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許多旅居海外多年的僑胞,對自由祖國不能忘情,希望子女能有機會回國就學,接受中國式的教育及傳統文化的薰陶。但僑胞身在海外,對國內學校的情形相當隔閡,四處打聽,可能仍所知有限。
很多在國內大學畢業,然後到海外留學、工作的人,對母校也有一份想念和關懷,不知離別經年,母校的景緻、師資、設備可有改變?在校的學弟、學妹,可像當年的他們?
本刊素以擔任溝通海內外的橋樑自許,因此特別推出一系列介紹國內大專院校的專題報導。本期介紹建校未久、以研究所為發展重點的國立中山大學。
午餐時間。
明亮、潔淨的學生餐廳裡,用餐的人潮洶湧,李煥校長也在其中。他正與幾位同學一起用膳,並閒話家常。同學們圍在校長身邊,娓娓談起課業、生活與社團活動的點點滴滴,李校長亦聽得十分入神,他說這是一種「民意調查」。
訓導長趙中和也笑瞇瞇地排在學生隊伍裡買自助餐,還忙著與同學打招呼:「王素雯,今天考得好嗎?」「陶翼青,昨天的社團負責人會議出席率不錯喲!」「噯,林大植,你的扣子扣歪囉!」訓導長就是這樣與同學打成一片,幾乎叫得出每位同學的名字,而且對他們的近況暸若指掌,可以想見平日雙方關係的親密。
許多教授也喜歡在此進餐,各班導師也常請自家「兒女」(班上同學)在此吃飯。席間,他們談論課業問題、生活近況、未來計畫,也傳遞交異性朋友的經驗……,談得興起,不時會傳出愉快的笑聲。
師生打成一片,總喜歡一起活動,這也使得中山大學有個有趣的現象:學生餐廳生意興隆,用餐時間熱鬧非凡;相形之下,教職員餐廳則顯得冷冷清清。

圖2:文學館一角。(鄭元慶)
國內最年輕的大學
中山大學是目前國內最「年輕」的大學,成立僅三年多,目前全校有五個研究所和七個學系,師生總數約一千人,尚屬「小國寡民」型態,師生、同學間的感情特別親密。
不僅如此,師母們也成立社團,有心為同學做點事。由教職員眷屬組成的「張師母」,是中山大學新近成立的社團,由外文系副教授馬幾道的夫人擔任總幹事,她談及成立動機:「我們都希望幫助先生既為同學們的『經師』,同時也是『人師』。中山大學的學生來自各地,他們遠離家庭,極需師長的關懷和照顧。師生感情雖好,但老師一般總是比較嚴肅,不如師母容易接近。我們希望居中媒介,使師生間距離進一步縮短。」
目前「張師母」設有服務信箱,對來函求助的一般感情、課業上的問題,由社員負責開導;若屬「疑難雜症」,則與學校心理輔導中心聯合「會診」。此外,她們還特別為女同學舉辦各種活動,如服裝表演、儀態講座、郊遊等。
由於學校初立,許多建設尚未完成,必須因陋就簡,以克難精神共渡難關,因此形成一種同甘共苦、團結合作的風氣,也使彼此的感情更深一層。
外文系四年級的楊順美說:「剛入學時,校舍還在整修,經常停電停水,為了解決洗澡問題,我們常在晚上跑到市區教授家求援。老師們不但都欣然應允,還會邀我們一起吃飯、聊天,讓我們覺得好溫暖。對生活不便的抱怨、想家的愁緒,就都化解了。」

圖3:教學大樓。(鄭元慶)
與學校一起成長
另一位大四學生自豪地指出:「我們眼看著學校長大——高樓一棟棟蓋起來,設備一樣樣添置,而我們也與學校一同成長。」
電機四林志平說:「回憶初入校門時,放眼望去,盡是蓋了一半、水泥未乾的樓房,真可用『百廢待興』來形容。現在一方面是校內許多建設已陸續完成,另方面是我們的心態變了,面對校內仍在施工部分的凌亂、嘈雜,我們看到的不是目前造成的不便,而是遠景和希望。」

