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長庚醫院雖是一所私人辦的醫院,但它規模宏大,設備現代化,且收費低廉,以提供社會大眾高品質的醫療服務著稱。在該院漂亮、雅潔的候診室裡,常看到許多衣著樸素、過時的病患,靦腆忐忑地在等候診療;但該院優秀、熱誠的醫護人員,總是悉心地給予扶持與照顧,並施以進步、正確的醫療服務,終使他們滿懷篤定與感謝地離去。
「長庚醫院」目前是國內最具規模的民營綜合醫院,目前有一三八位主治醫師,一千餘位護理人員,每天平均約有四千名門診病患。醫院分設兩處,分別位於臺北市敦化北路及高速公路林口交流道邊。
臺北長庚醫院成立於民國六十五年十二月一日,佔地四千三百平方公尺,高十二層,由於佔地較小,除門診、急診外,只有病床二九八張,因此須要長期住院的重症病患,多轉往林口長庚醫院治療。
林口長庚醫院於民國六十七年十二月一日開幕啟用,是林口台地上最高的建築物,亦是一幢十二層高的大樓,佔地廿五萬平方公尺,由於佔地較廣,而且醫療與研究設備齊全,是長庚醫院業務發展的重鎮。
為了便於臺北及林口長庚醫院間的聯繫,及就醫病患家屬的往返,院方每天由上午六點到下午十一點,在臺北、林口醫院間開有交通車,每隔廿分鐘一班,單程收費新台幣十五元。

林口長庚醫院建於水畔,環境幽雅宜人。(歐陽芷汀/楊永山)
營運管理極為現代化
長庚醫院成立以來,能在短短六年間發展迅速,躋身於國內一流醫院,深受民眾信任,主要關鍵在於現代化的營運與管理方法。
為了使一般民眾都能在長庚醫院得到完善的醫療服務,王永慶曾指示長庚醫院的營運原則為:在兼顧醫療品質的前提下,收費大眾化。
所謂「收費大眾化」,係指收費標準比照一般公立醫院。公立醫院收費低廉,是因國庫每年均提撥一筆金額補貼。然而長庚醫院是個民營企業,沒有國庫做後盾,而且為不斷提高服務品質,又不能刪減設備與研究經費。王永慶說:「想來想去,只好從『開源節流』著手。一方面提高服務品質與效率,吸引病患前來以增進收入;一方面降低採購成本,減少不必要的支出。」
至於如何降低採購成本、提高服務效率,則由院長的幕僚單位「院長室」負責規畫與執行。
長庚醫院院長張昭雄表示,降低採購成本是由採購課負責。雖然各大醫院都設有採購課,但長庚醫院採購課不只消極的依照指示採購器材,更於平時積極蒐集國內外有關藥品及醫療儀器、設備的市場情報,這些情報包括藥品的成分、效能、製造廠商與價格,及儀器的種類、規格、性能、價格及製造工廠、代理商……等,因此能充分掌握醫療器材的市場訊息,當院方需增購設備時,能立即提供完備的資料。

台北長庚醫院位於敦化北路,是一幢十二層的大樓。(歐陽芷汀/楊永山)
節流、開源均有妙方
也正由於資料完備,長庚在購買器材前能比較各廠產品的性能與價格,選擇性能優越、價格便宜的產品。購買之前,並先向原製作工廠詢價,然後比較各代理商價格,從中取得最低價格,以減少不必要的中間剝削,自然能節省採購費用。
張院長補充說:「或許有人認為,降低採購成本,所能節省的金額有限,其實不然。舉例來說,到長庚洗腎的病患很多,每年須耗費一萬二千個『空心纖維透析器』(人工腎臟)。民國六十七年長庚購買每個空心纖維透析器的價格為廿五、六美元,到了民國七十年十二月,在市面價格沒有變動下,經過詢價、比價結果,已降至十五美元,每年因此可節省十多萬美元。」
張昭雄進一步指出,院內有些單項物品經過比價或其他方式,能節省的金額也許有限;但以這麼龐大的一所醫院,消費品的種類極多,累積起來亦十分驚人。積少成多,所能節省的成本也就相當可觀。舉例來說,醫院病患及工作人員所使用的衣服、床單及塑膠櫥櫃、桌、椅等,都能從台塑關係企業工廠,以大盤價格購買,可節省不少費用。
降低採購成本是「節流」,而「開源」工作主要在增加收入,則必須以精確的行政管理,妥善運用人力、設備,在最短的時間內治癒病患。如此,不但可節省病患醫療的時間、金錢,同時也能增加醫治人次,協助更多的病患,且由於病患增加、治療設備使用率高,可使成本降低,增加收益。

