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挽救直直落的股市,行政院決定證交稅減半課徵,期限半年;並祭出10大措施,包括提高購屋補貼利息、補助45萬戶「近貧家庭」每月最高6,000元、補助購買電動自行車等節能減碳商品,加上已先行的583億元擴大內需專案,總計挹注1,809億元活水。經建會預估景氣將在第四季落底,政府推出的振興經濟方案,假以時日,效果就會出來。
今年元月至520新政府上任之前,由於外資及民眾「押寶」馬政府的兩岸鬆綁政策,台股在亞洲12個股市中曾經一枝獨秀,投資報酬率高達11.68%,位居亞股之冠;新台幣相對於美元升值幅度達5.8%,也是亞洲第一。
不料行情卻在3個月內急轉直下,大盤指數從9,309的高點一路重挫超過3,000點,在亞股中的跌幅僅次於中國與香港;期間雖曾反覆築底,等待反彈,但終究難敵頹勢。台股究竟出了什麼問題?
股市是經濟的溫度計,需有強勁的基本面,才能支撐股市多頭。現今,如影隨形的全球經濟衰退威脅,已由歐美席捲亞洲而來,台灣也無法倖免。企業經營面臨考驗,正是影響台股重挫的第一聲槍響。
今年7月台灣廠商的外銷接單金額亮起紅燈,創下自SARS疫情過後的新低;8月底,國內外企業集團的第二季財報陸續揭露,也未見好消息。
就在投資人信心薄弱的當下,馬英九總統接受墨西哥太陽報訪問時,坦陳「經濟成長率要到2016年才能達到6%」,等於宣告「馬上漸漸好」的政見又將延後兌現,成為壓垮台股的最後一根稻草,導致失望性賣壓出籠。
原本寄望於新政府上台能扭轉政經困境的民眾,如今套牢日深,對政府的經濟政策也出現怨言。
更甚者,美國「次貸危機」、「二房風暴」、「雷曼兄弟」投資銀行破產、保險業巨頭AIG集團危在旦夕等金融海嘯,如推骨牌般迎面來襲,迫使美國聯邦準備局緊急貸款850億美元抒困AIG,令人膽戰心驚。外資法人為挽救歐美母國企業,紛紛從亞洲新興市場撤退,大舉回流;以外資在台股市值高達5兆台幣(25%)來看,至9月上旬的統計,外資賣超台股市值高達3,000億元,儼然將台股當成提款機。
事實上,面對近半年來無遠弗屆、連動密切的全球資本市場動盪,各國領袖無不傷透腦筋,政治人物確實很難實現競選承諾。
環顧亞洲近鄰,日本前首相福田康夫因始終拿不出有效的經濟振興方案,身心俱疲,上任不到一年就無預警辭職下台,震撼國際政壇;南韓總統李明博也承認「747」政見要在5年後才有成果,並親上電視向全民鞠躬道歉;泰國民眾走上街頭,要求總理下台,因而爆發流血衝突,泰股與泰銖雙雙跌落谷底。
然而,即使狂風暴雨來襲,帶領乘客與船員在茫茫大海中航行的船長卻沒有悲觀的權利,反而必須冷靜掌舵,找出方向。
出口貿易一向是台灣創匯與提升經濟成長率的引擎,處在中國大陸與美國兩大經濟板塊中間的台灣,受到美國景氣低迷的拖累,以及中國市場高速經濟成長恐不復見的失望,輿論與經濟學者無不直言,馬政府除了在調降證交稅這種短期工具上施力外,更應為台灣下一波經濟發展與定位找出對策,重拾海內外投資人對台灣政經情勢的信心;並鼓舞上市櫃公司自立自強,在全球經濟衰退風潮中殺出血路,以亮麗的營收來獲得市場肯定。
好消息是,據經濟部統計,至今年上半年,出走中國的中小企業,已有63家台商回流,閒置多年的台灣各工業區又重現生機;而鴻海子公司富士康、旺旺集團也將回台上市,台商資金回流對提升經濟將大有助益。歸根究底,台灣經濟若能領先國際復甦,作為經濟櫥窗的股市,那有不漲的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