圖4:海報欄為文學館走廊增添活潑的氣息。(鄭元慶)
前身為國立廣東大學
中山大學的前身,為國父孫中山先生創辦的國立廣東大學,成立於民國十三年,係由當時的國立高等師範、廣東公立法科大學、農業專門學校合併而成。
國父逝世後,政府為紀念他的豐功偉績,於民國十五年,將廣東大學易名為中山大學,並漸次擴充為文、理、法、工、醫、農、師範七個學院與一個研究所,當時的規模,執我國西南地區各大學的牛耳。
抗戰期間,中山大學數度隨政府播遷,至民國卅四年抗戰勝利後,又遷回廣州。民國卅八年,中共竊據大陸,廣州失守,中山大學遂告淪陷。
後經在臺校友為復校奔走呼籲,加上目前大學多集中在北部,高屏地方人士也籲請政府在南部設置大學,教育部乃決定中山大學在高雄西子灣復校。民國六十八年七月成立籌備處,由前救國團主任李煥主持。六十九年中山大學正式成立,李煥擔任首任校長。

圖1.2:材料科學研究所的精密儀器——電子束銲接機和可掃瞄穿透式電子顯微鏡。(鄭元慶)
規模不一定要大,水準一定要高
談起中山大學創設的宗旨,李校長說:「蔣總統經國先生曾指示我們,中山大學不一定要規模大,但要具備一流水準,且應與國家政策、建設目標密切配合。」
舉例來說,目前我國工業朝「技術升級」目標邁進,須有基礎科學與尖端科技配合,但前者因不易立見成效,常被忽略;後者則因設備限制,研究多半不夠「尖端」,中山大學即希望能補這兩方面的不足。
又鑑於臺灣是個海島,海洋中有許多資源可供開發,中山大學乃成立海洋生物研究所,進行海洋生物的生理作用、自然生活史、各科生物間的關係等有關基礎科學的研究。
材料科學是種尖端科技,應用廣泛,為發展精密工業所不可或缺,因此中山大學也購置最新設備,成立材料科學研究所。

圖1.2:材料科學研究所的精密儀器——電子束銲接機和可掃瞄穿透式電子顯微鏡。(鄭元慶)
以研究所為發展重點
中山大學另一個方針,是以研究所為發展重點。「時代不斷進步,各科科技分工愈來愈細、愈來愈講究專精,極需培育更高級的人才,因此我們將加強研究所的比重列為當務之急。」李校長說。
另一個以研究所為發展重點的原因是,研究所採獨立招生,學生各依志願報考,不會有大學中「志趣不合」的情形,較會全心學習。而且,國內研究所畢業生出國的比例較低,即使出國深造,也因他們對國內工業與學術界有較深的瞭解,或已建立相當的淵源,出國後較會針對國內的需要及自己的欠缺,抓住重點充實進修,且回國服務的比例較高。
「研究所就像一個無形的網,進了網的魚兒,即使遊出去,也會遊回來。」海洋生物研究所所長張昆雄形容。
新學校固然沒有傳統的包袱,可按部就班朝預定方向發展,也易機動調整;但相對地,缺乏既有基礎,一切都是「平地起高樓」,也有「凡事起頭難」的苦惱。這時如何來辦一所「一流」的,又是以研究所為主的大學?
「人才是最重要的關鍵」,李校長說:「所謂『名師出高徒』,有優良的師資,才能帶起學術風氣,也才能培育優秀的學生。」