林口長庚醫院健診中心的交誼廳,雅潔舒適。(歐陽芷汀/楊永山)
全院作業電腦化
為了達成精確的行政管理,長庚醫院採電腦管理。目前國內各大醫院管理雖皆已走上電腦化,但多半是少數科部獨立作業,而長庚是唯一採「全院中央系統電腦管理」的醫院,以電腦處理原須耗費大量人力的檔案抄寫、保管及器材管理等工作,例如:掛號、床位管理、批價收費、住院日控制、病歷統計、資材管理、會計帳務、藥物存量管理及病患飲食種類的管理等。
因此,當病患到醫院掛號時,工作人員可以按鍵輸入及調出病歷,減少等候及排隊時間,很快可到門診部看門診。
醫院作業的效率也可從住院程序中看出:經門診診斷需要住院治療的病患,若須接受血液、尿液或X光、心電圖等基本檢驗,可立即在當天花半小時左右全部檢驗完畢,而一般醫院可能要兩、三天。
再以出院手續來說,病患住院一切診斷、治療、用品等費用資料,均於使用時輸入電腦,因此,病患出院時,不必再向各單位索取費用單據,可直接由批價櫃台在廿秒左右,用電腦算出所有費用。
長庚的服務效率,也可從病患住院時間看出,目前,長庚醫院病患的平均住院天數為十天,較其他大型醫院短了近一半的時間。

直線加速器」是長庚癌症中心的治癌設備之一。(歐陽芷汀/楊永山)
經常評估各項業務的效益
至於醫院管理是否確能做到降低成本、提高服務效率,則由院長室中的「成本分析組」負責評估。
成本分析組經過專業分析、統計,若發現成本偏高或服務效率不足的地方,立即找出原因,設法改善。例如過去該院為病患洗腎一次的成本費用是八千元,但為了比照公立醫院收費,只能酌收五千元,也就是說,每為一位病患洗腎一次,醫院便虧損三千元。
於是院方指示採購課改進此事,在詢價、比價之後,設備成本降低了近一半,不僅不再虧損,且可稍有盈餘。
除了降低成本之外,成本分析組經過分析發現,洗腎中心的設備、人員也未作妥善規畫、運用。病患隨到隨洗,以致有時人滿為患,設備不敷使用,工作人員忙不過來;有時又沒有病患,造成人員、設備閒置的不平衡現象。
經過研究,洗腎中心改以「預約掛號」方式,事先安排病患洗腎時間,使得人力、物力均能高效率運用,再配合設備成本降低,營運自較過去合理得多。
在收費大眾化的前提之下,有些部門經過成本分析,發現成本較收費高,卻又難以降低成本時,長庚醫院權衡之下,仍取服務大眾的原則,因此並不提高收費。例如,病人掛號一次,醫院支出的成本費是新台幣八十九元,但長庚醫院仍比照公立醫院,只收廿元掛號費。

灼傷加護病房為保持完全無菌,除醫護人員外不得進入,病患家屬只能以通話機和病房內的護士溝通意見。(歐陽芷汀/楊永山)
醫師成了「看病機器」?
工作效率要高,就須有醫術高明、經驗豐富的醫師。長庚對醫師都採取「精兵政策」,並給予優厚的待遇。據說,長庚醫院主治醫師的待遇,每月依工作量,自新台幣十萬到四十萬元不等,在國內醫療界來說屬於最高的了。既已提供高待遇,院方因此要求醫師不能在外兼差,也不可收取病患紅包,若有上述情事,立即開除。
由於長庚醫院要求高效率、高品質的服務,因此外界傳聞,長庚為了充分運用人力,院內醫師工作繁多、壓力很重,變成「看病的機器」,沒有時間進修,也無法做些研究工作。
一位復健部的醫師表示,任何工作的待遇和工作量應成正比,待遇高的人,工作量和所負的責任當然要比待遇低的人重。一般而言,長庚醫師待遇比公立醫院高,因此工作壓力比較重;但是和待遇相較,仍屬合理,院內醫師都能接受現況,因此醫師的流動率相當低。他指出,這兩年間,離職醫師只不過兩、三位而已。
另一位外科醫師指出,長庚是收費大眾化的私立醫院,能和公立醫院競爭,端賴效率高、要求嚴;在這樣的工作氣氛下,工作人員有「不進則退」的心理,不敢稍有怠忽,但大家對目前的工作環境都相當滿意。

