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和大陸存在著歷史爭議的痕跡,對開放陸生來台就學的政策,社會意見並不一致,但若從教育角度來思索,有教無類、易子而教才是最高的理念。
過去,台灣有多少學生留學歐美,帶回美好的經驗,我們也希望陸生在台灣生活、感受、了解、熟悉後,會喜愛台灣。畢竟有些大陸青年的想法過於一致,討論到台灣情勢時,彈性有限,若有機會待上一兩年,多點互動、體驗,有助於兩岸長久的和平。其次,就台灣的學術國際化來說,若切掉影響我們最大的中國研究這一塊,也不完整。
關於陸生來台政策,我在立法院報告時,被反覆詢問了好多次,但我內心想到的是台灣的尊嚴與形象,台灣自認是開放、民主、友善的社會,現在對岸讓台生去讀書,我們卻怕東怕西,如果是一個自信的社會,真的不必如此封閉。
之前也有南部大學校長對我說,「你不要被國民黨騙了,不要執行這個政策。」我也直接表達,從我擔任政大校長、國立大學校院協會理事長以來,就不斷敦促教育部應開放陸生來台,這是我的信念,若只是執行他人強加的想法,我不會入閣。
但我也知道,要以同理心來說服擔憂的一方,因此我們有「三限」、「六不」的措施。然後又有人說,限制這麼多,哪叫開放!甚至有後段大學校長希望能大量開放,「救大廈於將傾」,我忍不住想敲醒他們的頭說,「如果不把教育辦好,就想『騙』大陸學生來台,算是教育家嗎?」總計台灣後段大學的學生缺口有5萬人,光靠陸生如何填滿?何況,台灣有辦法承受大量陸生來台的後果嗎?
萬一陸生在台灣出事,一定有人會拿此作文章,因此我們不可能像迎接觀光客那樣,一下子開放每天幾千人,如果因為某些人的情緒不好而故意招惹,對陸生來說,台灣豈不是成了一個不安全的社會!從全體人民的感受來思考,初期審慎是必要的。
施政時,究竟要站在哪個點上,社會的天平才會比較穩,時時考驗著我們的智慧。但我認為,教育就是行得正,以「正」為主軸,開放陸生,我們在政策思維上不會帶有任何功利、意識型態的目的,完全以教育品質來吸引,這點我很有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