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海外僑胞三千萬,一直是本刊關注的焦點之一,此次轉換方向,赴中國大陸閩粵兩省,進行「僑鄉探源」之旅,希望將僑鄉四十多年來的血淚笑影、滄桑變貌,以迷你系列方式,從各個不同角度做忠實的呈現。
金山客的老家鄉——廣東台山
走在美國唐人街中,最常聽到的,是一種聽似廣東話卻又不易辨認的鄉音,原來那就是「唐人街的國語——台山話」!
「台山有兩個,裡一個、外一個!」這個在廣東和在海外同樣有一百一十萬人口的縣份,外來客置身其中,的確可以感受居民「走遍天下、惟我台山」的豪氣。本期僑鄉探源系列(二),就為讀者介紹這個「全國第一僑鄉」——廣東省台山縣。
坐車遊覽廣東中南部珠江三角洲沿海,每到縣城交接處,總看到醒目的大標語:「歡迎到××僑鄉來!」
廣東五邑——江門市轄下的新會、台山、開平、恩平,與鶴山五縣,近百年來,一直是中國最著名的僑鄉;海外鄉親(包括港澳)超過三百萬人,分布廣達全球九十五個國家地區,尤其以美、加為主要集中地。
五邑之中,台山以它出洋人數眾多,又獨有「全國第一僑鄉」的美稱。
台山有什麼特殊?它的特殊,反應在隨處可見的、路旁商家掛起的牌子:「國際電話,直撥海內外」;反應在一座座與美國唐人街一個模子的、耀眼黃琉璃瓦搭起的牌樓,上面或是村里學校名字,或雕著「孝親」「懷恩」等字樣;尤其特殊的,則是居民對話中頻繁穿插的「OK」與「GOOD」!
追溯起台山的移民史,台山市博物館副館長麥錫照指出,早在明朝時代,位於台山南端的廣海灣,就是中外通商口岸之一,廣海灣素有「海上絲綢之路」之稱;另一方面,沿海居民由於不堪倭寇騷擾,往往逃難至泰緬越等地,有的就在當地落戶;又因台山田少山多、謀生困難,因此居民出洋打工,蔚為風氣。種種因素,造就台山成為全國第一僑鄉。
清末契約華工遠渡重洋,赴美洲開金礦、築鐵路、挖運河。他們悶擠在「豬仔船」艙底、數月不見天日;抵達美洲後,又受到契約主的種種奴役。苦役外加疫癘,數以萬計的華工冤死海外,成為中華民族華僑史上最悲慘的一頁。而這一頁,正攙雜了無數台山人的血淚。
祖父當年也是契約華工的麥錫照,指著博物館中陳列的老式大皮箱說:「這種箱子,就是華工從美國、古巴等地方帶回來的,家家戶戶都有,叫做『金山箱』。」
和「金山箱」同樣在華僑史上留下一筆的,則是台山的「金山少」。
原來華工們冒死出洋打工,辛苦地積攢幾個錢,總是巴巴地匯回家鄉(稱為「僑匯」),讓父母妻兒過點好日子;偶爾返鄉團聚,也總不忘帶點新奇的洋玩意、小禮品,及海外花花世界的所見所聞,搏取家人歡心。
遠遊的父兄心繫家人,年輕的子弟卻未必能體諒。歷史悠久的「新寧雜誌」(台山原稱新寧),早在二十世紀初,就曾為文指出,許多華僑子弟靠著僑匯度日,生活優渥、游手好閒,「過著寄生式的『金山少』生活」,而整個台山縣城,也彌漫著奢華逸樂之風。
有句諺語:「端芬女、塘底水」,也是僑鄉富裕的佐證:位於台山縣境內的端芬,居民出洋眾多,有「僑鄉中的僑鄉」之稱。端芬女仗著父兄的供養,不必下田作粗活,因此又白又美,宛如秀水。
幸而,僑鄉富裕,除了逸樂風氣外,也反應在救國熱忱與文化教育的注重上。
「早年孫中山先生革命,廣東各地的華僑都很支持他」,麥錫照指出。雖然以美、加為主要移居地的台山僑胞,多半從事唐人街裡的小買賣,在財力及社會地位方面,比不上東南亞的福建、潮汕籍大僑商,但是點滴奉獻,也為國家出力甚多。
「譬如在國民革命及抗日期間,美國的華僑子弟響應『航空救國』號召,回國來的華僑飛行員多數是廣東籍,其中許多人是台山子弟」,麥錫照指出。而中國第一條民營鐵路——新寧鐵路,也是由台山人陳宜禧籌辦的;後來新寧鐵路因為地方官吏刁難、鄉紳反對、軍閥勒索等種種因素而虧累不堪,但對中國的交通事業仍有很大的激勵作用。