自動生化分析儀可在五十秒內自電腦分析出九項結果。(歐陽芷汀/楊永山)
工作量有上限與下限的規定
關於長庚醫師成為「看病機器」的傳言,張院長鄭重否認。他說,我們醫院對醫生的工作量有上限與下限的規定,上限是說,如果有醫生很愛賺錢,願意拚命多看病人,但個人精力有限,為了顧及醫療品質,我們規定最多不可超過一定的工作量;所謂下限,則是有些醫生很恬淡,不喜歡多賺錢、多看病,但是醫院既聘請了他,對他的實力已有相當的肯定,因此希望他最少要看一定數量的病人。工作量少的醫師,長庚鼓勵他們多作進修或研究工作。
為了提倡院內研究風氣,長庚醫院定有獎勵研究辦法,凡是主治醫師或住院醫師,不論從事臨床醫學或基礎醫學研究,只要研究計畫經院方層層審核通過,便會獲得院方的經費支持。去年申請,將於今年上半年度進行的研究計畫,共申請六案,通過了五案。六年來,長庚醫院研究經費的支出已近新台幣一億元,這對一所非營利性的私人醫院而言,實屬難能可貴。
長庚醫院也很鼓勵醫師將研究心得或論文,發表於國內外醫學雜誌,並設有獎金鼓勵。辦法是將雜誌分級,在愈權威的雜誌登出,獎金愈高。到目前為止,長庚醫院已有三百四十餘篇研究報告,刊登在國外知名的醫學刊物上,登在國內刊物的數量也很多。而且凡是住院醫師要升為主治醫師時,也都要提交研究報告。
此外,醫院並有計畫地選派醫師出國考察、進修、或參加國際醫學會議,以吸收醫藥新知。張院長說:「以民國七十年為例,院內一二○位主治醫師中,有一一八人次出國考察、進修或參加醫學會議。」

設備完善的心臟加護病房,是全台最大的。(歐陽芷汀/楊永山)
內外交流,觀摩機會多
此外,院方也不斷邀請國外知名的臨床及研究學者,到院演講、座談,或擔任三至六個月的客座教授,指導醫療實務及研究的進行。例如,去年十二月林口醫院舉行「大腸、直腸肛門外科專題演講會」,除邀請國內各大醫院的醫師參加外,並請到美國克利夫蘭臨床醫學中心大腸、直腸肛門外科主任,也是國際上這方面著名的專家Dr. Fazio蒞臨指導,並作一系列的專題演講。
為了達到服務的宗旨,長庚除致力於收費合理、低廉外,並設有社會服務組。
社會服務組的主要工作,是從事貧民醫療救助,並將醫院每月醫療收入的2%做為經費。凡是家境清寒、難以全力負擔醫療費用的病患,均可向社會服務組提出申請,社服人員透過家庭訪視,瞭解病患的家境之後,再決定補助的金額。醫院成立以來,社服組已協助一萬一千多人次的病患就醫,支出經費達新台幣八千八百萬元。

復健部醫護人員協助病患做手部復健工作。(歐陽芷汀/楊永山)
甚多僑胞前來接受免費醫療
社服組的救助對象,除了國內同胞之外,也擴及海外僑胞,其中以馬來西亞華僑居多。原因是,剛開始有部份馬來西亞僑胞回國到長庚就醫,發現長庚的醫療水準高,收費也很便宜,便反應給當地華文報紙「新明日報」,新明日報報導過長庚之後,便經常接獲低收入華僑的申請。
在新明日報的奔走、協助下,許多貧苦的馬來西亞僑胞得以回國,並由長庚社會服務組撥款,予以免費醫療。
協助張四妹回國就醫,則是長庚協助貧苦華僑就醫的一個倍受矚目的例子。
去年七月十二日,作家柏楊在「中國時報」副刊上,發表了一篇感人的文章:「穿山甲人」,敘述罹患「先天性魚鱗癬」的馬來西亞華僑張四妹的遭遇,引起國內各界熱烈的迴響。
「魚鱗癬症」是一種隱性遺傳病症,張四妹患的是其中最嚴重的一種,叫「魚鱗癬樣紅皮症」,這種病患出生時,皮膚因過分乾燥而角化乾裂,像魚鱗一般,並不斷脫落。
這是一種很難醫療的病症,患者極易早夭,像張四妹能活到卅多歲則十分少見。不過張四妹也受了許多磨難,例如因皮膚角化過度而造成行動困難,眼皮、嘴唇外翻而外觀嚇人,且睡覺無法闔眼,因此引起國內同胞的同情與關懷,紛紛解囊相助,幫她回國就醫。

