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月十二至十四日,台北市雜誌公會舉辦的第二屆台北國際雜誌研討會,針對全球景氣衰退,本小利薄、個人風格強烈的雜誌出版業力求生存的現況,以《出版贏家》為主題,假國家圖書館國際會議廳,進行包括「日本雜誌現況及成功實例」、「廣告銷售的十大成功秘訣」、「國際雜誌品牌攻防策略」等九場研討會,舉凡廣告、發行、品牌、國際化等當前雜誌業者最為關心的主題皆囊括在內,現場提問頻頻,熱烈非常。
繼一九九九年以網路為主題的第一屆台北國際雜誌研討會引起迴響後,今年的講員陣容更為堅強,包括前國際期刊聯盟主席Per R. Mortensen,美國雜誌協會理事長Donald D. Kummerfeld,日本「出版News」代表清田義昭,甫退休的美國時代雜誌國際市場行銷部總經理Donald F. Brown,法國美麗佳人集團國際外文版執行總經理Laurence Hembert-Wermus,香港德強記書報社董事長岑德強,香港中國AC Nielsen執行總經理Philip Rich,美國Weider集團總經理Henry W. Marks,韓國雜誌協會理事長李沁等,均從本身經歷和極為專業的角度,探討在競爭慘烈的全球化超媒體時代,超過百年的老媒體雜誌業如何推陳出新,以雜誌人最強的新聞嗅覺和編輯企畫能力,尋求同業購併、異業結盟、跨國結盟、包括網上的新行銷管道、鞏固核心產品、創造品牌價值、掌握在地特色種種方式,求取生存及發展。
雖然競爭激烈,雜誌界依然挑戰力十足,新的成功案例比比皆是,日本以寺廟文化為題的主題型雜誌「古寺巡禮」,首發即再版,總銷售量高達四十五萬冊,歷兩年不衰。老品牌也以力求貼近讀者需求而常勝,如大會主講人摩騰森引用HarpersBazaar主編Glenda Bailey 所說的:「你一定要瞭解你的讀者,要很清楚地知道她想要什麼,我們可以不斷說明流行如何反映社會,但在一天結束時,婦女所想要的只是去買個當季最時髦的袋子,她想知道該買什麼、如何搭配,她想要參與這個流行生活。」抓住讀者的心,就是出版贏家。
會上並未深談,但業者無不關心的則是,海峽兩岸進入WTO之後對雜誌出版業將會起什麼樣的質變與量變,又會帶給身為華文雜誌市場最具潛力與活力的台灣雜誌業什麼樣的商機?國際著名品牌雜誌對巨大的大陸華文市場的企圖心和策略為何?事實上,大陸市場正是雜誌研討會前記者會的討論重心,而幾位應邀來台講座的國際業界大師都認為「細心觀察、保守投入」是目前對大陸的最佳政策,信心和耐心則是基本態度。
商業周刊創辦人、雜誌公會理事長金惟純也認為,大華文市場商機確在,而台灣正因為有大陸市場作為後盾,具有極大的發展潛力,可朝向華文媒體中心的方向規劃。他並具體指出台灣在華文世界所具有的五大優勢:自由社會、創業家精神、文化背景、商業機制及科技長才,最適合華文雜誌的開展。
事實上,小小的台灣有這麼多優秀的媒體人和雜誌的多元和蓬勃正可以為此佐證。這也正是為何此次研討會吸引了這麼多國際雜誌人前來的主要原因。金惟純特別提醒,歡迎國際媒體來台找尋合作伙伴,共同朝大華文市場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