。祭祖、印宗譜、設立獎學金等費用,都有人慷慨解囊,甚至還有人拿出支票簿,當面告訴焦靜秋:「你只管放手去做,錢的方面我全力支持。」軍人出身的焦靜秋,連受癌症侵襲時都不曾掉過一滴眼淚,但面對宗親盛情,他不禁熱淚直流。
焦氏宗親會成立僅三年,不但聯繫到在台的子孫三千餘人,還印行宗譜,免費分送宗親,並設立獎學金,獎勵清寒優秀的焦氏子弟。焦氏宗親有任何問題,宗親會都願協助解決。目前,焦氏宗親會的做法已引起其他宗親會仿效,而在這些長者的有心提攜下,年輕人也逐漸對宗親會產生向心力,願意參與推動宗親會活動。

這是去年陳氏秋季祭祖時,引爵及恭讀祖訓的情況。(魏媛)
幫人修家譜,當前是熱門生意
在自由、開放的社會裡,凡事有需求就有供應,職業修譜人也應運而生。台中市新遠東出版社的社長江廷遠因擁有一本家傳祖譜,而觸發靈感,他覺得出版族譜,幫助大家尋根是件有意義的事。而且在商言商,這也不失為一條開拓出版業務的新路。遂於民國四十六年,首先編印「林氏族譜」,由於銷路頗佳,又接連推出王、李、張、楊……等二十幾種族譜。知名度打開後,也有人自動找上門來,請他幫忙修譜。業務最盛時,他手下有四十幾個工作人員,到全台各地蒐集資料或實地訪問。近幾年來,伴著尋根熱潮,出版家譜的生意更興隆,有許多出版社也相率跟進。
物質文明愈發達,人們就愈有能力和慾望去追求精神文明,這種心理舉世皆同。台灣正熱熱鬧鬧地進行尋根運動時,美國也因一位黑人作家哈雷寫了本敘述家族源流的「根」,而掀起一股「尋根熱」。
美國的猶他家譜學會,更擁有世界上最大的家譜圖書館,珍藏各國家譜期刊,及手抄、鉛印家譜約二十萬冊,和一百二十五萬卷微縮影片,相當於五百六十萬冊三百頁的書籍,包括了十億人的家譜資料。其中也有我國家譜資料七千餘種,較目前我國宗親譜系學會擁有的三千餘種,還多上一倍。
猶他家譜學會所藏的我國家譜,多是戰爭時流失,輾轉為該學會所收藏。就整體而言,七千多冊並不是很多,而能比我國宗親譜系學會多上一倍的主因是:宗親譜系學會缺乏有系統的蒐集和收藏,沒有將許多散存民間的家譜製成微縮影片儲存起來。好在該會已經注意到這件事,目前正積極籌設「台灣地區家譜圖書館」,將使家譜的蒐集和收藏系統化、科學化。

這是去年陳氏秋季祭祖時,引爵及恭讀祖訓的情況。(魏媛)
讓我們有個好的起步
籌設家譜圖書館的同時,中華民國宗親譜系學會並改良家譜形式,使其更簡便、更符合現代社會的需要。譬如:以往重男輕女,世系表中女性不列名,現在新式家譜,則本著男女平等的原則,將女兒也列入世系表,但至適人為止。此外,還引用人類學的方法簡化記號,如以「△」表示男性;「○」表示女性;「△=○」表示娶媳;「○→△」表示女兒出嫁;「△→○」則表示女兒招贅等。
有些人因為原本沒有家譜,目前填家譜,頂多也只能追溯三代,而頗感缺憾。譜系學會理事、政治大學教授林恩顯說出了填家譜的正確態度:「不論所知多麼有限,只要盡力去填就是了。因為家譜是要傳給子孫的,不必急在一時,只要以後代代相傳,自能積少成多,成為一部深具價值的家族史。我們現在填寫家譜,有個好的起步,以後不怕不能走得長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