圖3:教學大樓閱覽室的桌面上,用玻璃杯養著綠色植物,使室內生意盎然。(鄭元慶)
費盡心機,尋訪良師
李校長心目中的「人才」,不只是具良好學術素養及教學熱忱的師資,更重要的,還需有能「開天闢地」(創辦系所)的人,這種人才得要有學術地位、行政經驗及領導長才,最是難尋。
目前,中山大學理工方面的師資,多從國外直接網羅。我國在理工方面的研究,毋庸諱言,確不如歐美先進國家,且國內教授多已「身有所屬」,因此「求諸於外」較為合適。
李校長說:「我們的做法是,先多方打聽,發現在背景及學術上的表現都合乎所求的人,就請國科會或教育部從中引介;有時也直接請這二個機構推薦。最後我自己與對方面談,才決定是否聘用。」
材料科學研究所所長吳建國就是一個被李校長看中、特地由美國禮聘回來的例子。
吳所長今年卅三歲,是美國柏克萊加州大學材料科學博士。他在國外原有一份待遇優厚的工作,然而,「在別人的土地上工作,內心總覺不踏實。後來,李校長找上我,希望我回來任教,並對我委以所長重任,我一方面感於李校長的知遇,另方面也覺得中山大學具有天時、地利,便答應了,並在一星期內束裝返國。」吳所長說。

圖4:中山大學的教授多為年輕的海外歸國學人,幹勁足、觀念新。(鄭元慶)
動之以情,說之以理
所謂「天時」,是指國內目前正在發展精密科技,極需材料科學的配合;且中山大學系新設立,可購置最新穎的儀器設備。
所謂「地利」,是指高雄是我國重工業密集地區,附近有中鋼、中船、臺鋁等大工廠,研究成果方便就近試驗,使其落實、可行;而且也便於接受委託研究或進行建教合作,有助學術與實務結合。
此外,中山大學還提供了許多好條件,以吸引好的師資,如:免費提供專任教授宿舍及傢具;兼任教授給予國內機票補助;有完善的儀器設備;對各項被認可的研究計畫,給予充裕的經費……。
聘請社會科學方面的師資,比自然科學要難。因為社會科學,如經濟、政治、社會等學科,須對國內情形有瞭解、有研究,授課時方能切合實際,因此師資便不能全自國外聘請。而國內師資多集中在北部,不願往地方遠、又被稱為「文化沙漠」的高雄任教。
李校長原任職於救國團,與許多教授頗有交情,他就憑著這些關係,不斷對教授「動之以情,說之以理」。許多教授禁不起李校長的誠懇遊說,終於應允。
當然這其間還是有碰釘子的時候,李校長就「鍥而不捨」地進行一次又一次的懇談,直至達到目的方休。

圖5:國策顧問鄭彥棻應邀南下至中山學術研究所授課。(鄭元慶)
發展迅速,三年有成
一方面是學校本身的勵精圖治,另方面則是教育當局的全力支持,因此中山大學發展極為迅速,不斷建校舍、購設備、聘師資、並擴充系所。
現在中山大學有一七四位教師,專任者逾三分之二,具博士學位者有七十人,陣容十分堅強。理工方面教師的年紀都很輕,教授、副教授的平均年齡僅卅二歲。
在系所方面,目前有中山學術、材料科學、企業管理、海洋生物、機械工程五個研究所,中文、外文、電機、企管、化學、機械工程、海洋資源七系。因學系未達一定數額,暫未成立學院。
中山大學計畫發展成具有文、理、工、管理、海洋、醫、藝術七學院,廿三基本學系,卅至五十研究所的綜合大學,預計在民國八十年時完成這個目標。
儘管學校不斷發展,環境不斷改善,仍有部分同學抱怨:「高雄文化活動太少,學術機構也不多,寫報告、作研究時找資料很困難,校內的學術風氣也不夠盛……。」

圖6:圖書館的藏書都是針對各系師生所需而購置的。(鄭元慶)
學術風氣的形成,每個人都有責任
聽到這些,李校長就告訴同學:「你們就讀一個新學校,可以住新宿舍、在新教室上課、用新儀器作實驗,享受種種好處,也得相對地付出。學術風氣的形成,不是一蹴可幾,也不是校方努力就能辦到的,每位同學都有責任。」
他又說:「如果人人都求知若渴、勤學好問,讀書風氣與學術研討的氣氛自會慢慢形成。現在傳播事業這麼發達,若覺文化刺激少,可以多閱讀書報雜誌;高雄找不到資料,可透過北部的親友同學幫忙蒐集、購買,或向老師借閱。凡事只要用心去做,定有方法解決。」
「我希望同學都有積極、主動、勇於任事的精神,不要抱怨多於行動,幻想多於實踐。」李校長對同學們說。

