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像許多盛極一時而又沒落的港都一樣,今天的旗津,也呈現出那種拙樸悠緩,卻仍充滿生機鬥志的漁村風貌。在這面積二平方公里,人口三萬餘的沙洲上,人們對過往繁華有一份緬懷,也安於今日的淡泊,而對於將來,則懷有美好的憧憬。在旁觀者看來,更希望他們在憧憬之外,能有許多自立自強的作為。
高雄市旗津區位於高雄西南方,是一條狹長的沙洲,長達十一公里,寬僅二百公尺,斜斜蜷臥在台灣海峽的碧波中,成為一道天然防波堤,為高雄港遮風避浪。
沙洲北端的旗後山,與對岸打鼓山(即壽山)相望,共扼高雄的第一港口。沙洲南端原與小港區海豐村相連,民國六十四年因開闢第二港口而被切斷,旗津成為離島,在行政區上,仍隸屬高雄市。
旗津海水浴場在冬日黃昏時,夕陽為粼粼水面敷上一層薄胭脂。(楊永山)
曾經舟楫往來,盛極一時
根據文獻記載,旗後山與打鼓山原本相連,而旗津半島的長形沙洲大約形成於十七、八世紀,乃由「自然地變,巨浪拍擊而成」。儘管如此,人們似乎更願相信鄉野傳奇:
相傳清嘉靖年間,海寇林道乾謀反事敗,駕舟亡命打鼓山。由於官兵追拿甚急,而當時打鼓山與旗後山連為一線,前又是海,逃脫無路。這位大海寇於是步罡踏斗、催符念咒,手中寶劍凌空祭起,猛然刺入山壁,龐大的打鼓山竟轟然裂開,分出一條寬敞的水道。
這「神奇」的一劍,不但使他得以逃脫,又「造就」出「渾然天成」的良港,而那在水一方的沙洲,就是今天的旗津半島。也有人說,這條長形沙洲原是一條龍脈,龍尾拴於陸地,由於龍氣鼎盛,故得以繁華。
果然有人發現了這個地方。康熙十二年,一個叫做徐阿華的福建漁人,在海上作業時遇颱風而避入旗後山下。他發現此地靠山面海,漁獲量大,於是搭蓋草寮暫居。後又回鄉邀集鄉人前來捕魚聚居,並奉祀媽祖,建廟立家。旗津因此成為高雄漁業、人文的發祥地。後來漸漸形成北區的旗後和南區的中洲兩大聚居部落,此地也成為內外船舶往來的津渡。
日據時代,鹽埕區仍是皓皓鹽田,苓雅區則為一片荒煙蔓草,而旗津半島已然商賈雲集、舟車輻輳,盛極一時。然而,隨著高雄港的迅速開發,繁華在不知不覺中悄悄渡過港灣,在腹地廣大的彼岸駐足。而旗津的鐘擺卻停住了:當對岸高雄市起高樓、建華廈,滿街都是流轉閃爍的霓虹燈和飛馳的豪華轎車時,小小旗津島上,所見仍是渡船、漁火、三輪車。
由三位漁夫操作的小舢舨,將帶著希望和漁網駛向海中。(楊永山)
海上計程車別具風味
清晨,從道路寬廣、巨廈林立的高雄市區,驅車前往鼓山輪渡站,鹹腥的海風、忙碌的船家、小而古老的輪渡站,予人一種奇異的情緒:哨船頭像是一本老書的封面,它迥異的風格吸引人們急於翻開書頁——渡港而去,一探彼岸的究竟。
三艘五十餘噸的中型渡輪卜卜作響,匆匆往來於半海v寬的港灣中,輸送往來旗津與高雄市區上班上學的人。船身分為三段,前段載客,中段是駕駛艙,後段則滿載渡客的交通工具,有汽車、腳踏車和摩托車。遠遠看去,白色的船身像一條浮沉海中的白鯨,那高起的駕駛台,恰似魚背上噴起的水柱。
渡輪的輸送時間,從早晨六點到晚上十一點半,每五至十分鐘一班。如果有人清晨就得趕著過港,或是不耐渡輪長長的隊伍,也或者只是想一嘗扁舟渡海的刺激,那麼,碼頭邊還有廿幾艘「海上計程車」——一種俗稱「碰碰船」的綠色機械小舢舨。
