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們都知道,海洋中魚類的繁殖策略,往往是一次產卵上百萬顆,比如亞洲人愛吃被加工成對稱腎形的烏魚子,一個腎形的魚莢裡,就含有一、兩百萬個魚卵。
可是屬於軟骨魚類的鯊魚,卻偏偏「反骨」到底,不與其他硬骨魚類遵循同一模式繁殖。
悲情豆腐鯊鯊魚有胎生、卵生、卵胎生三種,但不論哪一種方式,生產數都很低。如已被南非、美國列為保護的大白鯊,每胎很少超過十一隻幼鯊;台灣漁船捕捉數量極高的水鯊與丫髻鮫,每回產子也都不超過一百尾。
但這些都還算是鯊魚中的高生產者。目前人類已知的鯊魚中,有二分之一以上每胎只生產兩隻幼鯊,其中虎鯊甚至每兩年才生產一次,以三十年壽命估算,等於一生繁殖不超過三十個子孫。與其他魚類更重要的差異是,鯊魚要十二歲以上,才有能力繁衍後代。這也使鯊魚無法成為家族龐大的生物。
海洋大學漁業科學系博士後研究員莊守正表示,鯊魚族群劇減的速度因此比其他魚種快,漁場常常在被漁船發現不久後,就被捕一空。
現今地球上最大型的魚類豆腐鯊就是一例,台灣沿、近海是全世界豆腐鯊最大產地,自從漁民稱為「憨仔鯊」的豆腐鯊肉被開發為海鮮新星,不到十年,今天漁民已很難再抓到豆腐鯊。研究人員也只能望著豆腐鯊的標本興嘆。
「尚未研究就沒有了」,海洋大學副教授劉光明也說,豆腐鯊和鯨魚一樣,以浮游生物為主食,沒有攻擊人的不良紀錄。許多潛水者在海洋中巧遇西方稱為「鯨鯊」的豆腐鯊,還會與之嬉戲一番,「台灣若要列出該保護的鯊魚名單,豆腐鯊應首推第一。」
救救鯊魚學者認為,鯊魚的繁殖策略採取接近大型哺乳動物的菁英主義,和牠們在海洋食物鍊的位置有關。
大部分的鯊魚屬於掠捕食性,大魚吃小魚,是食物鍊中最高層的生物,因此數量原本就少,它扮演提升其他動物基因品質的功能,如此才得以維持生態品質與平衡。人類的魚網密集、過量地對準鯊魚,鯊魚就有替補不及而瀕臨絕種的危機。
如今美、澳動作迅速地保衛起自己的鯊魚資源,和鯊魚的再生產能力低有很大關係。「就這個原因,也足以讓台灣對沿、近海一些鯊魚展開保護措施了」,則是台灣漁業界與保育界人士共同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