圖7:校園內植有各種美麗的花草。(鄭元慶)
大力支持輔導課外活動
李校長曾在救國團服務多年,對推動青年學生的課外活動極有經驗與心得,對發展校內同學的課外活動亦不遺餘力。
他說:「參與社團活動時,同學多少都會遭遇問題與挫折,這正是訓練辦事能力、培養領導才能與人際關係的機會。所謂『玉不琢不成器』,社團就是很好的磨練場所。」
學校初創,社團也自「無」到「有」,紛紛成立。
校內刊物「西子潮」前社長廖若松回憶:「社團初創時,每位社長都是『開山始祖』,大家都沒有經驗,又無先例可循,我們除自訂章程外,還得苦口婆心地去『拉』社員。每個社團都想一鳴驚人,欲以大活動來打響知名度,殊不知『創業維艱』,往往活動沒辦成,社員已作『鳥獸散』。後來經驗多了,累積了一點心得,加上課外活動組及指導老師的指點,情況乃漸好轉。現在雖不敢說『三年有成』,但至少社團活動已比往昔蓬勃多了。」
目前中山大學約有廿個社團,其中以山野社、社會服務社較活躍。
許多同學認為,校方對社團活動大力支持、輔導,並且作風開明,是課外活動所以能快速成長的主因。

圖1.5:中山大學有許多他校所沒有的體育活動,圖1.為射箭。(鄭元慶)
作風開明,學生稱道
中山大學訓導工作的開明作風,在處理學生開舞會的情形中表露無遺。正當各大學仍在為「學生可否開舞會」爭論不休時,中山大學已提供場地和設備,供學生舉行盛大的全校性舞會(如迎新舞會)。而且還「寓教於樂」,舞會舉行前夕,延請舞蹈方面的專家,或自海外歸國、深諳社交禮儀的老師,講述舞會中的禮節並示範基本舞步,讓從無經驗、心中忐忑的小男生和小女生能從容「上陣」。此外,許多老師也攜眷參加,共襄盛舉。

圖2:女同學排練校慶的表演節目「扇子舞」。(鄭元慶)
靠山面海,校園景緻極佳
中山大學位於高雄西子灣,離市中心有段距離,學生全部住校,平日不常外出;校園內自成天地,一面靠山、一面臨海,風景極美。
學生宿舍名為「翠亨山莊」,是山坡上一幢美輪美奐的赭紅色建築。二樓以上分男舍、女舍,樓下則是共用的活動空間,設有餐廳、福利社、交誼廳、燙衣間、撞球室、桌球室……等。沒課時,同學甚至可以整日不出宿舍一步,即可獲得一切生活所需。
從宿舍到教室是段頗陡的山路,男生多以摩托車代步,平均每三人有一輛摩托車。女生有的搭便車,有的步行,沿途可看山看水,倒也悠然自得。
校內還有一個供師生休憩、辦活動的好地方——逸苑。逸苑位於校內勵志樓的三樓,是校方與救國團合作設立的,提供同學聯誼、聚會、讀書之用。內部裝潢採古代客棧式設計,頗引人發思古幽情;原木色調的桌椅,具典雅拙樸之美。
逸苑內販售飲料和西點。通常師生都喜歡在這裏看書、下棋、品茗、聚會聊天,或居高臨下遠眺碧波白浪與天光雲影。
「看海」,是中山人的一大享受。外文系李明珠同學說:「每逢考期結束,我們總喜歡一群人到海灘彈吉他、唱歌、聊天;也有人靜坐冥思,望著大海發楞,以舒解一下緊張的情緒。」
中文系二年級的陳月秋同學補充說:「每至此時,校警總是十分緊張,勤加巡邏,深怕有人『想不開』。他們察言觀色,對那些兀自靜坐者,試探地殷殷勸告:『沒關係,這次考壞了,下次再來,千萬不要灰心。來,我們到裏面坐,離海遠一點。……』雖有點啼笑皆非,但也覺得十分溫暖。」

