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保育名單上的珍稀獼猴,已變身成為農業「害蟲」?
近來農委會發佈台灣獼猴口數統計,發現寶島山林裡住有將近一萬群、相當於二十五萬隻獼猴,儼然成為寶島土地上重要的靈長類族群之一。
台灣獼猴是最早定居台灣的靈長類,在晚近後生晚輩──人類──充斥下,牠們歷經慘絕的命運,如今人類的保育是否真的讓「猴口」回升?人類到底應以何種態度、方式與牠們共同生存在美麗的福爾摩沙?
回顧民國七十八年「野生動物保育法」訂立前後,獼猴族群面臨的生存浩劫,相關報告均指證歷歷。師大生物系教授王穎針對山產店的調查,發現台灣每年至少三千隻獼猴成為饕客的盤中佳餚,獼猴製品的消費量也頗可觀,當時台北市還能買到獼猴頭製成的煙灰缸。更早之前,美國來台尋覓取代印度恆河猴作為實驗動物的報告,也證實台灣獼猴數量岌岌可危,台灣獼猴遂順理成章進入保育名單。
十幾年來,隨著獼猴保育相繼傳來的,卻是人、猴對峙的不愉快消息。特別是各縣市紛傳猴群侵入果園大快朵頤,彰化二水鎮還因此成立了「趕猴大隊」,專門對付這些「毛賊」;而從低海拔高雄柴山、台北陽明山,到中部玉山國家公園,遊客一親獼猴芳澤的機會雖然增加,各保護區卻屢傳獼猴抓傷遊客,導致人、猴關係更形緊張。為此,農委會不僅立冊教導農民如何驅走獼猴,近來更放寬保育法,賦予各縣市更多權力處理傷害遊客、製造問題的野生動物。
除了人類之外,全世界有兩百多種靈長目動物,在鬥不過人類開發與破壞腳步下,牠們大半被逼到死角,面臨生存危機。其中獼猴屬家族分佈在非洲與亞洲,長久分隔下,演化成許多不同種,台灣獼猴由於擁有長尾巴等獨特外型,學界一般將之歸為台灣特有種。
頑皮家族
在演化長河裡,冰河期限制了靈長類族群的擴張,唯獨獼猴家族開拓地盤的能力不容忽視。東華大學自然資源管理系副教授吳海音指出,近來的世界靈長類會議中,各國更注意到包括泰國、印尼、中國等地的幾種獼猴,與非洲少數幾種草原猴,由於適應性強,在與人類交鋒中,懂得夾縫中求生存,往往成為人們敵視對象,比如日本果農必須架設通電圍籬來嚇阻日本獼猴,也引發了保育靈長動物的新課題。
韌性十足的台灣獼猴,是寶島山林裡最具學習能力的野生動物,一般認為牠們擁有三到四歲的智力,個性複雜敏感。多年來,二水鎮果農為了對付獼猴,使出渾身解數,從放狗、放鞭炮到設置陷阱,獼猴卻不曾逃之夭夭,還屢屢摸清果農的防治把戲,果實纍纍的龍眼每每成為獼猴囊中物。
媽媽姊姊
台灣平地到海拔三千公尺,都曾是獼猴的勢力範圍。牠們過著由猴王統領的社群生活,由於環境與食物豐富度的差異,每一獼猴家族少則十幾隻,多可達六、七十隻。
獼猴的活動範圍也隨食物與氣候條件增減,在一百公頃左右,吳海音指出,健康的猴群對環境有強烈的探索慾望,牠們優遊在三度空間,隨機選擇不同的食物與遊玩地點,以維持生活與生命品質。
獼猴平均壽命可以超過二十歲,每年十月,金風送爽,獼猴求偶期展開,春暖花開的四、五月起,「猴囝仔」陸續呱呱墜地。初生的小猴子日夜緊抱母親胸前,三、四個月後,膽量大增,可以靈活的在母親身上遊走。一歲後的小猴子,好奇心更戰勝安全感,不時在獼猴群外探險玩耍。
