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祭孔大典是我國重要的一種民族禮儀,所以每一個細節都要求做到審慎篤敬。由此正可看出孔子在炎黃子孫心中無比崇高的地位,與儒家精神是我中華文化中延續不斷的道統。
萬仞宮牆,高不可測
臺北市的孔廟在大龍峒,位於酒泉街和大龍街的交口處。
走過酒泉街,你會看見一堵紅牆掩映在綠柳中,牆上高書「萬仞宮牆」四個大字。這堵牆比一般的高,行人望不見堶情A只有隱隱約約浮現在牆頭的綠葉、黃瓦、紅簷,透露出聖地般的莊嚴、寧靜與深邃。
一般廟宇的正門都朝向正殿,而孔廟的正門卻隔以萬仞宮牆。人們須從西邊的黌門或東邊的泮宮入廟,經過禮門或義路,才能到達正殿(大成殿)。
有人說,正門不開,是因為當年的臺北州(包括現在的臺北市、基隆市、臺北縣、宜蘭縣)沒有出過狀元。根據舊俗,必須有狀元及第者,當地的孔廟才能建造正門——狀元門。狀元可由正門,過泮橋,經中門(孔廟的欞門及儀門各有五個門)入廟祭孔。
也有人說,「萬仞宮牆」語出論語,論語中記載有人讚美子貢學問好,可以和老師比美,子貢回答說:「譬之宮牆,賜之牆也及肩,窺見室家之好。夫子之牆數仞,不得其門而入,不見宗廟之美、百官之富,得其門者或寡矣。」萬仞宮牆,是表示孔子的學問道德高深而又豐富,想要得其真傳,絕無捷徑,唯有進黌門(古時學校)或泮宮(古代學宮名)修習禮儀,才能窺其堂奧。

臺北市長李登輝擔任大典的正獻官。
似廟又不同於廟
孔廟的建築屬於南中國(長江以南)傳統建築的格局,卻又有其不同於一般廟宇的特色,在其莊嚴肅穆之中,正與孔子學說相互輝印。
大成殿的屋頂上,左右各有一根「通天柱」。相傳是宋儒朱熹,在福建漳州知府任上時重修孔廟,有感於孔子德配天地、道貫古今,人格道德與天相通,特豎柱於廟頂,以示尊崇。
而民間則視通天柱亦為「藏經塔」。因秦始皇焚書坑儒時,有些儒家為保存經書,建造煙囪狀的藏書塔於屋頂藏匿經書,使免於被毀,所以後來在大成殿建「藏經塔」作為紀念。
通天柱下的龍頭魚尾雕飾,也是其他廟宇見不到的。這種雕飾動物,俗名叫鴟吻,始於漢代,盛行於六朝與唐。因為當時宮殿多火災,海中有一種有角的小龍,叫虯尾,形狀很像鴟(一種鳥),激浪時就會下雨,所以把它的雕像置於屋頂以避回祿。宋朝之後,圖飾演變成為龍頭魚尾之形。臺北孔廟中總共有十四隻,分別在大成殿通天柱下,以及儀門、欞星門、崇聖祠的屋脊或歸帶上。
棲息在飛簷上的「梟鳥」,也流傳著另一個發人深省的故事。梟鳥本是最乖戾殘暴的一種鳥,羽毛豐滿之時,會將母鳥吞食,被視為一種不孝與不祥的鳥類。但是,相傳梟鳥飛過當年孔子傳道授業之處,竟也被感化而佇足聽道。廟簷上飾以梟鳥,正象徵了孔子無所不包的人格和有教無類的精神。


以鼓聲為進場的佾生和樂生擊出節奏。
不敢在孔夫子門前賣文章
孔廟的楹柱、門庭都沒有刻寫對聯或詩詞,使人覺得它富而不繁、麗而不俗,格外的清雅莊嚴。這除了表示不敢在「孔夫子門前賣文章」外,也暗示了孔子嫌惡
空談與標語,卻注重基本的人格道德修養與躬親實踐的作風。
孔廟裡,也找不出一尊偶像,這和其他寺廟大異其趣,但是,大成殿內供奉的「大成至聖先師孔子神位」,九龍蟠護,已享盡了萬代世人的尊崇。
臺北市原有一座舊孔廟,是清光緒七年官府所建,位於現在的臺北女師專及一女中附近。復來毀於中日甲午之戰的戰火之中。
民國十四年,地方士紳決定重建孔廟,地點擇定了大龍峒。陳培根捐獻大龍峒土地二千餘坪,辜顯榮也購田獻地一千餘坪,並從福建泉州聘請建築師王益順來台,擔任總工程師。
民國十八年,大成殿(奉祀孔子,與曾子、顏子、子思、孟子四配,及十二哲—皆為孔子弟子)、崇聖祠(奉祀孔子五代祖先)、東西廡(奉祀孔子弟子及歷代賢明學者與儒家神牌共一五四位)、東西廂先後完工。後陸續又建櫺星門、義路、禮門、黌門、泮宮、泮池和萬仞宮牆,到二十八年才全部竣工。