圖3:校慶時的拔河比賽。(鄭元慶)
在沙灘上打高爾夫球
由於學校還在建設,運動場的填海工程尚未完成,中山大學運動空間較小,田徑運動不易進行,學生多玩球類。
體衛組與課外活動組還想出「克難」方式,利用沙灘做運動場地。沙灘上可以進行什麼運動,且又能引起學生興趣呢?二組人員費盡心思,最後決定將其闢為高爾夫球場(測好距離,挖好球洞,但並未植草)。
課外活動組主任李美月說:「我們認為高爾夫是種很能鍛鍊身體、培養耐心、考驗判斷力的運動,且體衛組有許多對高球有興趣、又有心得的老師,因此雖然球具昂貴,校方仍撥款買了許多器材,開設高球課程。」
傍晚時分,夕陽下的沙灘上,總有許多師生在揮桿,配合著落日餘暉映在海上的粼粼波光,構成一幅美麗的畫面。
在系所方面,中山大學因以研究所為發展重點,較具代表性的皆屬研究所,有材料科學、海洋生物、中山學術及企業管理四所。

圖4:中山大學環境幽美,常吸引許多外校生前來寫生。(鄭元慶)
材料研究所對發展精密工業很有助益
中山大學材料所以設備佳、師資陣容強、學生素質高著稱。該所學生多來自臺大、清華、交大、成大等大學的理工科。
材料科學是政府明列為最先發展的重要科技之一,材料工業亦是政府支援、獎勵的策略性工業。
「我們日常使用的任何東西,都是由材料製成的。」材料所吳建國所長說明:「材料科學是一種尖端科學,研究材料的性質、組織、製造方法及用途,據以改良舊材料,設計新材料。」
再以材料所新近引進的「高能量電子束銲接術」為例,傳統的銲接方式是電銲、氬銲(燃燒氬氣),受熱範圍廣、破壞力大,銲接的金屬易氧化變質,表面粗糙、凹凸不平,且易斷裂。
「電子束銲接術」則以高能量電子束熱能來銲接材料,能量集中、穿透力強、受熱範圍小,且係在真空中進行,金屬無氧化之虞。適合銲接武器、精密儀器、手錶零件、人體義肢、引擎、航空材料……等,在國外已被廣泛應用。
「目前材料所積極引進此種技術,對國內精密工業有極大助益。」吳所長說。
「材料科學是門實用的現代科技,發展必須配合國家需要,協助解決當前工業發展所遭遇的技術性問題。」吳所長強調。
為與工業發展密切配合,材料所積極推動建教合作,目前與中鋼、中船、聯勤總部、臺鋁、工業技術學院……都有合作關係。

圖5.為高爾夫球。(鄭元慶)
海洋生物所研究基礎科學
中山大學設立之始,即將海洋學院列為發展重點,並以海洋生物所打前鋒。
「對臨海的國家而言,海洋既是國防上的屏障,又是可供開發的資源,具軍事與經濟雙重價值。」海洋所所長張昆雄說:「而且由於各國競相發展漁業,使海洋中的生物資源逐漸減少,因此從事基礎科學研究,瞭解海洋中的生態情形,尋求解決之道(如製造適合魚類繁殖的環境,以開發海洋牧場),益顯重要。」
基礎科學的研究,無法立即見到效果,因此易被忽略;加上現代人多有急功近利之心,不願選擇這條漫長、寂寞的路,因此形成現在重工(應用科學)輕理(基礎科學)的情形。
「應用科學雖然可以『立竿見影』,但若沒有基礎科學配合,發展至一定階段,就難以突破。」張所長強調:「最近國內頻頻發生仿冒事件,主要原因就是國人不重視研究發展,尤其不重視基礎科學的研究;因此即使想將某產品加以改良,但因基礎不夠,改良程度有限,仍會被視為仿冒品。」
「基礎科學是科技的根本,我國要想技術生根,杜絕模仿和抄襲,就須注重基礎科學。希望更多有耐心、肯付出的人加入這個行列。」張所長說。