這種舢舨既無護欄、也無座位,大半的乘客是機車騎士,連人帶車廿元,船家還會周到地替你由岸上將機車推上小船。一艘舢舨大約可放十餘部機車,騎士們坐在自己的車上。一葉綠色舢舨,便在海上篤篤前進,遠看似乎險象環生,乘客卻十分安然,幾年來也沒聽說出過事。儘管市政府一再呼籲只准運貨、不准載人,但似乎效果不彰;船家生意好,船客也樂於搭乘。
出海前,漁民照例檢查漁網,免得會有「漏網之魚」。(楊永山)
一灣相隔,人文景觀全然不同
無論乘坐渡輪或舢舨,當船身在海上搖擺前進時,對於習慣擠公車上班的都市人而言,都是一種新鮮的經驗。尤其看海風迎面吹來,晨曦在海波上透射出一片片燦爛金光,真是教人目眩神迷;成排歇息在港灣、旗旌飄揚的中型漁船,也自成風景。有時還會碰上正待進出高雄港的大商船,長鳴的汽笛,巨大的船身,極其壯觀。只是當巨輪破浪來去之時,小渡輪會不安地搖晃起來,乘客必須緊握把手,以免摔倒。
約莫七分鐘的船程,答答的引擎聲戛然而止,似乎也把人們帶往另一時空之中——消逝於都市人腦中近廿年的三輪車呈現眼前。
定睛再看,果真是國內各大都市淘汰了近廿年的三輪車。不可思議的是,排班三輪車陣旁邊,竟又停放著一列擦得閃亮的計程車,雪白、天藍、銀灰、醬紅……的車身上,貼滿各色貼紙,車中音響開得老大。
窄窄的旗津街道上,對比強烈的兩種景觀,就這樣陳列兩旁,互不侵犯,任君選擇。
漁村的孩子活潑健壯,這一棒揮得多麼有勁。(楊永山)
公共汽車「行不通」
由於旗津區的街道老舊,大都短窄,地方又小,三輪車確有用武之地。無論外來遊客或本地買菜的婦人、上學的孩子,上車一律收費新台幣十元,每跑一段加五元,童叟無欺,也沒有討價還價的餘地。
外來的遊客到旗津,多半要坐三輪車過過癮;但若想環遊全島,看著車伕一腳一腳踩踏,畢竟於心難安,因此還是勞駕計程車。此地計程車遊島一圈的價格是二百五十元。
僅二平方公里的小島,擁有近百輛計程車,是個令人瞠目咋舌的數字。一位年輕司機表示:三輪車運載的地方有限,對象也限於遊客或就近買菜的婦女;而公共汽車等候費時,又只馳於大街、不到小巷;因此佔本地人口十分之一的造船工人和大量外來的造船工,在趕時間上下班或辦事時,都乘計程車。旗津的計程車不跳表,而是沿路叫客,一程收費若干,自有公價。
悠哉遊哉的三輪車和疾駛而過的計程車,都在旗津大行其道,使得這兒唯一的一線高雄市公車司機叫苦連天。
目前這一線共有八輛公車行駛在半島唯一的大馬路上。一位蕭姓司機莫可奈何地說:「這是全高雄最難開、最賠錢的一條路線!」他表示,街道狹窄不說,這兒趕時間的造船工人都坐計程車,小孩上學、婦人買菜愛坐三輪車,而漁民多半自備摩托車或小貨車,唯一有興趣等公車的只有老人。他一攤雙手,滿臉苦笑:「而老人總是掏出身份證——政府規定,免票!」
漁村的孩子活潑健壯,這一棒揮得多麼有勁。(楊永山)
小鎮市集充滿鄉土情趣
就像三輪車與計程車並存的情況一樣,旗津也給人一種新舊摻雜、將變未變之感。漁民多奉祀媽祖,此地亦有一座近三百年歷史的媽祖廟,廟前零落的小攤和下棋的老人,顯示出小鎮悠緩的生活步調;而街上百貨店裡鮮豔豐富的華洋百貨、家電用品、照相器材……,又訴說了它急於前進的心意。
晌午時分,那人氣喧騰、紛雜熱鬧的市集,才是小鎮的真正面貌。
到了晌午,整條市街的兩旁就密密地排滿了攤位。來自對岸的鮮花、蔬果還淌著水珠,魚蝦螃蟹、雞鴨豬肉應有盡有;而旋轉木馬、風車汽球、爆米花、烤蕃薯、棉花糖,更教孩子目不暇給、垂涎欲滴;此外,衣服鞋襪、床單被罩、日用百貨……,花花綠綠的顏色、喧喧嚷嚷的叫賣聲,還有錄音帶小販播放的國、台語歌曲,交織成一個極富鄉土趣味的市集場面。
