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要「菁英」
至於策展理念,顧世勇標舉的是「菁英制」:所謂菁英,不是高高在上的指導者,而是能比一般人更細膩、更敏感地去關切整個文化脈絡與生活處境感,作品最終也將回歸生活、與人對話。
也因為在南藝大任教,加上經常在各藝術學校客座指導兼看展的「有利條件」,顧世勇自詡可以比別人快一步接觸到有潛力的藝術家;過去就會把秀異的學生引介給藝評家促成討論的他,現在有了獨立自主的K's Art作為平台,更是積極邀請有潛力但未曾有展出經驗的新生代來這個純粹交流的舞台一展身手。
以台南人林玉婷為例,大學讀的是臺灣師範大學美術系,教學方式傳統而保守,返鄉任教2年後,她選擇留職停薪繼續深造,在研究所製作的糕點系列卻又被師長譏評為「工藝品」,唯有擔任客座指導的顧世勇獨排眾議,鼓勵她繼續發展作品中的「符號美學」(即認為藝術是象徵人類情感的一種符號),並預約畢業後半年在K's Art策展,成績果然令人驚豔。
如今K's Art已儼然是台南當代藝術的前哨站(另一窗口則是杜昭賢女士經營的inart space),每月吸引至少三、四百位的參觀人次,藝術學者、藝廊經紀人等都會特地前來「挖寶」。
值得一提的是,過去一年來此舉辦過個人首展的藝術家們,後續往往被商業藝廊或藝術博覽會延攬,或是得到藝術獎的肯定(例如甫入圍第8屆台新獎決選的南藝生張立人)。顧世勇對這些經他「慧眼」拉拔的藝壇新星們都寄予祝福,也希望年輕人能夠珍惜曾在替代空間享有的純粹性,持續與大眾生活對話,而不致任由商場邏輯「收編」。
早年在台北教書,年輕時也混過藝術圈、過慣夜生活的顧世勇,年近50的生活模式轉為:創作、教書、看老東西,然後回到K's Art坐鎮。
「很多事情冥冥中會走到這一地步,好像有某個東西在對你召喚、催促,不做就會不舒服;創作也是這樣,跟使命感沒有關係。」顧世勇如是說。
在歲月靜好的古都,想必還會繼續培育出如此耽溺藝術的靈魂,一個繁花盛開的人文藝術聚落也就指日可待了。

「我喜歡讓當代作品跟老東西對話,產生有趣的衝突與對比,」坐在精心設計的吧台角落,南藝大教授顧世勇只賣狂想、謝絕生意。右頁為林玉婷的「蛋糕房子」系列作品。

林玉婷刻意把作品分成「影像」與「實體」兩部分,她解釋:「拍攝放大的蛋糕肖像會產生『嚴肅、端莊』的效果(如牆上作品),細節更清楚;實體的蛋糕模型則可配合擺盤,比較親切而kus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