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意人vs. 農人
周國隆認為台灣農業能夠那麼強,就是因為每兩、三個縣市就配置一個農業改良場,定期為農民舉辦說明會、講習會,強化栽培技術。
台灣唯一以「毛豆」這項農作物榮獲神農獎的侯兆百,更點出台灣以品質取勝的關鍵點之一,「田間管理」。
這個重要的關鍵點,回到2000年代那一段歷史。日本2002年加強對所有的進口冷凍蔬菜做農藥殘留檢測,雖然台灣比其他國家被檢出的比例跟件數較少,但還是有農藥殘留。
經過多年的努力,當其他國家的豆農看到蟲就噴農藥之際,台灣已經採預防式管理。侯兆百說:「我們根據氣候的各項變數,進行預防管理,基於氣候的變化,決定下一步要噴什麼藥,這是要累積多年的數據以及經驗,才有辦法預測。」
「出口毛豆,講究就是誠信。」侯兆百說,一些小事情例如包裝不良,日本商社會幫你處理,寫檢討報告來交代;但如果碰到農藥管理不行,「不好意思,你就沒機會了,被政府檢測到農藥,這種事一次都不能發生。」
這也是很多因削價競爭被他國搶走的訂單,後來又回到台灣的原因。
侯兆百更透露決定成敗的內幕。「外國毛豆工廠的老闆都是生意人,但台灣的豆農卻是道道地地的農夫。」不論是台灣移植到海外,或是泰國本地的老闆,都是讓手下的農民去管大豆田,採取粗放管理,種多少,收多少,只要求比水稻好就好。
台灣的強項在農田精準的管理,細心的照料。侯兆百說,中國毛豆賣到日本是「業務用」,看不到包裝袋,可能在日本居酒屋看到一盤盤的毛豆;台灣毛豆主要是「市販用」,直接零售給高端的客人,在貨架上,看得到一包一包的包裝袋上,明白標示產地是「台灣」。
.jpg?w=1080&mode=crop&format=webp&quality=80)
台灣毛豆從整地、播種到採收都機械化,藉此降低生產成本,圖為曳引機進行整地作業。(百賢農產提供)
.jpg?w=1080&mode=crop&format=webp&quality=80)
高雄農改場開發出不同品種的毛豆豆仁,可供不同加工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