台山僑胞不僅引進新知識及新觀念以救國,對子弟的教育也十分注重:「僑胞在外面討生活,常常因為沒有文化、識字不多而被欺負,因此他們特別希望子弟不要再吃同樣的苦頭」,台山市台灣事務辦公室主任朱有京認為。
早在一九三四年,台山縣境內的小學就多達一千二百七十七間,居全廣東、可能也是全中國的第一位,被稱為「文化之鄉」;一九二○年代,由加拿大台山僑胞募款成立的台山市第一中學,更以優美的校園建築著稱。至於台山「排球之鄉」的由來,據說也是台山富裕後,多將子弟送往省城廣州求學,從廣州引進的。
說來有趣,「貧瘠」原是驅使華僑離鄉的原因;僑鄉富裕後,又反成為盜賊覬覦的目標。出了台山縣城、前往端芬的公路沿途,兩旁有著不少排列整齊的二層青磚建築,構築成一個個小小的村落;村口村尾,則各有一棟高約四、五層的砲樓。
任職台山市僑務辦公室的伍永志指出,二、三○年代左右,軍閥割據剛結束、對日抗戰繼而起之,盜賊蜂起,治安大壞,許多僑胞僑眷頻遭搶劫綁架。為求自保,他們建砲樓,添購長短步槍,還組織青壯年自衛隊,日夜在砲樓守衛;到了晚上,有的僑胞不敢在家裡過夜,就帶著細軟住在砲樓裡,砲樓也就成為僑鄉的獨特景觀之一。
僑鄉建築,說來頗具特色。根據美籍華裔學者麥禮謙描寫,華僑受美式建築影響,回鄉後蓋起一棟棟華洋結合式的洋樓:前半是一層至二層高度的平頂青磚洋樓,後半卻保存中國「金」字形杉瓦結構的屋頂。朱有京則指出,為了防盜匪,青磚中還攙了糯米粉,加大黏度,子彈都穿不透!
父兄離鄉在外,不少天倫悲劇也因而在僑鄉發生。抗戰後期,全球局勢動盪,僑匯被迫中斷,偏偏一九四三年前後又出現幾次天災,農糧歉收。
「當時許多人餓死,還有一些僑民的妻子,為了養活公婆孩子,賣身到鄰近的陽江、湛江一帶,稱為『僑婦』」,伍永志指出,大陸改革開放後,還有僑胞去至陽江、湛江,希望能尋回失散四十多年的妻子。
抗戰方歇,緊接著國共內戰;中共上台後,又有「土改」等一連串政治運動,由於「僑」與「海外關係」是當時人人喊打的對象,僑鄉成為中共眼中的「馬蜂窩」。為了「捅」掉這個「馬蜂窩」,僑民僑眷下放勞改,妻離子散。由於僑匯恢復無望,僑眷被迫自己幹活養活自己,又被譏為「馬死落地行」!
好在,捱過那段苦日子,台山終又有倚仗「僑鄉」美名而揚眉吐氣的一天。
一九八○年代改革開放後,海外華人、華僑重新和僑鄉通了信息,為了加倍補償受苦的家鄉與親人,僑胞總是特別慷慨。
「就這十年,台山縣城擴大了好幾倍,許多鄉親回來都快認不得了」,伍永志指出。
放眼望去,縣城中新起的「文化區」,包括圖書館、博物館、科學館、教育電視台、電視大學、少年宮(育樂中心),以至於老字號的「台山一中」內的新建築群……等等,清一色是僑胞返鄉探親後,捐資興建的。其中最令台山人欽佩的香港僑領伍舜德、馬蘭芳夫婦,捐資更達十多個項目、三千多萬港幣。
替家鄉親人辦探親、移民,買好機票寄回來,甚至親自來帶,則是僑胞補償親人的另一個途徑。
太太在美國,不久也將赴美的伍永志指出,早年華工出洋,往往就是親友鄰居,一個拉一個,今天「新移民」出國也如出一轍。一般而言,若有配偶或直系血親在美國提出申請,大約半年內就能拿到移民證件;廿一歲以上的「超齡子女」,限制比較嚴格,大約要三、四年,至於旁系手足提出申請,就得等上十年八年才排得上了。
根據估計,目前台山每年移民美國的民眾約有五、六千人,在美國給中共每年兩萬名的移民配額中,佔有特殊份量。為此,駐廣州的美國領事館,每年總要派員南下台山視察;台山市的人民醫院,更是大陸唯一被批准做「出國體檢」的縣級醫院,免除了台山人去廣州做體檢的奔波之苦。台山「全國第一僑鄉」的地位,短時間內應該不會動搖。
令人好奇的是,同樣從台山移出,「新移民」和老一輩僑胞有沒有不同?
「其實改變不大」,伍永志指出,新移民由父兄帶往美國新大陸後,多半在親友開的餐館或洗衣店、雜貨店裡做事,華埠就是他們的生活天地。由於語言不通、工作時間長,賺的錢花費機會不多,他們多半保有克勤克儉、寄錢回家鄉的傳統,也還有「回鄉找對象」的習慣,這些都和老一輩相同。
