席哈克:故宮借展是法國「最大的榮譽」
明年是國立故宮博物院創院90周年。回顧故宮1925年成立至今,已有8次大型海外展覽的紀錄;飄洋過海的華夏瑰寶,少則百餘件、多則四百多件,從展件挑選、裝箱運送,到展後確認文物完好回到故宮,每次借展,工程浩大,故宮從館長到工友,幾乎全體動員,也成了故宮職員此生難忘的回憶。
海外展覽期間,華夏文明的光輝,參觀民眾莫不讚嘆,往往也在當地帶動包括美食、服飾、華語等中華文化的熱潮。根據故宮圖書文獻處處長宋兆霖的整理,展出期間,上至皇室、下至市井,不分階級,一概成了故宮文物的粉絲。
例如,1935年在英國皇家藝術學院百靈頓廳舉行的「中國藝術國際展覽會」,是故宮至今唯一在英國舉辦的大型借展,93箱故宮文物非屬精品、絕不入選,由英國軍艦護送,在14周展覽期間,吸引42萬人次參觀,也讓英王喬治五世偕瑪麗皇后親臨會場駐足近兩小時,遲遲不捨離去。
空前的盛況,1998年也在巴黎大皇宮博物館重現。當時,對中華歷史文化鑽研甚深的法國總統席哈克,兩度親臨「帝國的回憶:國立故宮博物院的珍藏」展廳參觀,盛讚故宮借展是法國「最大的榮譽」。
這次展覽吸引超過20萬人次,歐洲媒體報導佳評如潮。義大利《世覽概況》周刊讚其為「本(20)世紀最重要的藝術活動之一。」法國《新觀察家》周刊指出,「帝國只有在向全世界開放時,才是至高無上的。這(故宮文物)是小小台灣給巨大中國的啟示。」
下一站:舊金山 故宮珍寶「重返美國」
20世紀下半葉,美國兩度舉辦大型故宮文物展,在北美洲掀起中華文物熱的高潮。早在1953年,美方就已向故宮提出借展申請;台、美雙方經過長達8年的評估、規劃,終在1961年正式巡迴美國5大城市展出。當時,故宮還未正式在台復院,近70萬件文物都還收在台中霧峰的北溝陳列室。
文物在美國軍艦的運送下,1961年3月安抵加州,再經數月的陸路運輸,終於趕上華府國家藝術博物館8月「中國古藝術品展覽會」首展開幕。在之後長達10個月的展期裡,故宮文物巡迴了紐約大都會博物館、波士頓美術館、芝加哥藝術博物館,以及舊金山狄揚紀念博物館展出,吸引超過50萬人次參觀。
透過此次交流,故宮與這些博物館建立深厚友誼。30年後,與故宮同為世界四大博物館之一的紐約大都會博物館,再度向故宮提出紐約、芝加哥、舊金山及華府4個城市的巡展計畫。
1966年建館的亞博,當時仍設在狄揚紀念博物館一側的廳舍內,故宮第二次美國展舊金山站,就在這裡展出。
1996年3月至翌年4月,寫著「中華瑰寶」四字,以及「Splendors of Imperial China (中華帝國的光彩)」的赭紅色巨幅掛布照片,成了當時全球主要報刊藝術文化版最引人注目的標誌。
藝術文物與博物館專業的《史密松寧雜誌》以「仿若有主同在」形容故宮展的魅力;《華爾街日報》形容「中華瑰寶」展彰顯了「中國5,000年藝術發展的連貫性」;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CNN)評論故宮展是「西方有史以來最精采、最完整的中國藝術展」,「文化價值無可估量」。
歐洲愛好華夏藝術者也被吸引到美國看展。總計這場為期近一年、巡迴4個城市的「中華瑰寶」展,創造逼近100萬人次的參觀人潮。
借展須以友誼和互惠為前提
美國、法國展之後,故宮文物在2000年之後,也陸續遠赴德國及奧地利舉辦大型展覽。
國際借展邀約不斷,故宮本著友誼、互惠的原則,積極進行文物與文化的交流。例如,亞博允諾,2016年舉辦故宮展之後,將對等出借文物,2017年在故宮南院舉辦亞洲藝術文物回饋展。
「我還沒進故宮,故宮就已走向國際了,」在故宮任職36年的故宮院長馮明珠表示。
「我們(故宮文物)走出去,也歡迎別人走進來,再加上博物館之間的研究交流,這些都是故宮推動文化與文物外交的方式,」馮明珠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