長庚志願工作隊每週把圖書車推至各病房兩次,期能使住院病患藉閱讀來打發時間,並增廣知識領域。(歐陽芷汀/楊永山)
對張四妹伸出溫暖的援手
長庚醫院院長張昭雄在獲悉此事後,主動表示願意給予免費醫療。
長庚醫院為了表示對張四妹的關懷,動員了院內最好的醫師,為她做皮膚、眼睛及牙齒等全身性治療。但由於「魚鱗癬樣紅皮症」是一種先天性遺傳病,不可能治癒,最多只能減輕病情。
張四妹經過三個月的藥物及手術治療後,皮膚角化現象已獲得改善,原來因不斷角化造成疼痛、無法行走的腳掌,已可步行,並可闔眼睡覺。
長庚醫院董事長王永慶對張四妹的病情亦十分關懷,曾兩度到院探視,並囑張四妹安心養病,長庚願給予最大的協助。張四妹非常感動,除當面再三道謝外,並曾寫信給王董事長表達感激之情。此外,張四妹為了回報國人的關愛,自各界捐款中抽出新台幣廿萬元,交由長庚醫院社會服務組,成立「魚鱗癬患者」基金,以幫助國內貧苦的魚鱗癬患者就醫。

長庚醫院社會服務組向大專院校招募學生組成志工隊,隊員定期探訪病患,與他們聊天,也幫助他們解決住院的有關問題。(歐陽芷汀/楊永山)
志工人員熱心可感
社服組除了進行貧民醫療救助之外,並自民國七十年起,成立志願工作隊在院內服務。隊員皆為有志服務社會的大專青年,他們完全義務服務,不收任何酬勞。
志工隊目前有一○三位隊員,採輪班制,每位每週值班半天,工作內容包括:「櫃台服務」、「圖書推車」和「病房探訪」。
櫃台服務主要是協助櫃台工作人員,回答病患的詢問。當志工看到年邁的阿公、阿婆,或行動不便的病患,會自動攙扶他們到應往的部門。
圖書推車也是長庚特有的服務項目,為了舒解長期住院病患苦悶的心情,志工定期推著裝滿書籍的小車,到每個病房,以便病患及家屬借閱,使他們能排遣院中單調的日子,也可增加新知。
志工中修社會學或心理學的大專學生,還可擔任「探訪病患」的工作。他們輪流到病房探訪寂寞、無助的病患,與他們聊天、作伴,為小病患則說兒童故事,並且願意協助他們解決許多因住院而引發的問題。
以下,介紹長庚醫院幾個較具特色的科別與單位:

配鏡患者在長庚眼鏡室選取自己喜愛的鏡框。(歐陽芷汀/楊永山)
外科聲譽佳
由於長庚醫院位於高速公路旁,因此高速公路上的車禍傷患,多半會送到長庚急救。另外,中南部的重症病患,常會經由高速公路北上就醫,由於長庚是最接近高速公路的大型醫院,因此多半會直奔長庚。而這些車禍及重症病患,有許多都須動手術,因此長庚的外科頗富聲譽。
由院長張昭雄所領導的心臟外科,在國內醫療界也很有名。所有先進國家能做的開心手術,除了心臟移植之外,長庚都能做,且成功率高達92%。此外,張院長也是全國唯一能為一歲以下幼兒「開心」的外科醫師,目前年齡最小的開心患者,只有十七天大。
為幼兒開心比為成人開心要困難得多,因為幼兒的生理發育未臻健全,抵抗力弱,若非萬不得已,不應輕言開刀;如果須要開刀,通常病情已非常嚴重,身體也極為衰弱;心臟內的血管組織很複雜,幼兒心臟的體積又較成人小,手術的困難度很高,一般醫院多半不敢輕易嘗試。只有張昭雄「藝高人膽大」敢為幼兒開心,而且成功率很高。

長庚整型外科主任羅慧夫是前任馬偕醫院院長,也是長庚草創功臣之一。(歐陽芷汀/楊永山)
整型外科對外科提供最佳輔助
長庚醫院因外科發達,與外科息息相關的整形外科因此也發展得很好。
無論受了那一種外傷,都須先送往外科救治;如果受傷情況嚴重,傷處痊癒後,疤痕往往不會平整如常,甚至嚴重影響一個人的外形。整型外科於此時能提供很有效的幫助。長庚尤其以燙傷的皮膚移植手術著稱,有全國最大的燙傷加護病房。顎裂及兔唇手術也做得很好。
整型外科主任羅慧夫是美國人,在台行醫已有廿三年,由於他是基督徒,因此對病患特別有愛心和耐心。有些病人無法負擔醫療費用,羅慧夫知道後,除主動聯繫社服組予以協助外,自己也不收貧苦病患的診治費用,以減輕病患的經濟壓力。而且他「為善不欲人知」,每次都囑咐其他工作人員不可告知病患本身,以免造成他們的心理負擔。
羅慧夫說他最高興的事,便是他和病患都建立很好的友誼。通常在大醫院裏醫生和病人的接觸都只限於看病的時候,但是由於羅醫師很關懷他的病患,因此許多病患病癒後還會與他聯絡,有結婚或考試金榜題名、名列前茅等喜事時,都會通知羅醫師,與他共享榮耀、歡樂。