6:校園裡,漂亮的女同學吸引男生回頭行注目禮。(鄭元慶)
中山學術研究所從不同角度探討三民主義
中山學術研究所成立的宗旨,是研究中山先生的學術思想。它與其他學校的三民主義研究所有何不同?
中山所副教授郭仁孚說:「一般三研所多直接探討三民主義的理論,遵循傳統的詮釋。我們所裡則是以其他社會科學為基礎,再據以探討三民主義。如研究民族主義,係從社會學、人類學、國際關係及開發中國家建國經驗等觀點,來探討民族主義思想的現代意義。」
在課程安排上,中山所亦有特殊之處:課程進行採「專題化」方式,——由一個個專題組成,且每個專題由不同老師任教。以民族主義課程為例,是由臺大人類學教授李亦園負責「種族與民族關係——人類學研究」、文建會主任委員陳奇祿主講「中華民族在臺灣的發展」、張京育教授講授「民族主義與世界政治」……。
由於每位老師都想在幾個鐘點內,把自己的思想精華、研究心得悉數傳給學生,因此上課時多採重點式教法,細節部分由同學自己閱讀查考。

圖1:翠亨山莊裡有四棟男生宿舍,兩棟女生宿舍。(鄭元慶)
企管系所培養校內外的企管人才
在工商業發達的高雄市,過去一直沒有高級的企管教育機構,中山大學企管系所的成立,不但培育自己校內的學生,也為高雄工商業界提供在職進修的機會。
什麼是企業管理呢?企管系主任劉維琪說:「企管是經營者利用心理、統計、財務研究、市場管理……等專業知識,以科學方法做成決策,使有限的資源,做最好的利用,達到追求最大利潤的目的。」
「我們強調理論與實務並重。」劉主任說:「為避免研究流於象牙塔內的理論,及確切瞭解經營實務上的問題,我們有計畫地邀請政府首長、企業界人士與學者專家,例如趙耀東、蕭萬長、王作榮、侯家駒、高清愿、王永慶……等來校演講。此外,企研所還接受各單位委託,以企管專業知能,為業者提供管理上的建議,也可從中獲得實務經驗。」
企研所還在夜間開辦多種講習與進修班,提供業者在職進修的機會。報名者十分踴躍,有的甚至從屏東、臺南等地趕來上課,迄今結業者約有二百人。

圖2:外觀別緻的教職員宿舍。(鄭元慶)
潛力無限,發展無窮
對一所大學而言,建立它本身的文化——經過長時間的發展、過濾、累積,而有了可以承先啟後、薪火相傳的校風,與濃郁的學術氣氛,是非常重要的。
以這點來看,中山大學要發展成一流的綜合大學,還有段長遠的路要走。但它三年來的成長速度與表現成績,在在顯露了雄厚的潛力;假以時日,它定能發展成南部的學術重鎮。

圖4:翠亨山莊的走廊設計頗具古意。

圖3:一對男女同學在活動中心裡彈吉他、唱歌。(鄭元慶)

圖5:兩位男生在宿舍桌前做功課。(鄭元慶)

圖6:這位住宿的女生把自己的書桌佈置得十分溫馨。(鄭元慶)

圖1:生意盎然的新綠,象徵中山大學前途發展無限。(鄭元慶)

圖2:救國團在中山大學內設立「逸苑」,提供學生另一休憩、活動的好去處。

圖3:中山大學的夜景。(鄭元慶)

圖4:李煥校長認為,人才是辦好一所大學最重要的關鍵。(鄭元慶)

圖5:材料科學研究所所長吳建國認為,加強研究所教學,是目前應走的方向。(鄭元慶)

圖6:企管系系主任劉維琪,致力於推動建教合作及提供企業界人士進修機會。(鄭元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