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牽拖」到台灣
台北「澳門街」有兩處:一在八德路、市民大道、新生北路高架道圍起來的三角地帶,也就是俗稱光華商場假日玉市的地方,只有週六日及國定假日才擺攤。前幾年生意好時有一、兩百攤,「百分之九十是澳門人,」在光華商場開設古書店「百城堂」的店主人林漢章說。另一處的「澳門街」則在後火車站華陰街附近,每天下午都開市。「兩地都是古董街,但光華商場的檔次高些,樣品較真,」熟門熟路的林漢章說。
來台的澳門人多半是福建人,大本營在澳門北邊的關閘附近。通常他們的國語帶著濃濃的「廣東味」,攤主人彼此的交談則用閩南話或莆田話,「通常莆田人賣玉,泉州人賣古董,」林漢章說,但有時界線也會打破。
台北澳門街的形成,確實時間在何年何月很難說,但成為頗有規模的聚落少說也有十餘年了。它雖是自然形成的,但也有幾個條件正好配合。
首先是台灣的僑生戶籍登記法,民國八十三年以前,港澳僑生可以來台定居。再者,八○年代以前葡澳政府對於大陸移民留澳的規定較寬鬆,大陸開放後,許多大陸移民申請到澳門依親居留,一九八九年六四民運時就特准了五萬人,這些大陸移民──其中大多數是福建人──居澳多年以後,有許多人申請我駐澳單位所發的華僑證,就這樣「一個帶一個,『牽拖』來到台灣,」也常在假日玉市出入的楊先生說。
最重要的是市場供需。「台灣的古董市場需求太大,」經常與這些澳門人聊天的林漢章表示,大陸開放後,古董的貨源很多,早期的文物出口管制也不嚴格,澳門人便看準這個市場,以單幫客的方式,源源不斷地進貨到台灣來。
古董互通,交流相對
許多來台的澳門人都有屬於自己的故事,有些是文革時逃入澳門,也有人為追求更好的生活,從福建偏遠山區依親到澳門,然後來台打工後居留,辦了台灣身份證。以推銷「和闐玉」為攤位特色的林先生就表示,他來台十多年,孩子也都在台灣唸書,也置了產,「台灣已經是我的家,」他說。林先生每兩周要回大陸一次補貨,「廣州、北京、河南、山東等地都去,只要有好東西我就去,」他說,「去大陸的時候,通常從家鄉澳門進去,」他說,而在大陸晉江,他也有老家。像這樣兩岸三地都有家的澳門人頗多。
這些澳門人的身份多重,有些擁有葡萄牙身份證、澳門居民證、中華民國護照等證件,到不同的地方就拿出適合的證件。一位賣天珠、翠玉的太太就神秘地表示,她有好幾種身份。澳門人大多居住在台北縣房價較低的地方,蘆洲、土城、三重都可看見他們的蹤跡。
林漢章指出,晚來尚未置產的澳門人多住在新生北路高架道旁邊的紫雲旅館,專供包房的紫雲旅館樓下是玉市,樓上即是澳門人的居所。除假日在台北擺攤,平時這些澳門人也全台到處賣古董。
楊先生表示,近年大陸文物在台生意鼎盛,大多整個貨櫃出口到香港轉進台灣,「有時一個貨車送過來,木箱根本沒開封,也就是說海關根本沒驗過,」他說。有時澳門人的貨源會送到紫雲旅館,莆田人的貨源則送至長安西路「台南旅社」,「在那兒,整樓擺滿各色古董,」常去那兒看貨的楊先生說。
林漢章認為,別看台北「澳門街」面積不大,台北古董店的貨源,大多來自這裡。他每周固定會到攤上逛一圈,也真的被他找到一些好貨。
「澳門街」為台北都會帶來多元風貌,精通古董生意的澳門人也給了台灣眾多「好古者」提供交流、學習的園地。找個時間逛逛「台北澳門街」,或許您也會有意外的收穫呢!