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年我們一起追的豆花伯
「豆花~~豆花~~」,聽到外頭熟悉的廣播聲。撈起錢包,抄起鍋子,奔出門外追豆花伯,那是許多台灣人共有的記憶。早年租不起固定攤位,移動性高的三輪車成了豆花業者做生意的型態,穿梭在大馬路、巷弄間;生意好,累積了死忠的顧客,有了積蓄,或是寄居在大樹、騎樓下,或租購店面擺上桌椅,不再受風吹日曬之累。輝達執行長黃仁勳返台都要去吃一碗的「豆花莊」,創立於1965年,早年也是以手推車在新莊沿街叫賣,20多年前才在寧夏夜市有了店鋪,更逐步研發新產品,品項越來越豐富。
追著豆花車跑的情況如今已少見,但在台中西區還可見這樣的風景。羅家傳統豆花的老闆羅年勝每天騎著摩托車,上午一趟、下午一趟,繞著城區販售,車子在定點一停下來,就見人群和摩托車從四面八方聚集,排隊等一碗古早味豆花。手忙著裝盛豆花之餘,還要接聽手機,客人問著:「在哪裡了?」這樣的情景,已經在台中存在一甲子了,被同是台中人的作家劉克襄形容是「半世紀的豆花旅行」。
到了影像掛帥的Instagram時代,豆花不只是味覺上的品評,更是視覺上的創意。新世代的老闆們把豆花創新再復興,讓吃豆花成為一件很潮的事,豆花店就是一場設計的展演。自宜蘭礁溪發跡的「白水豆花」,從金邊瓷碗到精心的擺盤,讓豆花不只是一種滋味,更是一種生活態度的體現。位在台北忠孝新生捷運站附近的「雹仔豆花」,老闆站在綠色磨石子櫃檯後招呼客人,走的是50年代的復古風。台中西區的「桂香豆花」,整家店滿滿的玩具公仔,屬於五、六年級生回憶的昭和年代經典卡通角色應有盡有,老闆還提供公仔和豆花一起拍照。
江記東門豆花,承載半世紀的古早味記憶
隱身於台北市中正區東門市場內的「江記東門豆花」,是一家飄香超過半世紀的老字號豆花店。自創業以來,它始終堅持以黃豆為本,傳承那份屬於台灣人記憶中「軟滑輕盈」的古早味。多年來,不僅在地人情有獨鍾,甚至吸引日本藝人特地來訪,只為一嚐那碗簡樸卻深刻的滋味。
老闆娘廖秀卿回憶,當年先生為了學做豆花,遠赴新竹關西拜師學藝,再靠著無數次實驗與調整,才終於做出讓人一試成主顧的黃豆豆花。
每天凌晨三、四點,便進市場備料製作,從黃豆的挑選、浸泡、研磨、熬煮,到豆花的成形,每一步都講究。為了讓顧客吃得安心,江記早早就選用加拿大非基因改造黃豆,搭配南台灣產的花生──造就出滑順豆花與綿密花生的絕佳口感。這樣的用心,讓每一碗豆花不只是甜品,更是對食材本質的尊重。
糖水也不馬虎,特選蔗糖先炒香、製成糖漿,再稀釋為糖水,層層工序只為成就更圓潤的風味。豆花在冬天提供冰、熱兩種選擇,熱豆花也可選擇加薑汁提暖。老闆娘笑說,她最愛的吃法,是熱豆花配上冰糖水,那種口感反差中的平衡,是多年經驗的結晶。
走過半世紀,江記豆花的老顧客早已傳承三代,從祖母牽著孫子來吃,到出國後仍念念不忘,返鄉必訪。這一碗豆花,沒有華麗裝飾,只有濃郁純粹的黃豆香。吃過的人都說,這滋味會讓人「牢」(台語,意為上癮)。

從追著豆花車跑,到寄居在大樹下的豆花攤(下圖),再到網美時代的文青豆花店(上圖),滿滿都是台灣人的豆花記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