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次展覽的特色是人類考古上的成就,教育意義非凡,所以我們一開始便把設計重點鎖定在教育性上,編排青少年讀物、在相關媒體上做介紹、邀請學校的師長先來參觀,帶動大眾媒體天天介紹,自然會引起風潮。
但是,一個展覽的成功與否並不只在參觀人次的多寡,而要看研究是否深入、場地設計如何、動線安排是否合理順暢,導覽、圖錄是否夠份量;也就是說,要讓參觀者看得愉快、學到東西,並且留下記錄與記憶。
展覽有其先天條件。比如說,之前我們辦的奧塞美術館展覽,當中的印象畫派大師塞尚、莫內、雷諾瓦、梵谷等都是國人熟悉的名家,一推出自然引起轟動;達文西展也一樣。上一檔創下世界單項展覽參觀人次紀錄的秦俑更是童叟皆知的文物遺珍,對國人而言非常親切,所以許多人再遠也要來看一次。
許多人問我怎麼選展、策展,其實沒有捷徑與秘訣,最重要的還是基礎研究的功夫,對世界博物館的資訊充分掌握。我們每年召開一次選展會議,針對史博館的特色,凡是具有高度藝術性、歷史性、教育性、全民性的展覽都在考慮之列。通常一個展覽大概兩年前就已著手準備,像這次的文明曙光,是史博館策劃的人類十大文明系列展之一,明年我們將引進馬雅文化,之後陸續還有印度、希臘、羅馬文化展,讓更多國人能親炙古文明,增進我們的歷史感與國際觀。
除了這些大展,我們也不斷規劃各種藝文及常民文化展覽,像去年的搶救文物──九二一大地震災區文物研究展,馬上要開始的王攀元畫展及上海百年風華攝影展,都很值得參觀。
至於與民間的合作,更是重要。沒有民間的力量,這幾場大規模的國際展根本不可能辦得成。跟民間合作,通常是展覽一確定,有興趣的機構就會主動找我們合作。許多人以為民間注重營利,其實不然,大部分的展覽經常入不敷出,借展費、保險費都是天文數字;民間企業、尤其是大眾媒體,重視的是形象和回饋社會,協辦展覽是很好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