參加祭孔大典的學生、記者、來賓在晨曦中等待典禮開始。

大龍國小學生表演六佾舞。
把孔廟獻歸國有
民國六十一年,辜、陳二家將孔廟捐獻給國家。行政院接受捐獻後,交予臺北市政府,成立「臺北市孔廟管理委員會」,隸屬民政局。
這佔地五仟二佰坪,建坪一仟四佰坪的孔廟,平時雖沒有龍山寺、天後宮那般香火鼎盛,熙來攘往的熱鬧景象,卻另有一番典雅、清幽與肅穆的氣氛。
這兒不會有一車車鑼鼓喧天,浩浩盪盪前來的進香團,平常來的都是些觀光客或附近的居民,每天進出的大約也有三百人左右。
外國觀光客,在導遊的指點說明下,穿梭在廊柱、殿庭間,讚嘆著東方廟堂之美,心裡也就興起了對這位東方聖哲的景仰之忱。
附近的居民也喜歡在清晨或午後來這兒走一走、歇一歇,或是看一會兒書,或是三兩個人下一盤棋,充分享受這兒的寧靜與祥和。
但是,一到七、八月的考試季節,孔廟就熱鬧起來了。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父母們,帶著他們將入考場的子女來祭拜孔子,祈求孔子賜給他們智慧和好運,好使他們金榜題名。
來孔廟的人,多會在大成殿孔子神位前鞠躬致敬,也有少數人拈香祭拜。但是,孔廟堥S有籤可抽,沒有卦可卜。這是因為孔子「不語怪、力、亂、神」,反對迷信;也因為中國人尊孔子為至聖先師,有別於一般賜福祛災的神靈。

大成殿金壁輝煌的雕飾和「萬世師表」的巨型宮燈。

樂生吹奏排簫。
祭孔之始
史上第一座孔廟是周敬王四十二年(公元前四七八年),魯哀公建於現在山東省曲阜縣孔子的故居。漢開國十二年,高祖路過魯地,乙太牢(牛、羊、豕)祭孔。後來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孔子的地位日益高崇,先後被追謚稱公、稱王。武帝之後,歷代都很重視祭孔大典。
祭孔的禮儀稱為釋奠。
唐宋祭孔以十二旒冕服,樂舞用八佾,均同於天子。
明清兩朝定制:每年仲春二月及仲秋八月上旬之丁日,拂曉釋奠。明代祭孔,遣丞相初獻,翰林學士亞獻,國子祭酒終獻。清順治十四年,謚孔為「至聖先師」,卅縣遍建孔廟,祀典沿襲不衰。
民國以後,各省縣仍沿清制,每年祭孔,但是祭孔的禮儀、祭器、頌詞、樂舞多已輾轉變更,或僅備而不隆。
民國五十七年,內政部和教育部在先總統蔣公的諭示下,邀請學者、專家,組成「祭孔禮樂工作委員會」,分別就祭孔的禮儀、服裝、祭器、樂舞,參考古籍,斟酌時宜,制訂改進方案,並且先後三次在臺北市孔廟舉行實況研習,到五十九年九月,才初步定稿。

龍頭魚尾的鴟吻是用來防止回祿之災的。

大成殿屋頂上左右各有一根通天柱,象徵孔子學問上通於天。
尊崇古禮,隆重釋奠
現在祭孔大典的樂曲、佾舞,都是參考明朝南雍志之「文武圖譜」及明朝李之藻之「頖官禮樂疏」而制定的。樂器則為周制宋式。服飾是參考宋、明服飾以新法裁製而成,由執事穿著。獻官因為是中華民國官員,所以穿現行的國民禮服——藍袍黑掛。
今年九月二十八日,是孔子二五二八年誕辰紀念日。台灣全省各地的孔廟,都在這天舉行一年一度的釋奠大典。
清晨五點,天色還灰濛濛的,一向僻靜的臺北市西北角的大龍峒,已開始聚集了車輛、人群。他們都是來參加祭孔大典的。
六點不到,已有三千多人圍在大成殿前庭周圍,典禮就要開始了。祭孔大典之所以要在清晨舉行,是因為遵循古禮;古人以為祭典是神人相交的一種活動,是兩種境界的交融,而淩晨正是日、夜相交時分,正適合祈求祝禱的心靈際會。
六點正,鼓初嚴。置於儀門西側的晉鼓(亦稱大成鼓),首先由樂生擊響。鼓聲輕重有致、由緩而急、由弱轉強。再漸緩漸弱,至於靜止後,又重擊鼓心一響。這時置於東側的鏞鐘,由另一樂生重擊一響作結,餘音嘹亮悠長。莊嚴肅穆的鐘鼓聲,劃破晨曦,在晨風中傳揚。這時庭燎香燭遍燃,天將破曉。
鼓再嚴,穿著黃袍的佾生,穿著紫紅袍的樂生,及穿紫袍的執事依序分立在丹墀(大成殿前臺階)兩側,準備入場。