較不同的,倒是僑鄉父母對子女的期盼。以往僑鄉長輩為了確保海外子弟準時寄回僑匯,多半會以「在家鄉替你討一房媳婦」做為牽絆,但現在情況已有改變。兒子以探親名義赴美定居的朱有京認為,現在的僑鄉父母比較開通,若是兒子要娶個洋媳婦,他也不會有異議。
的確也是,近年僑鄉開放後,許多僑民第二代第一次帶著各種膚色的媳婦女婿回鄉團聚,「每到農曆年,很多台山家庭都會出現『聯合國』式的團圓場面」,朱有京說,習慣以後,也就能坦然接受了。
出國風氣濃厚,使得一般台山人的日常問候往往是「這個月的排期怎樣?」「什麼時候走啊?」儘管訊息開通後,許多台山人也知道親人去美國後過的並不得意,往往只是華埠餐館及洗衣店的伙計,但台山人對美國的那份難以言喻的親切感和美麗幻想,卻總也揮不去。
從另一個角度看,有管道出國的台山人很多,但終究有些人尋不到門路。出國開了眼界的人,有時不免以「金山客」身分回鄉「驕其親友」;尋不到門路的,則不免積壓著一些酸氣、怨氣。於是,台山華僑飯店門口,有天就出現了這樣的爭吵:
一位年輕的「新移民」返鄉,住在飯店裡,結帳時和服務台小姐因故發生爭執,雙方臉紅脖子粗,連飯店領班也趕來助陣。只聽得「新移民」尖刻地說:「服務態度這麼差!就說嘛,有辦法的話,怎麼還會留在這裡!?」隨即用洋文詛咒兩聲。服務小姐也不甘示弱:「出國又怎樣?會講洋文又怎樣?還不知道你在美國是清潔工還是洗碗工呢?!」
「台山有兩個,裡一個,外一個」,但願這兩個台山能更攜手連心;也但願,家鄉富裕後,台山人不必再寄情於他鄉,讓「僑鄉」化為浪漫的歷史名詞!
〔圖片說明〕
P.24
(左)從高處遠眺,台山這美麗寧靜的縣城,就是許多海外華人心所懷想的故鄉。
P.25
台山縣境內端芬地區的典型僑房聚落,家家戶戶蓋起兩層青磚建築,村口還有炮樓守護。
P.26
一九二○年代由旅居美國與加拿大台山同鄉所捐資興建的台山中學,不論建築與設備,在五邑僑鄉中都享有盛名。
P.27
台山舊城區一景,國際直通電話和旅行用大皮箱,是這裡的熱門商品。
P.28
廣東省五邑僑鄉示意圖
資料來源:廣東江門市僑務辦公室
(蔡智本繪圖Drawing by Tsai Chih-pen)
P.29
早年廣東華人赴美,都是從農工階層刻苦幹起。圖為華工在美國從事棉花採收一景。(翻拍自台山市博物館)
P.29
台山人的「出國夢」,可以反映在英文補習及留學廣告的盛行上。
P.30
早期的美國華裔女星黃柳霜是台山人,要在白人社會中闖出一片天,當時是相當不容易的。(翻拍自台山市博物館)
P.31
近十年改革開放後,僑資僑匯又湧進台山,公益及教育建設大幅成長。圖為台山中學將捐資校友的玉照刻在石亭上,以資紀念。

台山縣境內端芬地區的典型僑房聚落,家家戶戶蓋起兩層青磚建築,村口還有砲樓守護。(邱瑞金)

一九二○年代由旅居美國與加拿大台山同鄉所捐資興建的台山中學,不論建築與設備,在五邑僑鄉中都享有盛名。(邱瑞金)

台山舊城區一景,國際直通電話和旅行用大皮箱,是這裏的熱門商品。(邱瑞金)

廣東省五邑僑鄉示意圖 資料來源:廣東江門市僑務辦公室 (蔡智本繪圖Drawing by Tsai Chih-pen)(邱瑞金)

早年廣東華人赴美,都是從農工階層刻苦幹起。圖為華工在美國從事棉花採收一景。(翻拍自台山市博物館)(翻拍自台山市博物館)

台山人的「出國夢」,可以反映在英文補習及留學廣告的盛行上。

早期的美國華裔女星黃柳霜是台山人,要在白人社會中闖出一片天,當時是相當不容易的。(翻拍自台山市博物館)(翻拍自台山市博物館)

近十年改革開放後,僑資僑匯又湧進台山,公益及教育建設大幅成長。圖為台山中學將捐資校友的玉照刻在石亭上,以資紀念。(邱瑞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