和所有小鎮市集一樣,紛亂擾攘中,總也透露著和諧。這是一幅活脫脫的人間景象,充滿人情味、生命力和樸實無飾的鄉土情懷。市集在下午會逐漸散去,到了晚上,又亮起一個個燈泡,燈火下又是一個個攤位。
即將乘風破浪而去,小狗也在一旁為主人加油。(楊永山)
海鮮腴美又價廉
早上的魚蝦果肉,換上了海鮮攤;吃食衣物照舊,再加上套圈圈、射汽槍、撥彈珠、撈小魚……,以及跌打損傷、滋陰補陽等中藥攤,比起白天的熱鬧有過之而無不及。夜市收得較早,十點過後就漸漸收攤了,只留下供應宵夜的海鮮店。燈火下,各色新鮮、便宜的海鮮,令人不由得想大快朵頤。
而此時真正閃亮的,是夜空中的星光和圍繞在小島四周一一亮起的船燈、漁火和燈塔。入夜之後,狹長的旗津半島像一條蜷臥酣睡的龍,而四周滿是耿耿守候的靈光。當一家家海鮮攤也撚滅燈火的時候,此地就真正只剩下彷彿巨龍打酣的濤聲了。
要想看清當地的面貌,必須在上午:沒有市集、沒有夜市,也沒有喧嚷人聲。上午的街道明亮舒坦,道路兩旁植有菩提樹,枝椏間偶爾停駐吱啁婉轉的畫眉。有的樹下釘著幾排木椅,有老人閒坐談天。菩提樹背後,是一排低矮民房,每家門前都有一個抽水幫浦,嘩嘩涼水下,一些婦人就坐在屋前洗衣。比起中午或晚上,此時的街道顯然冷清,偶爾可聽到遠處的汽笛和孩子的哭聲。放眼望去,街道上稀稀落落的,有孩子、有老人、有狗,而其他的人呢?年輕人都到那堨h了?
在旗津海邊常可看到進出高雄港的各種大輪船。(楊永山)
居民中「過客」太多
樹下閒坐的老人說:孩子長大,都到外地升學去了,讀完書,就留在城堸筐ヾA放假才回來玩玩。那麼,還有其他人呢?其他人到海上捕魚去了。旗津是一個擁有十分之一漁業人口的漁港。遠洋漁船出海捕魚通常需要二、三個月,回航後就直接將漁船開到高雄的大漁市場卸貨買賣,再空船而返。另一種小型漁船則早出晚歸,每天下午三點以前回航,到旗後或中洲兩個漁市場秤重交易。除了這兩種漁民外,還有一種特殊的「地引網」作業,在海邊可以看見。
廟前路底的旗津海水浴場,是一片平坦柔細的灰色沙灘,夏天此地是高雄人戲水弄潮的好去處。冬天來到此地的遊客,雖然看不到紅男綠女與花傘棚,卻常可看到更能代表旗津生活、更動人的「拉漁網」。
從清晨開始,沙灘上就陳列著一排排等候出航的黑色舢舨。漁人們穿著雨衣雨褲清理舢舨。他們的皮膚黝黑,面龐上粗獷的線條,顯示因經常面對海洋而訓練出的堅韌毅力。成群的漁婦則頭戴斗笠、臉上裹著花布,圍坐在沙灘上整理漁網。圍繞著她們的,則是一群未及學齡的孩子和狗兒。
在海中拋下漁網後,有的漁民先在沙灘上搭個棚小睡片刻,再撿收漁獲。(楊永山)
投下漁網,也投下希望
每一艘舢板大約要四個男人和十幾個女人同時工作。四個男人用粗重的木桿,將舢舨抬到水邊;女人們則成兩列,將大約三百斤重的漁網扛到船上。裝上兩隻長長木槳後,幾聲吆喝之下,漁婦合力將舢舨和舨上的漁網、漁夫推向洶湧的浪濤中。
起初小舢舨屢屢被浪擲回,岸上的人奮力吆喝跳躍,終於搖擺而去,漸行漸遠;而船上的漁網,將岸上長長的繩索愈牽愈遠。女人們開始圍坐閒談,餵奶的餵奶,把尿的把尿,而此時成堆的繩索隨著漁船的遠去,一圈圈滑落水中。沙灘上一個個朝天的空簍,也在陽光下等待主人的歸航,等待帶來豐富的漁獲。
