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合唱力,驚艷國際
合唱,大大提升台灣的國際能見度。
第8屆世界合唱大賽7月在拉脫維亞首都里加舉行,賽會前身稱「合唱奧林匹亞」,是全球規模最大的合唱競賽,今年計有來自73國、460支合唱團同場競聲。
我國有7支合唱團報名參賽,賽事按年齡、性別、曲式等項目分成29個組別進行,新北市少年合唱團、台中藝術家合唱團,以及清華大學合唱團,分別摘下少年組、現代歌曲組和民謠組的金牌。
根據比賽規則,金、銀、銅牌代表三個等級,且都有數隊獲獎。台灣3支團隊獲金牌肯定,在各自的參賽組別裡,合唱實力都是A咖。
回顧賽史,前身由台北市成功高中校友組成的拉縴人合唱團,2002年勇奪室內男聲組總冠軍,頒獎典禮奏起中華民國國旗歌,是台灣合唱團至今在這項比賽表現最風光的一次。
雖不能說是探囊取物,但台灣確實已是國際合唱比賽的常勝軍。例如,也是在7月,台北愛樂少年及兒童合唱團,首次受邀參加已有30年歷史的加拿大Kathaumixw國際合唱音樂節,打敗來自美國、紐西蘭、捷克、俄國、肯亞等合唱強國的團隊,勇奪童聲組第一名。此外,主辦單位也把開幕和閉幕音樂會重頭戲,交由台北愛樂少年及兒童合唱團擔綱。
相較於參賽獲獎,國際巡演邀約不絕,更能凸顯台灣合唱實力深受肯定。台北愛樂合唱團常任指揮暨音樂總監古育仲說,國際合唱界提到亞洲合唱五強,就是指台灣、日本、韓國、菲律賓和印尼。
比賽,不等於藝術演出
合唱界「黑面將軍」、台北愛樂文教基金會藝術總監杜黑表示,國內合唱團近幾年出國比賽屢獲佳績,除了演唱技巧受肯定,藉由合唱傳達的文化內涵,更是受到國際讚賞。
以台北愛樂少年及兒童合唱團在Kathaumixw的比賽曲目為例,包括原住民古調,呂泉生、錢南章等本土作曲家的創作歌謠,以及華人耳熟能詳、改編自新疆民謠的〈青春舞曲〉等,合唱實力的背後,其實是厚實的文化軟實力。
相較之下,中國大陸合唱團欠缺的,就是文化底蘊。
「國際比賽場上,大陸團很多,台上10分鐘、15分鐘演唱兩、三首歌的份量,剛好可以展現實力,」本身是國際合唱聯盟(IFCM)台灣代表、2012年受邀擔任世界合唱大賽評審的古育仲說,「但在受邀演出的國際音樂節,卻很少看到大陸的合唱團。」
古育仲表示,在音樂節演唱,一唱就是一整場音樂會,因此要有構思,要有曲目的規畫、要能唱出音樂的風格,還要能唱出自己的特色,這些對多數的大陸合唱團來說,還很困難。
而台灣,也是經過十多年對合唱藝術與合唱文化的打底,才從單純地滿足於贏得比賽,昇華為合唱藝術的傳達。推動典範移轉的關鍵,便是已經舉辦14屆的台北國際合唱音樂節。
台北國際合唱音樂節,灌溉台灣合唱文化
台北國際合唱音樂節最早由文建會(現改為文化部)於1991年開始舉辦,邀請國外合唱團來台演出、交流和講習。
1996年起,由台北愛樂文教基金會接辦。2008年起,擴大成為每年舉辦,且結合國外專業團體演出、國內團體觀摩交流、城鄉巡迴演出、指揮大師班及合唱營隊研修的全方位音樂盛會,以及與世界合唱潮流接軌的最大平台。
「音樂節長達一個禮拜,而且不辦比賽,只focus(聚焦)在合唱音樂,這樣的音樂節,在亞洲並不常見,」古育仲說。
以今年音樂節為例,邀來德國合唱指揮巨擘海慕特‧瑞霖擔綱開幕音樂會,指揮台北愛樂合唱團演出布拉姆斯《德文安魂曲》。閉幕音樂會則由匈牙利指揮嘉保‧豪勒隆,指揮台北愛樂合唱團及節慶合唱團,演出卡爾‧奧福的合唱交響巨作《布蘭詩歌》。即便是其他國家知名的音樂廳,也少見如此堅強的陣容與曲目安排。
此外,也邀來澳洲岡瓦納兒童合唱團、法國微宇宙室內合唱團、加拿大CADENCE人聲樂團、菲律賓歌唱大使,以及唱法與風格與其他大陸團隊迥異的內蒙古少年合唱團,舉辦巡迴音樂會之外,也與國內小學及社區合唱團交流。
古育仲表示,國外團體帶來多元曲目,現場觀摩、聆賞,可以學到很多。「合唱藝術很難教,也很抽象,但只要親臨國際級的合唱演出,你會了解,聲音的融合、對位的精準該是什麼樣子。受益最大的,是國內合唱家和觀眾。」
台北國際合唱音樂節作為台灣對外吸收合唱養分的窗口,十多年來滋養了無數人才。「國內50歲以下的合唱指揮,幾乎都上過音樂節的大師班,」古育仲說。
音樂可以悅己,也可悅人。台灣的合唱實力不是瞬間生成,而是一點一滴暈染、涵化和累積,成為台灣足以自豪並與人分享的軟實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