公猴在四、五歲後進入青春期,此時,探索、好奇的基因呼喚著牠們遠離家園,到外地設法接手其他猴王已垂垂老矣的族群。
母猴進入「適婚年齡」後,此時稱王五、六年的公猴也年屆退休,由新猴王取代,如此避免了近親繁殖的厄運。獼猴家族中,公猴不斷替換,母猴多半終老族群,因此被視為母系社會,家族中的「女性」多半是具有血緣關係的母女或姊妹。
美猴王,高EQ
獼猴群中的猴王不僅享有與眾妻妾恩愛配對的權利,其他地位次於猴王的小毛猴,還不時得為猴王理毛、承受猴王張牙舞爪的教訓,甚至見到猴王即刻垂下尾巴避而遠之。
身為一家之主,猴王憑藉的不只是猛男般的體力駕馭妻妾,決定猴王角色的,還有著更複雜細緻的行為。由於個人力量有限,難免顧此失彼,猴王鞏固王位的手腕高明,比如和高位階母猴維持最佳關係,後宮娘子軍自會主動逐趕想偷腥的外來公猴。
猴群中,公猴與母猴的比例一般為一比三,猴王也會特意「收買」人心,容忍位序較低的公猴偶爾越權,以為其驅趕外來者。在柴山,中山大學生物系研究人員觀察過年老斷掌的公猴雖不甚高大威武,仍獨享猴王尊榮,顯然此公御「猴」有術。
獼猴具有明顯社群意識,過著緊密的家族生活,兩個獼猴家族在邊界上狹路相逢,為了爭奪食物可能出現衝突場面;當猴媽媽們休息、進食,地位較低的公猴也會圍成「托嬰中心」,讓小猴子在圓圈裡玩耍,觀察獼猴托嬰行為的林試所生物系詹淑惠表示,托嬰行為中,公猴嘗試秀出自己在群體中的價值,也藉機討好母猴。而在家族通力合作下,大自然裡的小猴子,多達八成可以平安長大。
在扣除睡覺、覓食時間之外,獼猴們每天還得花時間與家族成員「社交」,維持社群親密度。當猴群團體日益膨脹,猴子無法一一接觸而益形疏離,猴群也會形成「小派系」,最終可能分群而出。
世外桃源,野猴成群?
獼猴團結力量大,繁殖率高,加上聰明、適應力強,一般認為,這是台灣實施野生動物保育法後,國家公園與保護區獼猴數量恢復的原因。但獼猴數量真的增加了嗎?
「事實上,沒有保育法之前,人猴之間的農作物之爭已經存在,」在農民與獼猴間「折衝」的特有生物中心助理研究員張仕緯,以遭獼猴騷擾最嚴重的中部地區為例,過去淺山已開發殆盡,近來山區土地荒廢,人口外流,農民不願投入多餘人力看守果園,驅散力減低,獼猴有機可乘,自然在果園稱起大王。
「不能只怪獼猴,」教導農民防治「猴害」的張仕緯說,多年來林農承租國有林地,應該造林的地區卻種滿果樹,相對也提高了獼猴「偷桃」的機率。
「自然環境是變動的,即使短期內獼猴數量成長,但不確定因素太多,長期來看,很難說猴群增多,」吳海音是第一位以台灣獼猴寫博士論文的生物學者。一九八○年代,她來回於墾丁高位珊瑚礁上,觀察一獼猴家族長達五年,期間猴子族群增加緩慢,好不容易累積一點後代子孫,在毫無預警下,猴群竟在一夕間遭獵人幾乎盡數打光,吳海音論文出爐前,這一獼猴家庭已死的死,散的散,消失於墾丁落山風呼嘯的珊瑚礁之間。即使在保育工作推展多年後的今天,「打獵的情況並未減少,」屏東野生動物收容中心秘書林育如說,收容中心的兩百多隻獼猴中,大半都遭受過陷阱夾傷而缺掌斷腿。