約莫半小時後,遠處的舢舨在萬頃碧波中撒下漁網後,就緩緩歸航。岸上的女人也一呼而起,開始將岸上所剩無多的粗索慢慢拉回來。這一拉,便是兩、三小時,而且愈拉愈重、愈吃力。回航的男人上岸後,也加入拉網的行列,一時沙灘上一片吆喝聲和奮力拖網的景況,煞是動人——真正令人感受到討海人的艱辛和鬥志。
港灣裏停滿了早出晚歸的小型漁船。(楊永山)
運氣難卜,營生不易
當地的漁民表示,這是一種冒險的行業。小舢舨漂泊海上固然危險,但真正的風險則是「漁獲」。因為拖上來的是什麼、有多少?都是人力無法控制的,只有撈到什麼算什麼。有時拖了兩三小時空無一物,也沒法怨天尤人。而且經營一艘舢舨要十來人,家中人手不足時就必須雇人,目前這種臨時工,除供吃住外,拖一上午要付給工資百元左右,養了這麼多工人,倘若拖不到魚,就要虧本了。
不過運氣好的時候拖上大量鱙魚、鰹魚、白帶魚,即可賺上一筆。每天早晨十點左右,大約是拖網上岸的時候,附近小販和海鮮店主人,會圍在沙灘上選購新鮮的魚蝦。
捕魚之外,造船和蝦苗養殖也是旗津人的營生方式。造船廠和蝦苗池則多半分布在半島南邊的沿海。
男人乘筏將網投入海中,婦女將網慢慢拉回來。(楊永山)
造船、養蝦亦極興盛
旗津的造船業與對岸前鎮小港的拆船業齊名。此地的造船工也佔總人口的十分之一,加上大量外來技工,使旗津成為一個中小型船舶修造區。
除了港務局船舶機械修造工廠和台灣機械公司是公營單位,其他散佈沿海的,還有卅餘家大小民營造船公司,大多承建中型的木殼或鐵殼漁船。這卅幾家造船公司不但形成此地鋼架林立的特殊景觀,也為旗津帶來上萬的就業機會。據說造船工的待遇不錯,製造中型鐵殼船屬危險性較高的工作,每月有二萬元以上的薪水,而當地消費比較便宜,難怪此地造船工人都坐計程車上班。
由於空氣、水質、海水鹹度都適合蝦苗生長,因此旗津的蝦苗養殖業很盛,約有六十多池。一位蔡姓業者表示:他們通常在小港機場,以每隻二萬元的價格,買回進口蝦母,然後放入有保溫器、氧氣管……等設備的池中繁殖,一池大約可孵生廿萬隻蝦苗。養殖廿天後,即以一隻一元的價格,賣給東港一帶的漁塭主人繼續養殖。以後可再給蝦母行人工授精,培養育苗。他表示,這個行業通常要花百萬元左右建廠,如投資卅萬元左右買蝦母,可生產一百五十萬元左右的蝦苗,利潤頗高;但這些肉眼都看不清楚的蝦苗,稍一疏忽,或天氣劇變,很可能一夜之間全部死光,賠起錢來也令人十分懊惱。無論如何,由成排成列的蝦苗場林立來看,這顯然是個熱門行業。
男人乘筏將網投入海中,婦女將網慢慢拉回來。(楊永山)
期待神龍歸家,再締繁華
遊客眼中的旗津,是渡船、漁火、三輪車和海鮮的組合。海邊拖網的鬥志,漁市場喊價爭購的場面,廟口鑼鼓喧天的野台戲,漁船下水的鞭炮、錦旗……都引起遊客的關心和好奇,令人不忍離去。但旗津人關心的不是這些,這些只是他們生活的一部份。旗津人關心當地的前途。
在先天地理環境的限制之下,一些老人家悲觀地認為這兒只是「跳板」。高雄的人文、漁、商在此發祥,卻又移往對岸發展,繁華只是過客;陸續而來的移民,在此捕魚,當他們厭倦不安定的討海生活後,又陸續帶著存夠的金錢離開此地,到高雄做生意。居民也多是過客。
尤其當民國六十四年第二港口開闢,切斷了旗津與高雄市區唯一的通脈後,不少居民沮喪地以為:原是龍脈的旗津半島一旦切斷,無疑放龍歸海,旗津的沒落勢屬必然。
民國七十年,這個憂慮有了轉機。高雄港務局開始鑿建高雄過港隧道,這條全長一.五公里,內建四線道路面,每個車道淨寬七公尺、高四.六公尺的海底隧道,將再度連接旗津半島和高雄市。如此一來,是不是又能拴住龍身,為旗津帶來鼎盛的龍氣呢?
