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卑南遺址相似的器物
瓶瓶罐罐擺在桌上,在陰暗的光線下看不出端倪。舊毛刷、鐵釘、銅板、筷子、鈕釦……,好不容易在最後一個罐子找到了——綠色的小環。與我們所知卑南出土的玉玦形制十分相似。
眾所周知,台灣東部發現的史前人類文化遺址,包括長濱文化、卑南文化和麒麟文化遺址。長濱文化屬舊石器時化;卑南、麒麟則屬新石器時代。
其中卑南文化遺址的特色之一,便是板岩製成的石棺。而在石棺裡,還有玉玦、玉簪、管珠等陪葬物。
玉玦也就是耳環,它的造型多內成圓形;外部則變化不一,有圓形、方形,有的在圓形外有四個突起。
老劉撿到的,是外圓內圓的耳環。
在他家不遠的一片木瓜田裡,我們又有其他的發現——一個像是小水池,又像是棺材的大石頭。
水池?岩棺?
如果說它是「石棺」,又不同於卑南出土的板岩石棺;它由一塊巨石鑿刻而成,內緣長約一百八十公分,寬有七十公分,棺外緣的角落還有個缺口。
令人奇怪的是,方圓幾里就這麼一口堂堂「坐鎮」。
根據台大人類學系副教授連照美的推測,這可能是麒麟文化中的「產物」。
麒麟文化,從日據時代已陸續有零星的發現,到了民國六十七年左右才大量的挖掘,因在台東成功鎮麒麟地區出土的文物較完整而得名。出土的物品,主要是形狀特殊的巨大石塊,因此它又叫「巨石文化」。
連教授指出,我們在田堿搢鴘漸弘石塊,又叫「石壁」,應屬於麒麟文化。
根據台灣史前研究的權威、台大人類學系教授宋文薰的區分,卑南的板岩棺稱「石棺」;由大石雕鑿而成的棺叫「岩棺」。
尚未「開發」的新遺址
一座岩棺起碼有幾噸重,且附設「排水道」。通常排水孔在地勢較低處,依宋教授的說法,排水系統有排走屍體腐水的作用。
但也有人懷疑,可不可能是水池?
「已經發現的岩棺,通常在一個地區只有一件;如果是水池,單單一座怎能應付一個村落使用?!」連照美教授推測這種可能性不高。「岩棺是屬於少數、與精神生活有關的;使用者的身分地位也較為特殊。」
至於使用者是否為祭師或領導者……,沒有足夠的證據,仍是一個待解的謎。
雖然不是正式的勘查,我們此次都蘭之行的最大發現是:同是都蘭地區,卻出現了二種文化的特色:石棺(卑南文化)與岩棺、石壁(麒麟文化)。
「它顯示的意義,究竟是二種文化曾並存呢?還是有前後的關係?實在耐人尋味。」連照美教授指出,在尚未發現更多資料的現在,唯一可肯定的是,都蘭是新石器時代人類活動的一個重要地點。
此外,出土的材料也難能可貴,因為以往在其他地區出土很多是殘片,都蘭卻可找到完整的玉玦。如能有更多的器物出土,將可糾正台灣考古學上的若干說法。「都蘭應是一個值得保護、發掘的遺址!」連教授興奮地表示。
又驚又喜左右為難
然而,當我們親眼目睹石棺在泥土中逐漸現形時,心中除了欣喜,還有焦慮。
喜的是新的遺址一旦發現,考古學者溯源尋根的助力又增加不少;憂的是在「無知」的人無意破壞下,這些「寶物」隨時會煙消雲散,化為塵土。只要殺傷力甚強的鋤頭輕輕砍一下,就足以摧毀有千百歲「高齡」的器物。
另方面,在大眾傳播媒體的報導下,一旦炒熱,也可能招來投機分子蒐集「古董」販賣;卑南文化遺址的遭竊,就是一面鏡子。而觀光人潮的湧入,也極可能使遺址的原貌無法保存。
誰來保護、發掘遺址呢?
這正是目前考古人類學家最頭痛的「老」問題。
以卑南文化遺址為例,民國六十八年是在台灣省政府撥款洽請下,由台大考古系組隊南下挖掘的。在有經費、人力、物力支援的情況下,才可能進行挖掘、研究、分析的工作。
但現在,誰來管陸續出土的遺址呢?
本刊曾在去年七月號——「讓『啞吧史料』說話的學問」一文中,提及這個問題。
根據規定,古蹟屬內政部管轄,古物歸教育部管理,具有這二項條件的遺址,卻找不到「主人」。民國七十三年「文化資產保存法施行細則」公佈施行,其中雖將遺址包括在內,但在文建會選定的一級古蹟中,唯獨長濱文化「雀屏中選」,被列入考慮。其他遺址不免淪為「孤臣孽子」。
「三不管」,誰來管?
「在古蹟已獲重視的時候,卻獨漏遺址的保護與評等」,連照美教授感慨萬千。
「啞吧史料」一旦說話,人類的史前史將能逐漸廓清。問題是,誰來為它們付出這分關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