傳說當年梟鳥也受孔子感召而駐足慕道。
各就各位,典禮開始
鼓三嚴,樂生、佾生、執事踏著建鼓的節奏魚貫就位。糾儀官、陪祭官、分獻官(市府各首長、市議員;市立專科、高中、高職校長;十六區區長;孔廟委員會委員及曾孟奉祀官;顏、曾、孟氏宗親會理事長等擔任分獻官與陪祭官),也在引贊的引導下就位。最後就位的是正獻官——臺北市市長,立於大成殿的正前方,面向大成殿。
大成殿對面經常關閉著的儀門及欞星門,這時由執事人員一一開啟。
裝著祭典所用「太牢」毛血的盤器,由禮生高舉,自大成殿下階梯過庭經儀門出欞星門,當門偏西掘土,將毛血埋在土中,以告神靈。這叫「瘞毛血」。
然後就要迎靈了。在「鹹和之曲」的樂聲中,由四個禮生提雙燈雙爐為前導,另外有禮生分持雙斧雙鉞、扇及繖後隨,分東西兩行,魚貫出儀門及欞星門之側門,在門外會合後,併行,改由中門轉入,經儀門中門,迎靈進大成殿。
靈隨禮生入門時,每個人都屏息肅立恭迎,連跑來跑去忙著拍照的攝影記者們,也退立兩側,神情肅穆地站著。樂聲止,全體虔敬行三鞠躬禮。
然後,進饌、上香。

學童在老師的帶領下,由黌門入孔廟接受禮義的薰陶。
隨太陽漸升,儀典漸入高潮
突然,樂、歌、舞並起,祭典進入最高潮,正獻官、分獻官分別詣各殿廡獻帛、獻爵,行三獻禮。
這時天已大亮,太陽從東廡後方冉冉升起。丹墀上,三十六個黃衣黑冠的童生,左手持籲(短笛狀竹管)、右手持翟(雉尾)三根,隨著音樂的節拍獻舞。陽光照著這一方突出的台階,明亮耀眼,特別顯得神聖崇高。
每年的佾舞,都是由孔廟隔鄰大龍國小的高年級同學擔任。盧川老師是總教練。他為祭孔大典訓練佾生已有二十年的歷史了。
據盧老師說,本來只有祭祀天子時才獻八佾舞。孔子是諸候,按說只能獻六佾舞。但是因為孔子已謚王、謚聖,在中國人心目中的地位是與天子一樣崇高,所以歷代祭孔時有獻八佾舞的。臺北市孔廟由於場地不夠容納,所以採用六佾的形式。高雄孔廟的祭孔典禮則採八佾。
佾舞的每一個動作,都是專家們模仿「頖官禮樂疏」中的明朝圖譜而來。主要是身軀和手的動作。
初獻、亞獻、終獻的歌、舞、樂都不相同。歌詞是孔子弟子所做的三首讚美詩,每次獻一首,每首三十二個字,一字一個動作,合樂四拍,所以佾舞總共有九十六個動作。

孔廟的廊柱都不鐫刻文字,以示景仰。

孔廟的正門隔以萬仞宮牆。
佾舞研習不易
要學會每一個動作,並熟記九十六個動作的先後順序,並不是簡單的事。所以每年放暑假前,盧老師都要從高年級學生中選出五十個身體強健、領悟力高、動作敏捷的孩童,施以一個暑假的訓練。孩子們很辛苦,但他們及他們的家長都覺得光榮。老師更辛苦,但他的心血沒有白費:孩子們整齊的動作,嚴肅中掩不住的稚氣,吸引了在場每一個人的視線,照相機、攝影機也不放過地紛紛獵取珍貴的鏡頭。
三獻禮畢,總統代表上香,恭讀祝文。然後是奉祀官上香,他是孔子的七十七代孫。正獻官飲福受胙後,執事者撤饌、送神。
在鐘鼓齊鳴下,正獻官隨引贊詣遼所望遼,這時祝文和獻的帛已火化升煙,裊裊而上。正獻官復位後,儀門、欞星門再度闔上,要等下一年祭孔時再開啟。然後正、分獻官及樂、佾生相繼退下,釋奠典禮結束,時間是上午七點十分。

傳說中只有狀元才能開正門,過泮水上的泮橋入廟祭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