綠色的小舢舨每天都將對岸的蔬果物資運過來。(楊永山)
地靈之外,尤須人傑
旗津的居民大多懷抱著希望,好兆頭似也接踵而來。另有:廿米寬的沿海公路,像一條銀帶,從旗後山下鋪陳而去,並在七十一年底完工通車;六百戶二層樓新式國民住宅業已落成;五層樓的高雄市立民生醫院的旗津分院也在去年八月開業;此外興建中的旗津區行政大樓、中興商港區第四貨櫃碼頭,及計畫中的海濱公園、帆船場、民眾活動中心、老人文化中心、圖書館……等,都將在近期付諸實現。而前述全國第一條海底隧道則預計七十三年時完工。旗津人興奮地期待「神龍歸家」。
不少有心人更關心另一個問題:物質建設一一破土興建了,而此地的精神建設和教育水準能否跟得上?在旗津三萬多人口中,高中以上程度者大多外流,剩下的居民中,二分之一僅小學畢業,十分之一連小學都沒畢業,這是全台各地居民知識水準中相當低的一個地方,可能與居民多數是「討海人」有關。就目前來說,此地有四所小學,一所國中,而唯一的一所海事專科學校,卻因校地不足而擬他遷。
這是中洲輪渡站的雙層渡輪。(楊永山)
教育,是唯一改變命運良方
「神龍歸家」之後,地靈之外,若能再加上人傑,相信可使這個可愛的旗津半島,除了渡船、漁火、三輪車,除了海濱公園、過港隧道、帆船場之外,顯得更有文化、有靈氣、有希望。而「受教育」——多受文化薰陶,提昇思想層次,有敬業樂群的觀念,並產生回報桑梓之心,恐繫建立自我與發展地方的最佳之路。當地居民固然可以懷抱著各種希望,但最重要的還是得靠自己,有了水準高的居民,地方建設不愁沒有人才,不愁推展不開,地方就自然會興盛、進步起來。
搖舢舨的船娘大都蒙著臉,不是害羞,是怕海風侵蝕皮膚。(楊永山)
施工中的過港隧道,工程頗鉅,它將連接前鎮與旗津。(楊永山)
造船工人中午休息時在岸邊吃便當。(楊永山)
造船工人中午休息時在岸邊吃便當。(楊永山)
旗津地理環境特殊,街道多半窄短,不利汽車行駛,故居民仍使用三輪車為交通工具。(楊永山)
高雄燈塔建於光緒九年,是本省年代僅次於澎湖的燈塔。(楊永山)
天后宮前,常有老人在此下棋。(楊永山)
當地人飼養的山羊。(楊永山)
頑皮的孩子在空車上打個盹兒。(楊永山)
旗津街景之一:年輕的媽媽推著娃娃上街購物。(楊永山)
漁民多奉祀媽祖,當地天后宮的香火頗盛。這是天后宮中賣香火、兌簽條的老人。(楊永山)
旗津的海鮮很有名,新鮮又便宜。(楊永山)
烏魚來的時候,漁婦忙著製作烏魚子。(楊永山)
旗津有不少養蝦戶,他們進口蝦母,養殖蝦苗。這是成熟的蝦母,每隻價值新台幣兩萬元左右。(楊永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