不堪一擊
「誰上山就能看到猴子?獼猴密度並不高,」獼猴族群調查成員之一的中山大學生物系副教授徐芝敏就自己在高雄地區的觀察,也不認為猴群增加。她以猴群密度最高的柴山為例,十幾個獼猴族群,因為遊客大量餵食,看來衣食無虞,「表面上看,柴山一年增添一、二百隻小猴子,但遊客爭相餵食,猴子搶食、打架頻率提高,小猴子不時受驚嚇,死亡率比野生族群還高,母猴早產、流產率也異常增加,」徐芝敏無奈陳述,柴山廣鋪步道,私人擺設儲物櫃、設置遊憩器材,都壓迫到猴群生存空間。
保育法實施之後,猴子舊有危機未除,新危機卻接踵而至。「在新中橫沿線,過去猴群見到車子是躲起來,如今見到車子就衝出來,」吳海音說,遊客隨意餵食,個性「人來瘋」的猴群,對人不再心存畏懼,也會讓人誤以為處處有獼猴。
而人們與獼猴進行第一類接觸時,缺乏「賞猴守則」,不當餵食、逗弄猴子、背著猴子逃跑等行為,更造成人、猴間的誤解,遊客因此被抓傷、追逐,猴子也成為撻伐對象。
根據台大動物系助理張可揚在宜蘭福山的觀察,「福山獼猴一天要花五、六小時覓食,取食植物種類多達九十幾種,從根、莖、葉、芽到果實,甚至大量捕食刺蛾幼蟲,可以說是全方位利用自然資源。」人類餵食獼猴,卻常將猴子與香蕉等少數幾種水果劃上等號,不僅食物單一化對獼猴的影響讓人擔憂,野外猴群食性改變,也可能進一步影響植被生態。
因地制宜
台灣有二十五萬隻獼猴這一數字,「本身沒有太大意義,有意義的是此一總數之後各地區的數量差異,才能作為監測各地數量變化的參考,與評估經營管理效益,」參與族群調查的吳海音指出,族群基礎調查只是第一步,之後需要更進一步梳理出不同區域的獼猴數量與生長情況,再針對各地情況採取不一樣的保育方式。
成功的保育工作,並非萬事莫辦,由於每個地方的獵捕壓力、開發程度、文化差異、與氣候、植被等自然條件不同,必須採取不同的保護手段,「哪裡要作保護?哪裡可以開放『賞猴』,以進行認識獼猴的教育與學習人、猴相處之道?哪些地方又需要合理『防治』獼猴帶來的農業災害?而在造成農害之處,我們是要將獼猴完全趕盡殺絕?或者與之分享天地所賜,讓人、猴平衡共處,再給予農民補貼?獼猴多時,如何管理?少時,又如何保育?」吳海音在「台灣獼猴的資源價值與保育」文中強調,細密專業的資源管理,才是台灣保育工作能否升級的重要關鍵。
新世紀,猴子與人的關係改變了,保育也跟著進入新的層次,人要如何處理好這一複雜的人、猴關係?就看人類是否真是「萬物之靈」了。
p.079
藏在樹後的是誰?正是最早登陸台灣的「原住民」──台灣獼猴。
p.080
柴山上人猴共享樹蔭,互不干擾。不餵食、不逗弄,是人們「賞猴」的最基本守則。
p.081
相信嗎?在野生動物保育法未通過之前,每年至少有三千隻獼猴被宰殺來祭台灣人的五臟廟,現在依然有人在山區裡獵殺猴子。(張良綱攝)
p.083
在綠樹間品嚐葉片的獼猴,是大自然的探索者,也只有在野地才能看到牠們毛髮蓬鬆,肢體矯捷的健康模樣。(邱瑞金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