長庚院長張昭雄是國內心臟外科權威,對提高長庚醫療品質不遺餘力。(歐陽芷汀/楊永山)
眼科服務一貫作業
長庚眼科是國內各醫院唯一設有配鏡室的眼科,過去國內各醫院眼科在診斷後如發現病患須配眼鏡,都由醫師開處方,然後由病患到市面眼鏡行自行配鏡。但是有些眼鏡行配鏡草率,使患者在配鏡後,不僅看得更不清楚,而且造成眼睛不適、頭暈眼花,甚至使視力不佳程度更形嚴重。長庚有鑑於此,乃於民國七十年成立眼鏡室,從診斷、配鏡到復診一貫作業,以保障病患眼睛健康。

黃謙信是長庚院長室幕僚長,主管全院行政事務。(歐陽芷汀/楊永山)
病理科有多重功能
長庚設有全國最具規模的病理科,以探究病變的原因。主要的檢驗項目包括:血液、尿液及體液,由於設備齊全、檢驗人員素質高,檢驗結果均能協助醫師做正確的診斷。
病理科還有一項工作,就是院內病患在手術時割除的部份,都要送到病理科做復檢,看醫師的診斷是否正確,以做為醫生工作成績的考核標準之一。這也可使醫師心存警惕,在治療時更加小心,不開不必要的刀,使病患的健康充分得到保障。
長庚的復健科是國內最具規模的復健部門之一,除了門診之外,還設有五十個住院病床。

長庚候診室設有閉路電視,經常放映衛生教育影片,使病患正在候診時,能吸收一些保健與醫療常識。(歐陽芷汀/楊永山)
復健科「為歲數添生命」
所謂復健,是指以物理治療方式,使行動不便的病患身體恢復正常功能,能夠過和平常人一樣的生活,所以有一句話說:「醫學為生命增加歲數,復健為歲數增添生命」。
復健科主任陳天秀指出,復健科住院病患以中風病患為主,而門診則以整型外科轉來的受傷病患居多。
陳天秀是馬來西亞僑生,曾回國在台大醫學院就讀,畢業後到美國深造與工作,二年前回國服務。
陳天秀表示,在美國行醫多年,深覺身在異國,很難完全被人接納,也不易打入他們的高階層社會,常會有漂泊的感覺。回到國內,面對的都是相同膚色的國人,心裡覺得非常踏實。而且自己學的是復健,這方面在美國已相當進步,醫生也很多,但在國內才剛起步,回國貢獻所學更有成就感。
陳天秀說,他從小在海外長大,思想觀念和國內有很大的差異,剛回國念書時,由於功課壓力很大,有很大的挫折感,且十幾年前台灣各方面還尚待發展,因此當時對台灣並沒有好感。等他到了美國,年紀漸長,接觸面廣了之後,才發現自己不能永遠像浮萍一樣漂泊不定,必須認同一個地方生根發展。他在妻子——也就是名作家韓韓——的鼓勵下,決定接受長庚的聘約。
回到國內,陳天秀發現,十幾年不見,國內社會比以前繁榮、開放,醫療水準也提昇不少。他說:「我常和年輕的實習醫師聊天,發現他們的程度,比十幾年前的我們好得多。這是一個充滿希望的地方,我覺得我的選擇一點也沒有錯。」
逐步設立分院,推動醫療普及
長庚醫院由於信譽好,因此求診病患很多,但醫院設備、人員有限,無法完全容納所有的求診病患,王永慶為了推動「醫療普及」,實現使更多病患能獲得良好醫療服務的理想,決定進一步擴充長庚醫院。
目前王永慶計畫在靠近臺北地區的基隆市,興建一所「門診、急診中心」,以紓解臺北長庚的門診、急診病患;同時基隆離林口不遠,如有嚴重病症,也可送往林口長庚。他並擬於高雄澄清湖畔,建立另一所長庚醫學中心,以便中南部病患就近治療,不必老遠趕到臺北就醫。
目前,兩處院地皆已購妥,醫療人員正在儲訓當中,儀器、設備也已開始購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